全网唯一标准王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18552017 代替SN/T1855--2006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ruchidius atrolineatus (Pic) 2017-11-07发布 2018-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1855-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N/T1855—2006《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与SN/T1855一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暗条豆象基本信息(见第3章); 完善了方法原理(见第4章,2006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豆象科和豆象亚科成虫主要形态特征(见6.6.1和6.6.2); 一完善了暗条豆象成虫形态特征图(见附录D,2006年版的附录D); 删除了试剂的配制(见2006年版的附录B); 完善了检索表(见附录C,2006年版的附录C)。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 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滁州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州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检验检疫科 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阴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 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春艳、李海滨、张丽杰、姚剑、高渊、张俊华、王岸英、刘金华、刘丽玲、陈乃中、 李惠萍、殷玉生、徐金祥、杨韶勇、张生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N/T1855-2006。 I SN/T1855—2017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暗条豆象Bruchidiusatrolineatus(Pic)的检疫和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暗条豆象的检疫和鉴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雄虫阳基侧突 parameres 为雄性外生殖器的组成部分。位于阳基背方,由两叶组成,呈匙状,端部膨大。在不同的类群,两个 阳基侧突有的在基部分离,有的部分愈合,有的几乎完全愈合。 2.2 雄虫阳茎、内阳茎及内阳茎骨化刺phallus,endophallusanditssclerires 阳茎为雄性外生殖器的组成部分,位于阳基侧突腹面,呈棒状,基部膨大呈囊状(称为囊区),端部早 瓣状(称外阳茎瓣)。阳茎义分为外阳茎和内阳茎。外阳茎为阳茎的外壳部分。内阳茎膜质,衬在外阳 茎里面,当雄虫交尾时通过阳茎端孔外翻山来。内阳茎上着生大量骨化刺,排列成一定的图案,具有种 的特异性,为豆象科昆虫种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3暗条豆象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暗条豆象。 学名:Bruchidius atrolineatus(Pic)。 异名:Bruchus(Callosobruchus)atrolineatusPic,192l:B.semiflabellatusPic,1931。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多型豆象属Bruchidius。 暗条豆象的其他相关信息参见附录A。 4方法原理 镜下观察,根据成虫形态特征对种类进行判定。暗条豆象成虫的形态特征、分布、传播途径及生物学特 性为制定该检疫鉴定方法提供了依据。 5仪器、用具和试剂 5.1仪器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光照培养箱、干燥箱。 1 SN/T 1855—2017 5.2用具 测微尺、放大镜、剪刀、镊子、昆虫解剖针、培养血、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烧杯、圆孔筛、标本盒、玻 璃瓶、毛笔、标签等。 5.3试剂 5.3.1 10%氢氧化钠溶液。 5.3.2 70%乙醇。 5.3.3 何燕尔封液:称取阿拉伯树胶粉30g于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后,加人200mL水合 三氛乙醛及20mL甘油,放置于55℃~60℃的干燥箱内。24h后,用玻璃棉过滤(仍在此温度干燥箱 内完成)。 