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13.300
CCSA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750—2025
代替GB/T21750—2008
化学品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方法
Chemicals—Testmethodoftoxicokineticsstudies
2025-08-29发布 2025-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1750—2008《化学品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方法》,与GB/T21750—2008相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增加了“缩略语”内容(见第4章);
b) 更改了“试验基本原则”内容(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4章);
c) 更改了“试验方法”内容(见第6章,2008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预试验”内容和“实验动物”
内容(见6.1、6.2);
d) 增加了“临床观察”内容(见6.4);
e) 增加了“补充的方法”内容(见6.5);
f) 更改了“试验数据和报告”内容(见第7章,2008年版的第6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首都医科大学、辽宁省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斌、陈宵、牛丕业、肖经纬、张意、边洪英、李晓然、洪秀娟、宁丽丽。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GB/T21750—200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ⅠGB/T21750—2025
引 言
对化学物质的毒物代谢动力学(TK)研究是为了获得其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和排泄的充
分信息,以帮助将浓度或剂量与观察到的毒性联系起来,并帮助理解其毒性机制。TK可通过证明测试
动物系统地暴露于测试物质,并揭示哪些是循环的分子(母体物质/代谢物)来帮助理解毒理学研究。这
些研究确定的基本TK参数还将提供有关测试物质在组织和/或器官中潜在积累以及由于暴露于测试
物质而诱导生物转化潜力的信息。
TK数据有助于评估动物毒性数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以便外推到人类危害和/或风险评估。此
外,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为确定毒性研究的剂量水平(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染毒途径效应、生物利
用度以及与研究设计相关的问题提供有用信息。某些类型的TK数据可用于生理基础毒物代谢动力学
(PBTK)模型的开发。
代谢物/TK数据的重要用途包括提示可能的毒性和作用模式及其与剂量水平和暴露途径的关系。
此外,代谢数据可提供有助于评估测试物质外源性代谢物暴露的毒理学意义的信息。
充分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将有助于支持进一步接受和适用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类比或分组方法
在物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动力学数据还可用于评估其他研究(例如体内/体外)的毒理学相关性。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件主要应用于经口暴露途径。
ⅡGB/T21750—2025
化学品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化学品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的试验基本原则,描述了试验方法,规定了试验数据和报
告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化学品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4925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毒物代谢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研究受试物在体内随时间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3.2
房室 compartment
机体、组织或细胞中与其他部分分离的结构或生化单元。
3.3
吸收 absorption
受试物原型或代谢产物进入体内或组织的过程。
3.4
分布 distribution
进入体循环的受试物向机体各可分布的体液、组织、脏器转运的过程。
3.5
代谢 metabolism
(通常为酶促的)受试物在体内被化学转化为另一种不同化学物质的过程。
注:代谢又称为生物转化。
3.6
排泄 excretion
受试物和(或)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3.7
半衰期 halflife
t1/2
1GB/T21750—2025
在某个房室中,受试物浓度降低至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注:它通常指血浆中的浓度或受试物在全身中的量。
3.8
蓄积 accumulation
生物蓄积 bioaccumulation
受试物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在组织中含量增加的现象。
注1:蓄积一般见于重复染毒暴露的脂肪组织。
注2:如果化学物进入体内大于其消除速度,机体就会蓄积受试物并可能达到毒性作用浓度。
3.9
血浆毒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undertheplasmaconcentration-timecurve;AUC
在血浆毒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中,曲线下方的面积。
注:代表了在预定时间内被身体吸收的受试物总量。在线性条件下,从时间零点到无穷大的AUC与被身体吸收的
受试物总量成正比,与吸收速率无关。
3.10
放射自显影 autoradiography
整体放射自显影 whole-bodyautoradiography
用于定量和/或定性检测放射性标记受试物组织分布的一种技术方法。
注:该技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分子或片段能够发射放射线的特点,在X胶片上或用数字化成像技术显影成像。与
组织解剖相比较,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在评价受试物组织分布和估算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在组织总回收率及分
辨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使用动物染色技术模型评价黑色素标记的受试物与靶分子结合情况。然而,整体
放射自显影对于高浓度低亲和力结合位点情况存在优势,但是在检测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靶位点,如受体结合
位点时均存在不足。当使用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测量质量平衡时,设立单独的试验组或单独进行试验,而不是
与分布研究一起进行,其中所有排泄物(包括呼出气)和整个躯体都要匀浆后进行液闪仪计数。
3.11
胆汁排泄 biliaryexcretion
受试物或其代谢产物通过肝脏进入胆汁,通过胆管排出体外的过程。
3.12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染毒剂量进入机体全身循环的剂量分数,或到达生物活性部位的剂量分数。
注:一般情况下,生物利用度是指母体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指代谢产物的生物利用度。请注意:生物利用度和
吸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经口吸收是指物质进入肠壁和门脉循环,而生物利用度是指物质存在于血液系统和
组织中。造成两者区别的原因是肠壁代谢、肠腔外排或体循环前的肝脏代谢(肝脏首过)等因素。毒性成分(原
型或代谢产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进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参数。人类健康风险评估需要进行高剂量
向低剂量的外推和不同染毒途径间的外推,而生物利用度是将外在的无明显有害作用水平(NOAEL)或基准计
量值(BMD)推导出内在数值的一个必要的参数。对于经口染毒存在的肝脏效应,经口吸收就能满足风险评估
的需要。然而,对于存在进入门脉以外的其他效应,生物利用度通常是比吸收更为可靠的用于风险性评估的
参数。
3.13
持续性 persistence
生物持久性biopersistence
由于对降解和消除的耐受使得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长时间存在。
3.14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通常为酶促的)在体内一种物质的化学结构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结构物质的过程。
注:与“代谢”是同义词。
2GB/T21750—2025
3.15
峰浓度 maximumconcentration
Cmax
染毒后血浆或血清中受试物的最高浓度,或受试物在尿或粪便中的最大排泄量。
3.16
清除率 clearancerate
在单位时间内,受试物从血液、血浆或某组织中移除的速率。
3.17
解毒路径 detoxificationpathways
受试物从体内消除的系列步骤。
注:通过代谢转化,也通过排泄。
3.18
酶 enzymes
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
3.19
同功酶 isozymes
一组在功能上相同但结构上存在差异的酶。
注:这些酶能够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结构或来源可能不同。
3.20
外源性 exogenously
从生物体或系统外部引入或产生的。
3.21
外推 extrapolation
以已知或观察到的值为依据,推测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值的过程。
3.22
线性动力学 linearkinetics
受试物在房室间所有的转运速率都与受试物的浓度或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注:一级动力学。线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分布体积和半衰期均为恒量。由于达到的浓度与剂量呈现比例关系,因
此更容易预测蓄积性。通过比较不同剂量或单次和重复染毒后的相关参数(如AUC)来判定线性或非线性动
力学特征。暴露量与剂量不呈现相关性,表示参与该化合物的代谢酶出现了饱和。重复多次染毒与单次染毒
比较,AUC增加表示发生酶抑制,AUC降低意味酶诱导。
3.23
质量平衡 massbalance
物料平衡 materialbalance
受试物进入和离开系统的物料平衡核算。
3.24
毒性机制 mechanismoftoxicity
能够使受试物产生效应的相关生化反应。
3.25
作用机制 mechan
GB-T 21750-2025 化学品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12 17:29:0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