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
N
8E""
"
*$4
$$49
N .
-
-
-
-
3BQJEUFTUNFUIPEGPSDPNNFSDJBMTUFSJMJ[BUJPOPGGPPE
3FTQJSBUJPOCBTFETJHOBMNFUIPE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成都市食品检验研究
院、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康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
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孟云、崔生辉、刘娜、赵红阳、杨生军、鄢杰、周婀、李慧、于遥、陆俊杰、萧中音、李
景云、王亚萍、廖礼燕、单萌、赵三军、杨宜笑。
ⅠT/CIFST
030—2025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食品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 呼吸信号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呼吸信号法 (生物梅里埃 B AC T/AL E RT
3 D)快速检测食品商业无菌的方法原
理、设备和材料 、培养基和试剂 ,以及乳及乳制品 、饮料、包装饮用水和其他食品商业无菌的检测方法 。
本文件适用于食品商业无菌的快速筛查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
S N/T
2 1 0 0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
G B
4 7 8 9 .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 总则
G B
4 7 8 9 . 2 5 —2 0 2 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 酒类、饮料、冷冻饮品采样和检样处理
G B
4 7 8 9 . 2 6 —2 0 2 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
3 方法原理
生物梅里埃 B AC T/AL E RT
3 D微生物培养监测系统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驱动培养
瓶底部比色传感器颜色变化 。系统通过发光二极管 (L igh t
Em i t t i ng
D i o d e,L E D)投射光线 ,通过光电探
测器测量反射光强度 ,量化传感器颜色变化 ,从而自动 、灵敏、精确检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快速
判定待检样品是否符合商业无菌 。
4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 ,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
4 . 1 生物梅里埃 B AC T/AL E RT
3 D微生物培养监测系统 。
4 . 2 pH计或精密 pH试纸。
4 . 3 恒温培养箱 :3 6
℃±1
℃,3 0
℃±1
℃。
4 . 4 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2 0
mL。
4 . 5 均质器。
4 . 6 无菌均质袋或均质杯 。
4 . 7 天平:感量0 . 1
g。
4 . 8 显微镜物镜 :1 0×~1 0 0× 。
4 . 9 无菌剪刀 、罐头打孔器或容器开启器 。
4 . 1 0 无菌滤器 。
4 . 1 1 无菌亲水性微孔滤膜 :直径4 7
mm,孔径0 . 4 5
μm。
1T/C I F S T
0 3 0—2 0 2 5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4.12 过滤设备。
4.13 无菌平头镊子。
4.14 BACT/ALERT培养瓶置换盖。
4.15 BACT/ALERT校准工具。
5 培养基和试剂
5.1 低酸需氧培养瓶(iAST)。
5.2 低酸厌氧培养瓶(iNST)。
5.3 酸性需氧培养瓶(iLYM)。
5.4 聚合吸附物中和需氧瓶(iFA
plus)。
5.5 75%乙醇溶液。
5.6 70%乙醇溶液。
5.7 含4%碘的乙醇溶液:4
g碘溶于100
mL的70%乙醇溶液。
5.8 革兰氏染色液:按照GB
4789.26—2023附录A中A.9配制。
6 检验程序
食品中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呼吸信号法检测程序见图1。
#U>=U
8
*
"
K K
8 &
(#-@
K K
8
L
8
L
8*U>U
图1 食品中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呼吸信号法检测程序