5.3.4 乙醇-甘油保存液:量取75%乙醇100mL,加人0.5mL~1mL甘油。 6实验室鉴定 6.1表面检查 仔细检查豆粒上是否有成虫的羽化孔,是否有黑色的幼虫蛀人点。 6.2过筛检验 用直径为4mm的圆孔筛对豆粒过筛,检查筛下物内是否有豆象成虫,是否有圆形的羽化盖。 6.3饲养检验 将可疑的被害豆粒装在玻璃瓶中,放置于28℃ 30℃相对湿度70%~75%的光照培养箱内,待 成虫出现后进行鉴定。 6.4标本的预处理 必要时,要检查雄虫的外生殖器.操作时可将雄虫腹部取下,放人10%氢氧化钠溶液中,在酒精灯 上加热煮沸5min后取出.在体视显微镜下解剖,将阳茎及阳基侧突分离.用何燕尔封液制片后在生物 显微镜下观察。 6.5镜检 观察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首先确定是否属于多型豆象属,在此基础上再核对种的特征。 6.6形态特征 6.6.1豆象科Bruchidae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豆象科成虫主要形态特征如下: 体长1mm~10mm,卵圆形.身体各部密接; 鞘翅短.等板大面外露; 踏节式5-5-5,第1节小.显4节; 头延伸量景状:触角11节多为锯齿状或栉齿状(见于部分雄虫):复眼多为马蹄形或具 浅凹; 前胸背板圆锥形或半圆形,豆象属Bruchus的前胸背板侧缘中部有1齿突,瘤背豆象属 2 SN/T1855201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暗条豆象其他相关信息 A.1分布 安哥拉、喀麦隆、埃及、加纳、肯尼亚、马里、莫桑比克、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 达、扎伊尔、埃塞俄比亚、巴西、牙买加、英国、沙特阿拉伯、也门、多哥。 A.2 经济意义 在西非、中非和东非,该虫为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另有资料记载,该虫还为害扁豆Dolichos lablab、紫首猎Medicagosatiua和长豇豆Vignasinensis。 A.3 生物学特性 在田间,当寄主豇豆的果荚形成后成虫即出现于植株上。雌虫产卵子绿荚上,也可产卵于成熟的干 荚上。在豇豆收获时,卵或幼虫可能被带人仓内继续为害。 该虫最喜食豇豆Vignaunguiculata。Ofuya等于1996年通过实验表明,该虫在取食大豆Glycine mar、兵豆Lensculinaris、菜豆Phaseolusvulgaris及Voandeiasubterranea时不能顺利地完成生活 周期,而取食豇豆、赤豆Vignaangularis、绿豆Vignaradiata和鹰嘴豆Cicerarietinum时可以完成生 活周期。 A.4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或人为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 4 SN/T1855—201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豆象亚科Bruchinae分属检索表 1前胸背板横形,侧缘近中部凹人,其前方有一齿突;后足腿节腹面外缘有一齿突;雄虫中足胫节端部 有一齿突或片状突;雄虫外生殖器囊部仅密生微毛,无骨化板.. 豆象属Bruchus 前胸背板圆锥形,端部狭窄,侧缘直或凸出,无齿突,极少有数个微齿;后足腿节腹面外缘无齿突或内 外缘均有齿突;雄虫中足胫节端部无齿突或片状突;雄虫外生殖器囊部无密生微毛,有时有骨化板或 齿突 2前胸背板基部中央纵列一对有白毛的长形瘤突,瘤突间呈沟状;后足腿节腹面内外缘均有一明显齿突 瘤背豆象属Callosobruchus 前胸背板基部中央无上述瘤突;后足腿节腹面外缘无齿突· 3后足腿节腹面内缘有大齿突1个及小齿突1个~3个;雄虫外生殖器囊部端部无附生物.. 后足腿节腹面内缘无齿突或仅有一小齿突;雄虫外生殖器囊部端部有各种附生物· 前胸背板基部有侧纵隆脊1对或1对以上: 脊背豆象属Specularius 前胸背板基部扁平或略隆起,无明显纵隆脊 三齿豆象属Acanthoscelides 5后足腿节腹面呈沟状,内缘无齿突 沟足豆象属Sulcobruchus 后足腿节腹面不呈沟状,或呈沟状而内缘有一小齿突· 6腿节细;后足腿节腹面不呈沟状,内缘有或无一小齿突 锥胸豆象属Conicobruchus 腿节粗;后足腿节腹面呈沟状,内缘有一小齿突,极少无齿突或在小齿突端部另有微齿1个~2个 多型豆象属Bruchidius 注:引自陈耀溪编菩《仓库害虫》。

.pdf文档 SN-T 1855-2017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N-T 1855-2017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 第 1 页 SN-T 1855-2017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 第 2 页 SN-T 1855-2017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1-02 15:57: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