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21242013 代替SN/T2124—2008 大西洋三代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Quarantineprotocol for infection with Gyrodactylus salaris 2013-03-01发布 2013-09-1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212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参考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2011版)》中2.3.03大西洋鲑 三代虫病的有关章节,并结合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报道以及起草单位多年的检疫工作经验, 本标准代替SN/T2124一2008《大西洋鲑鱼三代虫检疫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SN/T2124--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简化了形态学鉴定方法,不再将其作为种类判定的主要依据; 一删除了IGS序列PCR鉴定方法; —一增加大西洋鲑三代虫结构图,标注其后吸器的结构,增加虫体消化及基于钩镰的种类鉴定 方法。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 和国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绍强、林祥梅、刘、王彩霞、吕继洲、岳志芹、刘建、王建峰、张永宁、贾广乐、 张晏、邓俊花。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N/T2124—2008。 - 1 SN/T2124—2013 大西洋鲜三代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西洋鲑三代虫病检疫时的样品采集、形态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初筛以及种 类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大西洋鲑三代虫病的检疫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8088出入境动物检疫采样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TS:扩增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 COI: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itochondrialcytochromeCoxidaseI) 4病原概述 4 大西洋鲑三代虫(Gyrodactylussalaris)是引起大西洋鲑三代虫病的一种淡水胎生寄生虫。从形态 上看,大西洋鲑三代虫与同属三代虫G.teuchis(主要寄生于褐鳟、大西洋鲑和虹)和G.thymalli(主 要寄生于河鳟)十分相似,容易彼此混淆,具体情况参见附录A。 5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要求达到GB/T6682中一级水的要求。 5.1苦味酸铵-甘油(APG)溶液:配制方法见附录B的B.1。 5.2软组织消化液、消化终止液:配制方法见B.2、B.3。 5.3 裂解液:配制方法见B.4。 5.4引物:浓度为10μmol/L,其序列如下: ITS-up:5'-TTTCCGTAGGTGAACCT-3" ITS-1p:5'-TCCTCCGCTTAGTGATA-3" COI-up:5'-TAATCGGCGGGTTCGGTAA-3" COI-lp:5'-GAACCATGTATCGTGTAGCA-3" 5.5 5PCR缓冲液、dNTP、DNA聚合酶、DNAMarker、电泳上样缓冲液等,均为商品化试剂盒中成分。 5.6 5电泳缓冲液:配制方法见B.5。 SN/T 2124-2013 5.795%乙醇。 5.8琼脂糖。 6设备 6.1解剖镜。 6.2生物显微镜。 6.3通风操作台。 6.4PCR仪。 6.5电泳仪。 6.6 凝胶成像仪或紫外透射仪。 7症状 鱼体表寄生一条至数十条大西洋鲑三代虫时多无临床症状表现。中度以上感染时,由于鱼在其他 物质表面摩擦皮肤导致体表有闪光点。后期由于体表渗出附着黏液而体表灰白,鳍.特别是腹部、尾部 及胸部的鳍出现坏死。