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75. 020 SY E 12 备案号:29759—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367—2010 代替SY/T5367--1998,SY/T6193—1996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The estimated methods of oil recoverable reserves 2010—08—27发布 2010一12一15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367—201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石油资源/储量分级分类 4 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6 经济可采储量计算.. 可采储量标定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符号注释 28 SY/T5367—20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整合修订并代替SY/T5367一1998《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6193一1996稠油 注蒸汽开发可采储量标定方法》两项标准。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增加了1种经验公式(本版的经验公式3); 修改了产量递减法(SY/T5367一1998的5.4.3;本版5.4.1和6.2.3.1);增加了含水率、 含油率、水油比与累积产油3种水驱曲线法(本版5.4.2和6.2.3.2); 修改了类比法内容,增加了类比条件和类比指标条款(本版5.3.2.3); 一修改了现金流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增加了经济极限法和类比法两种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 法(见本版第6章); -增加了“可采储量标定”内容(见第7章); 删除了技术可采储量计算阶段划分(SY/T5367一1998的5.1),修改为静态法和动态法2 类方法(见本版5.2); 删除了1种经验公式、2种表格法(SY/T5367一1998的公式1、表5和表6);删除了开发 初期可采储量计算的一维流管法和溶解气驱油减采收率计算方法(SY/T5367一1998的 5. 3.1.1 和 5. 3. 3); 删除了4种水驱曲线法(SY/T5367一1998的5.4.2.1公式5和公式6,5.4.2.2和 5.4.2.3水驱特征曲线法);删除了增长曲线法(SY/T53671998的5.4.4)。 本标准由酒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所。 本标准起草人:侯建锋、李军诗、纪淑红、龙国清、刘卓。 本标准代替了SY/T5367—1998和SY/T6193—1996。 SY/T5367一1998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367—1989。 SY/T5367—2010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主要地质类型和驱动方式油藏的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492 2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DZ/T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储量 reserves 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统称。可采储量又是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的统称。 3. 2 地质储量 original oil inplace 在钻探发现石油后,根据已发现油藏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资料估算求得的已发现油藏原始 储藏的石油总量。地质储量分为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和预测地质储量。 3. 3 技术可采储量 ftechnicalrecoverablereserves 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和经验公式计算或类比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石油数量。 3. 4 经济可采储量 commercial recoverable reserves 在当前已实施的或肯定要实施的技术条件下,按当前的经济条件(如价格、成本等)估算的,可 经济开采的石油数量。 石油资源/储量分级分类 t 石油资源/储量分级分类见GB/T19492的规定。 SY/T5367—2010 5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5.1技术可采储量计算条件 技术可采储量计算条件见DZ/T0217的规定。 5.2计算方法分类 5.2.1静态法 未开发油田或开发初期的油田,因缺乏开发生产动态资料或开采动态尚未呈现一定规律,不能利 用开发并的生产数据直接计算可采储量,一般采用理论公式、经验公式、类比等静态方法先确定采收 率,再与地质储量相乘计算可采储量。 5.2.2动态法 动态法是石油可采储量计算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动态法主要是根据油藏的开采历史动态资料及其 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开发动态趋势和计算可采储量。动态法选择取决于开采历史动态资料的质量、数 量及油藏的成熟度。动态法因其可以对未来的开采动态做出比较可靠的预测,故其优越于静态法 5.3静态法石油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5.3.1 静态法技术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根据计算的地质储量和确定的采收率,按下列公式计算可采储量: NR= N· ER (1) 5.3.2采收率确定方法 5.3. 2. 1 经验公式法 5.3.2.1.1 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1: Er=0.274-0.1116lgμr +0.09746lgK-0. 0001802hs-0. 06741Vk +0. (0001675Tr... (2) 公式(2)应用的参数变化范围见表1。 表1 公式(2)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平均空气 油层平均 井控面积 渗透率变 油层温度 参 数 油水黏度比 渗透率 有效厚度 ha/# 异系数 ℃ mD m 变化范围 1.9~162.5 69~3000 5.2~35.0 2.3~24 0. 26~0. 92 30~99.5 平均值 36.7 88 16.7 9.4 0. 677 63 经验公式2: ER=0.05842+0.08461 1 (3) 公式(3)应用的参数变化范围见表2。 2 SY/T5367—2010 表2 2公式(3)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地层原油黏度 空气渗透率 井网密度 参 数 有效孔隙度 mPa·s mD 口/km² 变化范围 0.5~154 4.8~8900 0.15~0.33 3. 1~28. 3 平均值 18.4 1269 -0. 25 9.6 经验公式3见表3。 根据表3中经验公式确定水驱砂岩油藏相应井网密度下的采收率 表3 国内不同类型油藏并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流 度 类 别 回归相关公式 mD/ (mPa· s) 300~600 Er = 0. 6031e-0.02012 n 100~30) Er = 0. 5508c-0.02354, 30~100 Ex = 0. 5227e*0.02635 5~30 Er = 0. 4832e-0.05423 V <5 Ex = 0. 4015e-0. 10148, 5. 3.2. 1.2 底水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4: p.Sa ER = 0.2326( K X(Sm)~0.5326 (4) uo 公式(4)应用的参数变化范围见表4。 表 4 公式(4)中各项参数的分布范围 原始含油 原始含水 原始原油 有效渗透率 地层原油黏度 地层水黏度 参 数 总孔隙度 饱和度 饱和度 体积系数 mD mPa·s mPa's 变化范围 0. 05~0.12 0.70~0.80 0.20~0.30 1.031~1.537 10~30900 0.50~21.50 0. 18~0. 38 平均值 0. 06 0. 74 0. 26 1. 159 4060 5. 25 5.3. 2. 1.3 水驱砾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5: 0. 3409 Er = 0. 9356 0. 1089lgμ。- 0. 0059p, + 0. 0637 + 0. 001696f + o 0.003288L-0.9087Vx0.01833n (5) 对于有明显过渡带的油藏: ET =Er(1 0.225N/N) (6) 公式(5)、公式(6)应用的参数变化范围见表5。 3

.pdf文档 SY-T 5367-2010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5367-2010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第 1 页 SY-T 5367-2010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第 2 页 SY-T 5367-2010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10:46:1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