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75. 020 E 12 备案号:35128—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170—2012 代替SY/T6170-2005 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 The technical indexes of natural gas production and relativecalculationmethods 2012—01—04发布 2012一03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6170—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储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产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5 产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6 开发现状指标及计算方法 经济效益指标及计算方法 指标参数符号的名称及计量单位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指标参数符号的名称及计量单位 SY/T6170—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6170-2005《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与SY/T6170—2005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原标准和本次新增加的共计60条气田开发指标按储量、产能、产量、气田开发现状和经 济效益五种类型重新进行了归类; 对采气速度与地质储量采气速度、可采储量采气速度和剩余可采储量采气速度,对采出程度 与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和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对递减率与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对已投产 气井与气井开井和计划关井从束属关系上进行了调整; 将气田(藏)井口产气量(见5.1)、损耗气量(见5.2)、工业气量(见5.3)、天然气商品 量(见5.4)、外销气量(见5.5)、生产自用气量(见5.6)、轻烃回收减量(见5.7))、累积 井口产气量(见5.8)和老井措施增产气量(见5.9)提到了储量动用率之前,将递减率 (见6.15)提到天然气综合利用率(见6.16)之前; 修改了新增动用天然气可采储量(见3.5)、产能到位率(见4.2)、产能贡献率(见4.3)、 工业气量(见5.3)、天然气商品量(见5.4)、累积井口产气量(见5.8)、稳产期末采出程 度(见6.6)和采收率(见6.7)的概念;将气井利用率改为气井开井率(见6.14);将稳 产期采出程度改为稳产期末采出程度(见6.6); 删除了产能时率,同时增加了年核减气田(藏)产能(见4.1.2)、年末气田(藏)产能 (见4.1.3)和产能负荷因子(见4.4)、储量动用率(见6.1)、剩余可采储量采气速度(见 6.4.3)、油气比(见6.10)、天然气综合利用率(见6.16)等有关开发生产管理、年度发展 计划、开发方案、规划方案编制等生产指标的有关内容; 增加了气田开发总投资(见7.1)、老气田改造投资(见7.3)、其他投资(见7.4)和天然 气总操作成本(见7.5)等经济指标的内容; 增加了亿立方米产能建设投资(见7.9)和亿立方米产能建设进尺(见7.10)等效益指标的 内容。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SAC/TC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开发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家亮、唐红君、刘素民、孙玉平、韩永新、马惠芳、赵素平、李洋。 本标准代替了SY/T6170—2005。 SY/T6170一2005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6170—1995。 SY/T6170—2012 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田(藏)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符号及计量单位的取值。 本标准适用于气田(藏)开发生产的技术指标计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492一2004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SY/T6098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DZ/T0217—2005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3 储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3.1气田(藏)探明地质储量 气田(藏)探明地质储量按GB/T19492—2004的5.2.2或DZ/T0217—2005的5.1.1执行。 3.2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 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按GB/T19492一2004的5.3.1或DZ/T0217—2005的第7章、第8章 执行。 3.3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按GB/T19492—2004执行。 3.4已开发天然气探明储量 已开发天然气探明储量按GB/T19492一2004的5.4执行。 3.5新增动用天然气可采储量 新增动用天然气可采储量由新区和老区两部分构成。新区包括动用当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和往年 探明未动用可采储量,老区包括当年已开发气田(藏)提高采收率及滚动勘探开发新增动用的可采 储量。 4产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4.1气田(藏)年产能 指气田(藏)已建成的年生产能力。 SY/T6170—2012 4.1.1年新建气田(藏)产能 (1) : PC=PCd×330÷10000 (1) 4.1.2年核减气田(藏)产能 气田(藏)因地层压力下降等因素而引起的产能减少量,等于单井核减口产能力之和乘以330d, 计算见公式(2): PC=PC×330-10000 (2) 4.1.3年末气田(藏)产能 (藏)产能,计算见公式(3): PC。= PCet + PCin - PCio (3) 4.2产能到位率 上年新建气田(藏)年产能在当年的实际产能与上年新建气田(藏)年产能之比,用百分数表 示,计算见公式(4): PC Rap ×100% (4) PCin 4.3产能贡献率 当年新建产能的实际产量与当年新建产能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5): Rqc = ×100% (5) 4.4产能负荷因子 井口产气量与同期气田(藏)产能的比值,计算见公式(6): Fal= Pc. Qeuh (6) 5产量指标及计算方法 5.1井口产气量 从气井产出的全部气量。 2 SY/T6170—2012 5.2损耗气量 在钻井、试井、井下作业中放空燃烧量以及采气、输气、净化等过程中损耗的气量。 5.3工业气量 并口产气量扣除放空燃烧的损耗气量和计量误差的气量,计算见公式(7: (7) Qg。=Qrwh-Qp-△Q 5.4天然气商品量 报告期生产已供和可供销售的气量。 5.5外销气量 供给本企业以外用户的气量。 5.6生产自用气量 为本企业天然气生产所消耗的气量。 5.7轻烃回收减量 在常温常压下从天然气中分离出的轻烃量所消耗天然气的量。 5.8累积井口产气量 截止某一时间从气井中产出的全部气量,包括钻井、试气和生产阶段所产出的气量,计算见公式 (8) : (8) Gpwh =Gpwht +Qgwh 5.9老井措施增产气量 对气井进行各类技术措施所增加的气量。 6开发现状指标及计算方法 6.1储量动用率 气田(藏)在某一时间的已开发探明地质储量与累积探明地质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 公式(9): G RGE K100% (9) 6.2储量替换率 当年新增动用可采储量与当年井口产气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10): Gril × 100% (10) Qgwh 3 SY/T6170—2012 6.31 单位压降产气量 气田(藏)地层压力每下降单位压力(1MPa)的井口产气量,计算见公式(11): Gpuh (11) △p 6.4采气速度 6.4.1地质储量采气速度 气田(藏)年井口产气量与已开发探明地质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12): Q ×100% (12) 6.4.2可采储量采气速度 气田(藏)年井口产气量与已开发探明可采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13): Qg ×100% UgGr (13) GR 6.4.3剩余可采储量采气速度 气田(藏)年井口产气量与已开发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14): UgGR .(14) 6.5采出程度 6.5.1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 气田(藏)累积井口产气量与已开发探明地质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15): (15) Gdp 6.5.2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气田(藏)累积井口产气量与已开发探明可采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16): Gmth ×100% ReCR (16) GR 6.6稳产期末采出程度 气田(藏)稳产期末累积井口产气量与已开发探明地质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计算见公式 (17):

.pdf文档 SY-T 6170-2012 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6170-2012 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 第 1 页 SY-T 6170-2012 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 第 2 页 SY-T 6170-2012 气田开发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及计算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11:58: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