严重感染的鱼,多在静水处不愿活动 大西洋鲑三代虫病症状缺乏典型特征,不作为疫病判定依据, 3大西洋鲑三代虫形态学检查 8 8.1采样及固定 符合GB/T18088的规定。 严重感染时.刮取鲑体表或鳍部位的坏死组织涂片镜检,可发现大量大西洋鲑三代虫。种类鉴定需 要在实验室内结合镜检及PCR进行 在实验室中检查大西洋鲑三代虫时,应采集活鱼并放在原生活的水中运输.且一个容器只装运一种 鱼。# 在冰中运输的死鱼不适宜作为大西洋鲑三代虫的检查样品 如没有对活鱼进行现场检查条件:宰杀后立即将整鱼置于95%乙醇中固定保存(鱼和95%乙醇比 例不超过1:9)。标本瓶应有足够大空间,同时瓶口足够开阔,以防放人、取出鱼时将虫体碰掉。瓶子 应水平放置.以利于鱼体舒展至鱼体完全固定为止,镜下观察时可借助镊子翻转鱼体。固定好后.将瓶 子竖直放置。 在鱼体较大或运输不方便时,也可采取鳍置于乙醇中保存送样。 8.2 活鱼的检查 采用针刺鱼脑杀死鱼。将鱼放在盛有运输时所用水的容器中,水完全没鱼体;采用双筒解剖镜对 活鱼逐条检查。检查时.避免鱼体表受折射光线的干扰;当采用上光源解剖镜进行检查时,容器底部宜 为黑色,增加反差便于寄生虫的监测。 检查整个鱼体表、特别是鱼鳍部位,使用2把镊子检查鳃和口腔、鼻腔。当检查体长大于10cm、没 有被固定的小鱼鳍条时.采用下光源解剖镜,容易观察到鳍条上的大西洋鲑三代虫。 8.3 固定的鱼标本的检查 采用上光源解剖镜对乙醇保存的鱼或鳍进行检查。 检查前需经自来水漂洗.将装有鱼的容器接在自来水水龙头下,让水流轻轻通过容器浸泡约2h。 2 SN/T2124—2013 冲洗前应检查保存液和容器底部的沉淀物中是否有大西洋鲑三代虫。 也可直接取乙醇保存的鱼或者鱼鳍进行镜检。检查时,可佩戴手套,将解镜放在具有下出风口的 通风操作台上进行。 8.4虫体标本制作和形态观察 8.4.1操作步骤 8.4.1.1加一滴水到载玻片上,然后将待检虫体放到水滴上,盖上盖玻片,用一块滤纸在盖玻片的边缘 慢慢吸水,直到水基本吸干为止。 8.4.1.2滴一小滴苦味酸铵-甘油(APG,见B.1)溶液到盖玻片的边缘,使其浸满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 的空隙。 8.4.1.3 3在玻片上做好标签,标签上注明宿主种类,虫体的寄生部位、采集地点、采集日期和水温。 8.4.1.4 用生物显微镜观察玻片中的虫体 8.4.2形态特征 为便于种类鉴定,宜用活的虫体制作标本。甲醛固定的鱼,大西洋鲑三代虫标本呈白色;而乙醇固 定的鱼,大西洋鲑三代虫则呈轻微的灰暗颜色 大西洋鲑三代虫属寄生虫体小而延伸.体长0.7mm1.0mm后吸器有1对中央大钩及背联结 片与腹联结片各一,16个边缘小钩(参见附录C的图C.1)其种类鉴定的依据是后吸器(即固着器)上 边缘小钩、锚钩和联结棒的形态和大小(参见图C.2) 在进行种类鉴定时需采用软组织消化液(见B.2)对虫体进行消化处理,只剩下硬的部位检查。消 化步骤可在显微镜下进行,当观察到软组织消化完全后,加人终止液(见B.3)。 大西洋鲑三代虫在形态上与褐、太西洋鲑和虹鲟身上的G.teuchis以及河鳟身上的G.thymalli 十分相似。但G.teuchis的钩镰要长而且更弯,G.thymalli的镰杆的角度要小一些。后吸器各部件形 态虽相对较为固定,但大小差异较大,故大小不足作为种类鉴定依据。 9PCR检测及鉴定 9.1样品制备 采用从新鲜鱼体表采集的可疑虫。用乙醇保存的样品,去掉多余的乙醇。 将虫体放在0.5mL的离心管里。加大75裂解液(见B.4),65℃作用20min,再95℃加热 10min。该裂解产品不需要进一步纯化就可以用作为PCR模板。除检测样品外,还应设立以下对照: 一一取已知大西洋鲑三代虫样品作为阳性对照; 取健康鱼组织样品作为阴性对照。 9.2大西洋鲑三代虫ITS序列PCR检测方法 9.2.1反应体系 在PCR管内加人10×缓冲液(含Mg2+)2.5μL,dNTP(各2.5mmol/L)2.5μL,ITS-up0.5μL, ITS-lp0.5μL,rTaq(5U/μl)0.5μL模板DNA2μLddH,O将反应体系补充至25μL。 9.2.2反应程序 95℃预变性5min;95℃,1min;55℃1min;72℃,2min;35个循环;72℃,延伸7min。 3

.pdf文档 SN-T 2124-2013 大西洋鲑三代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N-T 2124-2013 大西洋鲑三代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第 1 页 SN-T 2124-2013 大西洋鲑三代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第 2 页 SN-T 2124-2013 大西洋鲑三代虫病检疫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8 23:13: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