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20 B39 T/ANJX 团体标准 T/ANJX0019-2025 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 2025-05-10发布 2025-08-10实施 安康市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 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石泉县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市农业科 学研究院、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石泉县耕源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程杰、谢进军、包立军、江新华、赵波、严晓鹤、郑诗璜、 李海洲、陈贵攀、任振霞、陈佳、胡德伟、王小平、文霞、吴东升、杜寒、邱宁、 张正毅、张洪海、慕登军、李敏。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电话:0915-6322721 地址:石泉县大桥路5号蚕桑科技大厦 邮编:725200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ANJX0019-2025 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桑园套种羊肚菌田块的选择、大棚搭建、催菇期管理、出菇期管理、采收 加工、产品包装、生产记录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陕南地区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栽培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2022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 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T5737-1995食品塑料周转箱 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 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与定义 3.1羊肚菌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 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它的学名是Morchellaesculenta(L.)Pers.,别名包括羊肚菜、 羊肚蘑、编笠菌等,参照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 羊肚菌的形态特征包括: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高可达10厘米,顶端钝圆,表 面有似羊肚状的凹坑;柄近圆柱形,近白色,中空,圆筒形;孢子长椭圆形,无色,侧丝顶 端膨大。羊肚菌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主要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沙 壤士中或棕壤等。 3.2菌霜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羊肚菌菌丝逐渐生长至土壤表面转变为无性孢子状态,菌床表面 呈现霜一样的白色粉末状产物。 3.3外援营养袋 是一种为羊肚菌提供外部营养供给和二次接种、补种的经灭菌的营养料袋。 4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 5田块选择 宜选择近水源,水质符合GB5749-2022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土壤质地为沙壤 土或壤土的桑园。 6播前准备 6.1适时伐条 一般在11月底前完成桑园伐条工作。 6.2中耕培土 6.2.1中耕 对桑园行间进行中耕,耕深8~10cm。 6.2.2培土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ANJX0019-2025 将上年桑枝和当年蚕沙经高温堆制后全量还田,667m增施16-16-16复合肥15~20kg、 生石灰100~150kg。 6.3简棚搭建 依据桑园株行距搭建简易中棚或小棚,棚上覆盖0.06cm厚薄膜,外层盖遮阳率80~95% 的6针黑色遮阳网,用竹木适当支撑加固;大棚内铺设好喷灌带,棚四周开好排水沟。 7品种选择 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高产、优质、抗性强、商品性状好的优良品种,从具有相应生产和 经营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中低海拔可选择“六妹、七妹”系列品种,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可搭配“梯棱”品 种。菌种质量要求:无杂菌污染、菌丝无干缩失水、生长势强,菌种上可观察到少量黄色 或桔黄色菌核产生。 8播种期管理 8.1播种时间 桑园套种羊肚菌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 8.2播前土壤水份调控 播种前应调控土壤含水量为18%~20%,以手用力攥可以成团,丢在地上可散开,不粘 附刀具为宜。 