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3170--2012 葡萄皮尔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Xylella fastidiosa 2012-05-07发布 2012-11-1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3170—2012 前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人境检验检 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丛良、张凯、高文娜、吕玉峰、梁新苗、刘鹏。 I SN/T3170—2012 葡萄皮尔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进境植物检疫中葡萄皮尔斯病菌的检疫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进境植物苗木、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的葡萄皮尔斯病菌的检疫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 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手本文件。 SN/T1860植物病毒免疫电镜检测方法 3原理 3.1 葡萄皮尔斯病菌的分类地位 葡萄皮尔斯病菌学名Xylellafastidiosa s7.该菌属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薄壁 菌门(PhylumGracilicutes),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 3.2检疫鉴定依据 以病菌在寄主上的症状特点、病菌形态学特征及其培养特性病菌种的特征以及基因组序列作为葡 萄皮尔斯病菌的检疫鉴定依据,必要时辅助进行致病性测定(参见附录A) 4 仪器设备、试剂及用具 4.1 仪器、设备、用具 超净工作台、生物培养箱、电子天平、酶标仪、PCR仪、凝胶成像仪、水浴锅、高速冷冻离心机、高压 灭菌锅、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冰箱、液氮罐、解剖刀片、白磁盘保湿盒、研钵、微量移液器(可调式范围: 4.2试剂和培养基 检验所需的药品均为分析纯。 检验中用到的试剂琥珀酸-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其配制方法见附录B。 检验中用到的PD2培养基、CS20培养基、PW培养基、SPW培养基.其配制方法见附录B。 5葡萄皮尔斯病菌的鉴定 5.1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DAS-ELISA)检测 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样品进行初筛(见附录C),若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进行病原 1 SN/T3170—2012 菌的分离培养或者PCR方法检测。 5.2葡萄皮尔斯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5.2.1葡萄皮尔斯病菌的分离培养 5.2.1.1植物样品叶片中葡萄皮尔斯病菌的分离培养: a)叶片表面用3.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min,然后用无菌水漂洗4次; b)用无菌刀片切下叶片的中脉和叶柄,切出一个2mm~3mm的截面,将汁液划线到PD2或 CS20培养基上(柑橘叶片将汁液划线到PW或者SPW培养基上); 划线后的平板放在塑料袋中于28℃生物培养箱中培养。 5.2.1.2植物样品根或者茎中葡萄皮尔斯病菌的分离培养: a)取根或茎用5.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min,然后用无菌水漂洗4次; b) 用解剖刀将根或茎切割长为4mm12mm,直径2mm~3mm的小段。然后用琥珀酸-柠檬 酸-磷酸盐缓冲液进行真空渗透; c) 真空渗透提取物(每个样品3mL~4mL)在4500r/min下离心15min; (P 离心后的沉淀用0.8mL的琥珀酸-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悬浮,取一滴(5μL)滴到PD2或 CS20培养基上(柑橘用PW或者SPW培养基上); e 平板在28℃中培养,将平板放在塑料袋中防止培养基干煤。 5.2.2 葡萄皮尔斯病菌的菌落特征 葡萄皮尔斯病菌在28℃培养10d之后可以看到分离的菌落。菌落直径一般为0.5mm~ 2.0mm,圆形,完整的边缘和表面凸起;有时候形成的菌落具有波浪形的边缘,表面扁平。 5.3葡萄皮尔斯病菌的电镜观察 按SN/T1860的规定进行电镜观察。 5.4葡萄皮尔斯病菌PCR检测 用PCR对病原菌进行检测的方法见附录D。 