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75.180.10 E 11 SY 备案号:33504—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3322011 代替SY/T5332—2005,SY/T6591-—2004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and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 processing 2011-07-28发布 2011—11-01实施 发布 国家能源局 SY/T5332—2011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基础工作 3.1基础资料 3.2基础资料检查 3.3资料处理准备工作 4处理设计与试验 4. 1 处理设计 4.2试验 5处理技术要求 5. 1 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5. 2 观测系统定义 5. 3 处理极性规定 5. 4 子波整形 5. 5 静校正 5.6 叠前去噪 5. 7 振幅补偿 5.8 反褶积 5. 9 速度分析 5.10 倾角时差校正((DMO) 5. 11 叠加· 5.12 叠后时间偏移· 5. 13 叠前时间偏移. 5. 14 叠前深度偏移. 5.15 叠前反演道集资料处理· 5. 16 叠后处理. 5.17 滤波和增益 5.18 最终成果剖面显示, 6 质量控制 6.1 处理员和项目长的质量检查 6.2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 6.3 检查比例 处理成果 7 8 成果验收 8.1成果验收内容 SY/T5332—2011 8.2 成果质量评价 9归档 9.1 归档的处理成果 9.2 归档介质标签 8 9.3 归档介质检查 9. 4 归档数据格式 I SY/T5332—2011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332-2005《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和SY/T6591--2004《地震数 据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规程》。本标准以SY/T5332--2005为主,整合了SY/T6591--2004。与 SY/T5332一200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将SY/T5332一2005的第5章“试验和质量控制”拆分成两章,增加处理设计要求,形成 增加了子波整形处理的技术要求(见5.4); 增加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技术要求(见5.13和5.14); 增加用于叠前反演属性研究的道集资料处理技术要求(见5.15); 增加了连片资料处理的相关技术要求(见5.2.4,5.4,5.5.3和5.7.2); 删除了地震属性处理的相关内容(见2005年版的4.12); 修改了静校正技术的相关内容(见5.5,2005年版的4.7)。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胜利物探研 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勘探开发研 究院西北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晓云、蔡加铭、王建民、李守济、贺玉山、刘泽斌、胡自多、毛卫平、王 兆湖。 本标准代替了SY/T5332-2005和SY/T6591—2004。 SY/T5332--2005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332—1992,SY/T5332—1997; SY/T5512—1992,SY/T5512—1996; -SY/T5513—1996,SY/T5513—2003; SY/T6441—2000。 Ⅲ SY/T5332—2011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成果验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包括水陆交互带)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成果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5769陆上地震采集辅助数据格式 SY/T6290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3基础工作 3.1基础资料 3.1.1用于数据处理的基础地震资料包括:地震数据、辅助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 辅助数据包括: 仪器班报; 观测系统; 近地表调查数据或野外静校正数据; 测量成果数据。 其他相关资料包括: 地震勘探工程设计图; 地震采集施工设计和施工总结报告; 现场处理面; 以往处理成果和处理、解释报告; 一地质、钻井、测井、垂直地震剖面(VSP)资料等。 3.1.2地震数据、辅助数据应符合SY/T5314和SY/T5171的相关要求。 3.2基础资料检查 3.2.1按线(束)检查与接收地震采集数据。地震采集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记录格式应符合 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数据格式标准,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存储介 质标签内容应包括:工区、施工队号、施工日期、线(束)号、存储介质顺序号、起止文件号、记录 格式、记录长度和采样间隔。 3.2.2辅助数据应按SY/T6290或SY/T5769格式记录。未按SY/T6290或SY/T5769格式记录 1 SY/T5332-2011 的辅助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仪器班报:仪器班报内容齐全、准确,字迹清晰可辨,其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施工单 位、施工队号、施工日期、震源类型、仪器型号、线(束)号、文件号及地震记录采集有关 参数等。