8.3播种量 667m2菌种用量宜为150~200kg(湿重)。 8.4播种器具消毒 播种用的所有器具应用3%的高锰酸钾或75%酒精、新洁尔灭等消毒液擦洗。 8.5播种 播种方式常用撒播和沟播。 8.5.1撒播、覆土 将菌种均匀撒于畦面上,采用机械或人工取操作道内的土壤进行覆土,覆土厚度(3~5) cm。 8.5.2沟播 在畦面开宽15~20cm、深5~8cm播种沟,沟间距约40~60cm,将菌种均匀播在沟内, 覆土厚度3~5cm。 8.5.3补墒 播种后进行土壤补墒,调整土壤含水量至25~30%,补墒应结合通风进行。 8.6覆膜 补墒后第二天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宽度与畦面一致,覆盖后的地膜两边每隔40~ 50cm压实,在黑膜上顺畦长每间隔50cm打一小孔以利透气。 9发菌期管理 9.1水份管理 保持土壤含水量20%~30%,空气相对湿度60%~70%,若低于标准值应适当补充水份。 9.2温度要求 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膜下温度控制在18℃以内;前期发菌阶段温度低于10℃时,可在 晴天白天适当揭开遮阳网增温。 10外援营养袋管理 10.1外援营养袋摆放时间 当羊肚菌菌丝大量长出畦面时摆放外援营养袋,一般在播种后7~15d。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ANJX0019-2025 10.2外援营养袋摆放数量 每667m2放置质量为0.25kg的外援营养袋2500~3000袋。 10.3外援营养袋放置方法 摆放外援营养袋前先揭开地膜,在营养袋一侧进行打孔或划开8~10cm的划口,将打 孔或划口一面朝下放在有菌丝的菌床位置,并稍加压实,再覆盖好地膜。 10.4外援营养袋撤除 对污染严重、虫害滋生的外援营养袋及时移出菇棚。 外援营养袋若无污染也可不撤除,待羊肚菌收获后就地还田。当外援营养袋与土面接触 处及周围产生大量黄褐色菌苔时,即表明袋内营养被羊肚菌菌丝吸收,大量羊肚菌菌丝在土 中繁殖并生理成熟,此时可撤离外援营养袋,同时去掉地膜。 11催菇期管理 11.1催菇时间 当棚内地表土壤5cm处平均温度达到5℃~8℃时可进行催菇管理,一般在2月初。 11.2揭膜温差刺激 掀开棚两头薄膜及遮阳网,结合通风拉大温差刺激。 11.3水分管理 采用雾化喷灌方式,使土壤含水量达30~38%,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 12出菇期管理 一般在喷催菇水后15~20d可见原基。 12.1水分管理 出菇期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35%,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2%,原基形成期 至菇柄菇帽分化期不喷水。 菇伸长期喷水应喷雾化水,高温时段不喷水,喷水应结合通风进行,不喷关门水。 12.2温度管理 出菇期控制温度在5℃~18℃。温度低时进行封棚保温;温度高时加强通风,并在棚外 加装喷灌带喷水降温。12.3通风管理 低温时期在中午温高时进行通风,高温时期在早晨与傍晚温低时通风,不让风直吹畦面。 13病虫害防治 13.1主要病虫害种类 羊肚菌栽培过程常出现的竞争性杂菌有木霉、曲霉、链孢霉、盘菌等;侵染性病害有白 霉病;生理性病害主要有畸形菇、水渍菇、低温冻害、高温灼伤等;虫害有菇蝇蚊、蛞蝓、 跳虫等。 13.2综合防治 1)调控好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做好清洁田园工作。 2)利用黄板等进行物理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 3)农药防治符合NY/T1276-2007标准要求。 14采收加工 14.1适时采收 当羊肚菌网纹全打开时便可采收,采收前2~3d,控制用水。 14.2采收方法 将成熟的羊肚菌用手捏住菌柄,用小刀齐地面切下,按大小标准分级放入框内,采收时不 要伤害周围的幼菇。周转筐符合GB5737标准要求。 14.3加工方法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ANJX0019-2025 羊肚菌采集后应及时晒干或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避免弄破菇帽,保持其完整性。 15干品贮藏 加工后应立即分级密封包装,贮于低温、干燥、通风处。随时注意检查,严防回潮、霉 变或虫蛀。 16包装上市 进行分级包装上市,产品包装符合GB7718-2011、GB9683-1988要求。 17废弃物处置 菌种袋、营养包袋、废弃农膜应进行回收利用,农药包装物应集中回收销毁,营养包废 料集中再利用制作有机肥。 18撤除棚架 羊肚菌收获后及时撤除生产棚架。 19生产记录 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记录保存时间2年以上。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pdf文档 T-ANJX 0019-2025 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ANJX 0019-2025 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 第 1 页 T-ANJX 0019-2025 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 第 2 页 T-ANJX 0019-2025 桑园套种羊肚菌生产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06 22:25:4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