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3288—2012 柠檬干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oma tracheiphila (Petri) L. A. Kantsch.et Gikaschvili 2012-10-23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人境检验检疫 行业标准 柠檬干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 3288—2012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总编室:(010)64275323 网址www.spc.net.cn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 开本880×12301/16 印张 0.75 字数17千字 2013年4月第一版 2013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1600 * 书号:155066·2-24686 SN/T3288-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参照欧洲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EPPOPM7/48(2)"柠檬干枯病菌诊断规程”标准,其图片均 来自采用的规程。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出人境检验检 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国强、冯黎霞、朱金国、华丽、赵立荣、吴海荣、王其苑、刘海军。 SN/T3288—2012 柠檬干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柠檬干枯病菌Phomatracheiphila(Petri)L.A.Kantsch.etGikaschvili的检疫鉴定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来自柠檬干枯病菌发生国家或地区柑橘属寄主(citrusspp.)中柠檬干枯病菌的检疫 鉴定。 2柠檬干枯病菌基本信息 学名Phomatracheiphila(Petri)L.A.Kantsch.etGikaschvili 异名:Deuterophoma tracheiphilaPetri Bakerophoma tracheiphila (Petri) Cif. 英文名:Mavseccodiseaseof citrus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 科Sphaeropsidaceae,茎点属Phoma 寄主与分布:参见附录A。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通过带有菌丝的果实、带有菌丝及子实体的植株茎干、枝条作远距离传播,其 中产生于植株外表的子实体可用肉眼观察。 3方法原理 病原菌在寄主植株上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参见附录B)以及病原菌PCR特 异性检测结果(见附录C)为柠檬干枯病菌的检疫鉴定依据。 4设备和试验用具 4.1仪器设备 体式显微镜、生物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移液器、凝胶成像系统、电泳设备、PCR仪、电 子天平(1/1000g)、高压灭菌锅。 4.2试验用具 刀具、手持放大镜、灭菌培养皿、三角瓶、锻子、手术剪、手术刀、接种针、载玻片、盖玻片等。 5试剂和培养基 5.1试剂 氯化钠(NaCI)、硝酸钠(NaNO)、磷酸二氢钾(KH,PO,)、氮化钾(KCI)、硫酸镁(MgSO,·7H,O)、 1 SN/T3288—2012 硫酸铁(FeSO,)、Tris-HCI缓冲液、EDTA、十二烷硫酸钠(SDS)、蛋白酶K、苯酚、三氯甲烷、异戊醇、无 水酒精、异丙醇、TE缓冲液、TAE缓冲液。 5.2培养基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切碎,加蒸馏水煮熟,用纱布过滤马铃薯,取滤汁加葡萄糖20g、琼脂 17g~20g,加水补足1000mL煮至琼脂完全溶化后,过滤灭菌备用。 滤汁加琼脂15g,加蒸馏水补足至1000mL,高压灭菌备用。 CDA培养基:硝酸钠(NaNO)3g,磷酸二氢钾(KH,PO,)1g,氮化钾(KCI)0.5g,硫酸镁 (MgSO:·7HzO)0.5g,硫酸铁(FeSO,)0.01g,燕糖30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将以上成分煮 至完全溶化,高压灭菌备用。 