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受控 ICS75.180.10 SY E11 备案号:33503—2011 ZAH237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314—2011 代替SY/T5314—2004,SY/T6386—1999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on land 2011-11-01实施 2011-07-28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314—2011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4.1 任务确定 4.2 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4.3 资料收集 4.4 工区调查· 4.5 采集参数设计 4.6 表层结构调查和野外静校正 10 4.7 试验方案 4.8 技术设计编写 12 5 地震资料采集施工要求 3 5.1 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5.2 施工前验收工作要求 13 5.3 测量工作要求 5.4 试验工作要求 14 .. 5.5 激发工作要求 15 5.6 接收工作要求 17 5.7 表层结构调查及野外静校正要求 原始资料质量检验与评价 19 6 6.1 质量检验的基本规定 19 6.2 仪器系统质量控制· 6.3 可控震源质量控制 20 6.4 测量基础资料检查与评价 20 6.5 表层调查质量检查 20 6.6 记录质量现场控制 6.7 室内质量检查内容 22 6.8 采集原始资料现场处理质量监控 23 6.9 原始记录质量评价 24 6.10 空炮率限定 6.11 补炮记录 ·26 资料整理与交付 26 I SY/T5314—2011 7.1 测量资料整理 26 7.2 试验资料整理 26 7.3 -28 7.4 生产资料整理 28 7.5 表层调查资料整理 29 7.6 地震采集工作总结报告 29 7.7 资料交付内容及要求 8 地震队采集工作验收 31 8.1 统计项目验收 31 8.2 采集工作验收 32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数字磁带盘标识和磁带箱标识 34 附录B(规范性附录) 仪器班报格式 附录C(资料性附录) 辅助数据存储介质、小折射记录、微测井记录标识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可控震源、气枪检测存储介质、现场处理部面外套标识 附录E(资料性附录) 微测井和小折射仪器班报 SY/T531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SY/T5314—2004《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和SY/T6386—1999《陆上高分辨率地 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本标准以SY/T5314—2004为主,整合了SY/T6386—1999的内容,与 SY/T5314一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城区和障碍区的术语定义(见3.6和3.7); 增加了对黄土塬、山地等低信噪比地区及高密度、宽方位勘探的二、三维测线设计原则(见 4.2); 增加了第4章中“其他有关资料”的条款(见4.3.4); 增加了采集参数设计中道距、面元尺寸、最大炮检距、三维覆盖次数等参数的理论计算公式 (见4.5); 增加了弯线和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见4.5); 修改了激发、接收、仪器因素的相关条款(见4.5,2004年版的4.5); 增加了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见4.5和5.5); 增加了重锤激发的表层调查方法(见4.6); 规范了技术设计图件的比例尺(见4.8); 删除了三维恢复性炮点的说法及物理点编号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3); 补充了检波器的埋置要求(见5.6); 修改了检波器月检测试方式(见5.6,2004年版的5.6); 增加了对监视记录的监控软件自动监控、电子图像评价方式(见6.6); 补充了现场处理质量控制要求(见6.8); 修改了对钟TB与验证TB的时差要求(见6.9,2004年版的6.8); 修改了生产资料整理中对监视记录进行整理的要求(见7.4,2004年版的7.4); 存储方式由软盘改为存储介质(根据雇主需要可以是光盘、闪存、硬盘等)(见7.7); 删除了2004年版的附录C地震队资料采集质量检查内容及评分办法、附录D生产、试验记 录和分析资料、图件封面标识格式和附录G地震剖面档案卡标识格式; 增加了附录E微测井和小折射仪器班报。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中国 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中油股份吐哈油田勘探事业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中国石 化江汉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仕凡、赵恒、邹雪锋、王建民、李志荣、杨飚、刘保林、李建民、胡立 新、刘兵。 本标准代替了SY/T5314—2004和SY/T6386—1999。 SY/T5314—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314—1991,SY/T5314—1995SY/T5314—2002; SY/T5330—1995,SY/T5330—2003; SY/T5314—2011 SY/T5455—1992,SY/T5455—1997; SY/T6051—1994,SY/T6051—2000, SY/T6052—1994,SY/T6052—2000 -SY/T6054—1994,SY/T6054—2000; SY/T6247—1996,SY/T6247—2003。 IV SY/T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平原、沙漠、山区、黄土、水陆交互带)二维(含宽线)和三维地震资料 采集的设计、野外施工、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整理及验收等工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平原、沙漠、山区、黄土塬、水陆交互带)二维(含宽线)和三维地震资料 采集的全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71 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769 陆上地震采集辅助数据格式 SY/T6290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平原plain 地形起伏相对高差较小,车辆通行便利的广阔平缓地区。 3.2 山区mountain 地形起伏剧烈,相对高差较大,车辆通行困难的地区。 3.3 黄土塬loess 表层被巨厚黄土所覆盖,地形起伏剧烈,冲沟发育,车辆难以通行的地区。 3.4 沙漠desert 地面为沙所覆盖,表层疏松、气候干燥、植物稀少,通行不便的地区。 3.5 水陆交互带 transitionalzone 湖泊区、沼泽区、水网区、滩涂、潮间带、极浅海等水陆交互地带。 3.6 城区urbanarea 地震采集施工范围内面积在10km²以上的城镇、工矿区。 1 SY/T5314—2011 3.7 障碍区obstacle 地震采集施工范围内面积在10km²以下,不能够正常通过的村镇、工矿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 4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设计 4.1 任务确定 根据地质任务明确地震部署、技术要求、地理位置、勘探面积、工作量、施工期限、资料采集要 求、资料处理要求、资料解释综合研究目的。 4.2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4.2.1二维地震测线设计的原则 二维地震测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a)地震测线应根据地质任务要求,按区域地质单元进行整体规划。一般采取先设计骨干测网, 然后逐步加密的部署原则。 b) 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为了特殊目的,也可少量布置其他方向测线。 c) 测线按直线设计,无法实施直线时,宜采取折线设计。 (p 在直测线、折测线无法实施时,宜采用弯线设计。 e) 在黄土塬、山区等低信噪比地区可考虑采用宽线施工。 f) 工区地震测线应有主要探井通过。 g) 相邻工区、不同年度、不同野外采集方法的两条测线连接时,其连接点宜在各自的满覆盖 段内。 4.2.2 二维地震测线命名及编排 4.2.2.1 测线命名 测线的命名应由测线所在地区、施工年份和测线编号三部分组成。 示例:“QY2003-356.5”,“QY”为施工地区名汉语拼音的头一个字母组合,由2个~4个字母组成,“2003”为 施工年份,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356.5”为测线编号,由2个~7个字符组成。 测线编号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在规则测网情况下,测线编号以千米为单位,也可采用简易 编号如2009SW01,表示2009年SW工区01号测线。 4.2.2.2 测线桩号编排 测线桩号以米为单位,按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递增的规则编排。实际施工中可采用自然点号编 排,但应给出自然点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4.2.3 三维地震测线设计原则 三维地震测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地质任务要求,以区域地质单元为单位,一般采取整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 a) b) 三维工区边界应尽可能规则,边界拐点尽可能少。 c) 三维工区的范围应满足目的层的地震偏移成像效果。 (p 三维地震主测线方向一般宜垂直构造走向,当采用高密度、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横纵比 2

.pdf文档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4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4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第 1 页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第 2 页 SY-T 5314-2011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10:41:4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