7 操作步骤
7.1 样品的预处理
7.1.1 样品的pH测定,测定方法按照GB
4789.26—2023中的5.2.6执行。
2T/CIFST
030—2025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7 . 1 . 2 预估样品中微生物污染水平以及样品基质是否适宜微生物生长 ,根据pH测定结果 ,参考表1的
保温时间和温度推荐方案 ,选择适当的方案进行保温 。
7 . 1 . 3 包装饮用水或者其他取样量较大的液体样品可先进行过滤处理 ,具体操作方法应按照 G B
4 7 8 9 . 2 5 —2 0 2 4中4 . 4规定的滤膜法进行 。
表1 样品保温时间和温度推荐方案
样品属性 种类 温度/℃ 时间/d
pH≥4 . 6液态的乳及乳制品和饮料 3 6±1 1~2
固态或半固态食品 3 6±1 1~3
pH<4 . 6 固态或半固态食品和饮料 3 0±1 2~3
7 . 2 培养瓶的选择
pH≥4 . 6 的样品选择 i A S T,pH<4 . 6 的样品选择 i L YM,含茶或者咖啡等抑菌物质的样品选择 i F A
pl u s,低酸性罐头食品可同时选择 i A S T和i N S T。
7 . 3 培养瓶的准备
培养瓶应包装完整 ,内容物清澈 。用7 5%乙醇溶液或含 4%碘的乙醇溶液棉球 /棉片擦拭培养瓶胶
塞,消毒备用 。
7 . 4 加样
7 . 4 . 1 样品加样前 ,用7 5%乙醇溶液或含 4%碘的乙醇溶液棉球 /棉片擦拭样品外包装 。
7 . 4 . 2 液体样品 :无菌操作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取 1 0
mL~2 0
mL样品,其中i A S T、i N S T和i F A
pl u s
接种量不大于 1 0
mL,i L YM接种量不大于 2 0
mL,按照7 . 2的要求接种于对应培养瓶中 。
7 . 4 . 3 经滤膜法处理的样品 :无菌操作 ,打开相应培养瓶封口 ,将过滤后的滤膜放入培养瓶中 ,用
B AC T/AL E RT 培养瓶置换盖将培养瓶盖好 。
7 . 4 . 4 其他固态或半固态样品和软包装样品 :其他固态或半固态食品 ,包括带汤汁的样品 ,开启前将样
品充分混匀 ;软包装样品 ,混匀后,用无菌剪刀开启 。样品开启后 ,在无菌条件下称取 2 0
g样品于无菌均
质袋或均质杯中均质 ,取1 0
g均质后样品加入培养瓶中 ,用B AC T/AL E RT 培养瓶置换盖将培养瓶
盖好。
7 . 4 . 5 罐头食品 :罐头食品按照 S N/T
2 1 0 0规定的方法执行 。
7 . 4 . 6 完成加样后 ,在培养瓶上注明样品编号 。
7 . 5 留样
加样后,可将取完试样的样品密封好 ,或者用灭菌吸管或其他适当工具以无菌取样方式取出适量内
容物,移入灭菌容器内 ,保存于2
℃~6
℃冰箱。待该批样品检验得出结果并报告后方可丢弃 。
7 . 6 上机培养温度及时间
7 . 6 . 1 调节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
7 . 6 . 2 根据样品类型 ,温度设置在 3 0
℃~3 7
℃适宜的培养温度 。
7 . 6 . 3 培养时间设置为 1
d~3
d。
3T/C I F S T
0 3 0—2 0 2 5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7 . 7 加载培养瓶
进入仪器加载培养瓶界面 ,打开培养抽屉 ,用条码扫描仪读取培养瓶信息录入系统 。将培养瓶分别
放入有照明灯的孔位 ,光电探测器将自动感应并实时监测装载孔位 ,加载所有培养瓶后关闭抽屉 ,操作仪
器进入检测流程 。
7 . 8 培养
按照7 . 6设定的上机培养温度及时间进行培养 。
7 . 9 读取结果数据和卸载培养瓶
仪器对培养瓶进行自动检测 。当培养瓶中有微生物生长时 ,仪器则报告阳性结果 ,并报警提醒 ,自动
记录阳性瓶的读数和编号 ,卸载阳性培养瓶 ;当达到最大设定检测时间 ,培养瓶中仍无微生物生长时 ,仪
器则报告阴性结果 ,自动记录其读数和编号 ,卸载阴性培养瓶 。
8 结果判定与报告
8 . 1 仪器分析结果为阴性 ,判定为商业无菌 ,报告为商业无菌 。
8 . 2 仪器分析结果为阳性 ,判定为非商业无菌 ,报告为非商业无菌 。
8 . 3 仪器分析结果为阳性结果时 ,经G B
4 7 8 9 . 2 6 —2 0 2 3验证为阴性 ,判定为商业无菌 ,报告为商业
无菌。
9 质量控制
9 . 1 应按照
G B
4 7 8 9 . 1 的规定由具备资格的微生物检验人员执行检测工作 。
9 . 2 应保证仪器的自动质量控制单元状态正常 ,当孔位自检未通过时 ,须用校准工具校正后方可使用 。
4T/C I F
T-CIFST 030-2025 食品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 呼吸信号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2 01:25: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