采用可控震源施工的仪器班报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含有扫描长度、扫描起止 频率等参数。 b)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应正确标注每条(束)线激发点、接收点桩号和每个激发点所在位置 的野外文件号,特别应标注清楚炮点偏移激发点的准确位置。 c) 野外静校正数据:野外静校正数据内容齐全,能准确读取,并应提供静校正量“正”、“负” 号的含义以及计算静校正量时采用的基准面高程和替换速度资料。 d) 测量成果数据:测量成果数据应正确无误地记录激发点和接收点的X坐标、Y坐标、桩号、 地表高程等信息。 3.3资料处理准备工作 3.3.1木 根据地震设计,明确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3.3.2了解地震资料采集情况,地表特征和原始资料品质。 3.3.3 根据以往成果资料及解释报告,了解工区资料特点、地质构造特征和处理难点。 4处理设计与试验 4.1处理设计 根据对工区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应在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编写处理设计报 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 -原始资料分析; 处理重点; 处理技术方案及流程; 试验内容及参数; 质量控制方案(设置项目执行过程的质量控制点,明确质量控制检查的运行文件及图件); 进度计划。 4.2试验 在工区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地下构造特征、地表条件特征和资料品质特征)的地震 数据进行试处理。试处理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 静校正; 叠前去噪; 振幅补偿; 反褶积; 切除; 叠加速度场; 偏移速度场; 偏移方法及参数; 滤波和增益。 2 SY/T5332—2011 对比分析试验资料,依据第5章的规定,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和参数,确定最佳处理流程。 5处理技术要求 5.1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5.1.1将地震数据正确解编或转换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数据格式。 5.1.2显示不少于1%比例的单炮记录,检查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的正确性。 5.1.3对于未相关的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在互相关前,显示少量单炮记录全部通道(包括辅助道所 在通道)数据,确认扫描信号所在的通道号;显示全部扫描信号,确定其可用性。 5.2观测系统定义 5.2.1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5.2.2显示二维测线观测系统图,显示三维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平面位置图、CMP(共中心 点)面元覆盖次数图及最小和最大炮检距图,其结果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5.2.3应用线性动校正或其他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 5.2.4三维连片资料处理,应合理选择CMIP面元的共中心点位置、面元大小、方位角,使不同区 块资料在连片面元网格内覆盖次数、最小和最大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 5.2.5弯曲测线观测系统定义,应合理选择拐点和CMP面元的位置、条带数及纵横向跨度,充分 利用地震采集信息,使CMP面元覆盖次数、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 5.3处理极性规定 5.3.1原始记录初至下跳(负值)为正常极性,反之为反正常极性,数据处理中应使用正常极性。 5.3.2对于没有明确提供极性信息的测线,应放大显示少许单炮记录初至,鉴定其极性。对反正常 极性记录应进行反极性处理。 5.4子波整形 5.4.1采用不同震源(可控震源、炸药震源、气枪震源等)施工的工区,应对不同震源的资料进行 子波整形处理。 5.4.2采用不同检波器(速度检波器、加速度检波器、数字检波器等)施工的工区,应对不同检波 器的资料进行相位校正或子波整形处理。 5.4.3连片资料处理在区块间资料存在频率、相位差异时,应做子波整形处理。 5.4.4整形因子的求取应选在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层位段,整形后应使不同震源、不同检波器、不同 区块资料在频率、相位特征上基本致。 5.5静校正 5.5.1应用野外静校正量时,应检查静校正量、地表高程、低降速带(厚度、速度)、高速顶界面 (高程、速度)图件。分析静校正量的变化趋势,修正异常值。 5.5.2应做二维测线交点的静校正闭合检查。 5.5.3三维连片资料处理应进行全区野外静校正的统一计算。 5.5.4应用初至波静校正方法计算静校正量时,应准确拾取初至时间,合理选择用于反

.pdf文档 SY-T 5332-2011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5332-2011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第 1 页 SY-T 5332-2011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第 2 页 SY-T 5332-2011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10:42:5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