6结果判定 酶联测定为阳性后,经PCR检测待测样品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的葡萄皮尔斯病菌同源性为 100%或者分离培养性状结合电镜观察为阳性即可判断为葡萄皮尔斯病菌。 7样品保存与复核 7.1样品保存 葡萄皮尔斯病菌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做好以下准备,并在1周内接受复核。 病菌要有活体样品存在,其他实验样品应妥善保存于4℃冰箱中,以备复核。 7.2结果记录与资料保存 完整的实验记录包括:样品的来源、种类、时间,实验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等,并要有经手人和 2 SN/T 3170—2012 实验人员的签字。酶联测定需有酶联检测结果的原始数据,PCR检测需有电泳结果图片。 7.3 3复核 必要时由专家进行复核。 3 SN/T317020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葡萄皮尔斯病菌相关材料 A.1学名 XylellafastidiosaWellsetal.1987木质部难养细菌。 A.2英文名 Pierce's disease(PD)。 A.3分类地位 薄壁菌门(PhylumGracilicutes)本质部小菌凤(Xyilela)木质部难养菌(X.fastidiosa) A.4分布 主要分布于法国、意大利、前南斯 加、加章大、墨西哥、美国、阿根廷、巴西、巴拉 圭、委内瑞拉和南斯拉夫。我国台湾也有报道。 A.5寄主 宽皮橘(松橘)、甜橙(黄果 广橙)、葛苣、垂参属、茜草科等146种植物。 A.6主要症状 侵染葡萄初期沿叶片边缘出现微黄色或红色病斑,后期病斑形 我同心轮纹状,叶片干枯死亡。症状 因品种而异,在黑皮诺和赤霞珠品种上,沿叶片边缘形成规则、边缘逐渐褪色的病斑;在无核白、西万尼 和白诗南品种上,在叶脉间组织形成趣色的病斑。 早秋时叶片干枯脱落,只留下叶柄挂在茎蔓上。 枝条:感病新梢推迟老化成熟,枝蔓表面形成“绿岛”症状的病斑。如果当年没有明显症状,在次年 春天也会出现生长延迟和矮化的现象。 果实:发病果实一般停止生长,逐渐枯萎,有的病果可能提前着色,但并不成熟。在感病第一个季节 末期,通常只有1个~2个枝蔓出现明显病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沿蔓扩展向根部发展,整个植株长势 变弱,症状逐渐明显。到了中期,感病枝蔓上的一些或全部枝蔓萎為干枯,枝蔓顶端和根可能全部死亡。 葡萄感病第2年,一些枝蔓或短果枝会不发芽。有的枝蔓从4月末到夏季,可能正常发芽,但全部 新生枝条生长缓慢,新叶叶脉间出现黄化。老叶出现缩,在夏季末,叶片边缘出现灼伤症状,果穗皱缩 干枯。 A.7病原 病原是一种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数层卷绕的细胞壁和胞外纤维束。电镜下观察该菌为杆 4 SN/T3170—2012 状,大小为(0.25μm~0.5μm)×(1um4μm)单生,无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壁波纹状,无芽 孢。具有波纹状细胞壁是这种细菌的典型特征。该细菌兼性好气性,对营养要求苛刻,在琼脂上不能生 长,生长需要血清蛋白或焦磷酸铁等。把感病葡萄的木质部做超薄切片,可见到细菌堵塞维管组织。 A.8 发病条件 温湿的冬季可增大昆虫介体的种群密度,有利于该病害的转播流行。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6℃~ 28℃,干燥的夏季则有利于病害的发展。 A.9 传播途径 病菌可以通过苗木和昆虫介体进行传播。叶蝉科(Cicadellidae)和 沫蝉科(Cercopidae)中的大多数 昆虫均可作为传播介体。最常见的有红头大叶蝉(CarneocepHalafulgida)、绿叶蝉(DraeculacepHala minerva)、蓝绿叶蝉(GrapHocepHalaatropunctata)亮翅叶蝉(Homalodiscacoagulate),介体可在野生 寄主上吸食和越冬,第2年春天再转移至葡萄,若虫和成虫均具传病能力,通常在病株上吸食带菌后,一 般要经过一个循回期才能传病,有时也能文即传病。野生寄主植物是该病的重要侵染源,不仅提供了大 量的介体昆虫,还可提供大量菌源 S

.pdf文档 SN-T 3178-2012 榛子东部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N-T 3178-2012 榛子东部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第 1 页 SN-T 3178-2012 榛子东部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第 2 页 SN-T 3178-2012 榛子东部枯萎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22 09:19:5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