6检验方法 6.1现场检验 检查来自于柠檬干枯病菌疫区的寄主植物,尤其是柠檬植物,观察嫩芽或枝条有无褪绿,回枯现象, 用刀具剥开表皮,观察木质部是否有典型的鲑鱼肉色或橙红色症状,选取褪绿、回枯或病斑上有黑点(分 生孢子器)的枝条,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抽取柠檬干枯病菌疫区的水果果实回实验室检验。 6.2实验室检验 6.2.1活枝条分离检验 切开枝条表皮,将带有鲑鱼肉色或橙红色症状的嫩枝切成2mm~5mm厚度的小块组织,根据切 块的厚度、大小,表面用0.5%~1%的升汞或50%的酒精消毒40s至2min~5min,灭菌水冲洗,然后 置放在PDA(或CaA、CDA)培养基中,置黑暗中23℃士2℃培养6d~12d。另一方法是将嫩枝切成 5mm10mm厚度,没在灭菌水中30min~60min,取出放在灭菌滤纸上吸干,然后在火焰上快速烧 灼后移至培养基中培养。检验鉴定纯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培养形状及分子检测结果。 6.2.2枯菱枝条分离检验 按6.2.1方法对枝条进行表面消毒,将枝条放在装有保湿滤纸的塑料盒中,置黑暗中23℃士2℃ 培养6d12d,如产生分生孢子器,鉴定描述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及瓶梗状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 否则对培养物进行分子检测。 6.2.3果实分离检验 取可疑病果,按6.2.1方法对枝条进行表面消毒并切小块放在上述培养基中培养和检验。 注:分离物在培养基中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只产生瓶梗状分生孢子,如果再次移种,有些分离物也会失去产生瓶梗 状分生孢子的能力。 6.2.4柠檬干枯病菌诊断流程图 见图1。 N SN/T3288—2012 样品 果实 枝条 活枝条 枯萎枝条 PCR检测 保温盒培养 肉眼检查 无分生孢子器 有分生孢子器 分离 纯培养物鉴定 无产孢 有产孢 病原孢子形态检验(分 PCR检测 生孢子器、瓶梗孢子、 芽生孢子) 病原鉴定 图1 柠檬干枯病菌诊断流程图 7检验方法 7.1症状 叶片和枝条首先出现褪绿现象,然后嫩枝末梢和枝条逐渐回枯,剥开表皮,木质部有典型的鲑鱼肉 色或橙红色条纹症状,嫩枝上铅灰色或灰白色的病斑处产生着小黑点,即埋生在组织中的瓶状或球状的 分生孢子器。 3 SN/T3288—2012 7.2病原形态特征 成熟的黑色分生孢子器有孔口,有短颈,直径(60μm~165μm)×(45μm~150μm),孢子器内腔 的分生孢子产孢细胞(瓶梗)产生微小的、单孢单核,有时有双核透明的分生孢子,大小为(0.5um~ 1.5um)×(2μm~4μm),分生孢子可通过孔口逸出为白色粘液;木材表面、受伤的植物组织和木质部 内的气生菌丝长出的瓶梗上可产生一种大的分生孢子,叫做瓶梗孢子,瓶梗大小为(12μm~30μm)× (3μm~6μm);瓶梗孢子为(1.5μm~3μm)×(3μm~8μm),无色,单孢、单核(有时双核或三核)。 在寄主的木质部导管内以及在液态培养基中,可以产生顶部端圆、直或弯曲的卵状、亚梨形的芽生孢子, 孢子(15μm~17μm)×(7μm~9μm)。 7.3培养性状 在PDA上菌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3℃士2℃,生长速率为3.8mm/d~6.0mm/d。菌丝体初为 半透明,几天后转为褐色或粉红色,10d~12.d后产生瓶梗孢子,可用灭菌水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培 养物若不产生孢子,采用PCR方法检测。 7.4PCR检测 PCR检测步骤及判断标准见附录C。 8结果判定 在检验鉴定过程中,如培养出分生孢子器、瓶梗孢子、芽生孢子等病原菌子实体的,其病害症状、病 原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分别符合7.1.7:2和7.3中描述的,鉴定为柠檬干枯病菌。 在检验鉴定过程中,如没有培养出分生孢子器、瓶梗孢子、芽生孢子等病原菌子实体的,其分离出的 纯培养物的培养性状符合7.3中描述,并且PCR检测特异性条带为378bp的(见附录C),鉴定为柠檬 干枯病菌。 不符合上述两项判定结果的病原菌,鉴定为柠檬干枯病菌阴性结果。 9菌株保存与处理 分离并最终鉴定为柠檬干枯病菌的菌株应转入PDA培养基斜面上,存活后经登记和经手人签字, 置于4℃~8℃黑暗条件下保存,定期(60d)转接,以防止病菌死亡,至少保存6个月。保存期满后高压 灭菌灭活处理。保存好相应的症状文字描述和图片,PCR分子检测实验结果保存电泳图片,以备复核。
SN-T 3288-2012 柠檬干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09:33:1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