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环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润怡宝饮料(中国)
有限公司、上海康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黑龙江
飞鹤乳业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万强、吴清平、张志刚、吴木生、周婀、蔡小钢、于畅游、李文治、吴深坚、曲晓莹、
李兴、金颖、陈汉峰、杨宁、周勇、罗慧琳、孙旖旎。
ⅠT/CIFST
022—202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快速检测
测试片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霉菌和酵母(molds
and
yeasts)的快速检测-测试片法。
本文件适用于食品及加工环境涂抹样品中霉菌和酵母的快速计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 设备和材料
3.1 电子天平:感量0.1
g。
3.2 拍击式均质器及无菌均质袋。
3.3 涡旋混合器。
3.4 培养箱:28
℃±1
℃。
3.5 高压蒸汽灭菌器。
3.6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
3.7 pH计或精密pH试纸:精密度0.1。
3.8 无菌吸管:1
mL(0.01
mL刻度)、10
mL(0.1
mL刻度)。
3.9 无菌微量移液器及枪头:1
mL。
3.10 无菌试管:18
mm×180
mm。
3.11 Smartcounter全自动菌落计数器。
3.12 不锈钢多联过滤系统。
3.13 单片无菌微生物分析滤膜(无菌滤膜):47
mm×0.45
μm。
3.14 不锈钢采样板:10
cm×10
cm。
4 培养基和试剂
4.1 Handy
Plate快速霉菌酵母测试片。
4.2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见附录A.1。
4.3 无菌生理盐水:见附录A.2。
4.4 1
mol/L
NaOH溶液:见附录A.3。
4.5 1
mol/L
HCl溶液:见附录A.4。
1T/CIFST
022—202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4.6 EHKHK-PBS一次性采样管。
5 检验程序
霉菌酵母测试片法计数检验程序见图1。
NNf
μ
N(
"
HUN-U N-8
/F"UB
N-EL8F "
A'U /F= "
EUE/F+
"
IdI d
89@
8F+"
N->+/$U
*N-/F""
"A'M"# E
2/F
B$6 F0=L
"# F
*'
图1 霉菌酵母测试片法计数检验程序
6 操作步骤
6.1 样品的稀释
6.1.1 固体、半固体和液体样品:取25
g(mL)样品,置于盛有225
mL无菌稀释液(蒸馏水或生理盐水
或磷酸盐缓冲液)的无菌锥形瓶中,充分振摇,或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制成1∶10的样
品匀液。含有较高活性酶(如面粉、香精香料)或较深颜色色素(如酱油、可乐等)的样品,可加大稀释液
倍数(如1∶20)。
6.1.2 取1
mL
1∶10样品匀液注入含有9
mL无菌稀释液的试管中,另换一支1
mL无菌吸管反复
吹吸,或在涡漩混合器上混匀,此液为1∶100样品匀液。
6.1.3 按6.1.2操作制备10倍递增系列稀释样品匀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支1
mL无菌吸管。
6.1.4 含菌量少的液体样品(如饮料):取适量(25
mL或其他规定的体积)经直径47
mm、孔径
0.45
μm无菌滤膜抽滤,再用15
mL无菌稀释液冲洗抽滤。
6.1.5 加工环境涂抹样品:取1支HK-PBS一次性采样管,取出拭子在食品加工接触部位沿不锈钢采
样板擦拭采样表面(100
cm2)从两个方向(从左到右,然后从上到下)覆盖整个区域。将拭子放回含缓
2T/CIFST
022—202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冲液的采样管中,涡旋混合以充分释放微生物。或按6.1.2、6.1.3制备10倍递增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6.2 接种培养
6.2.1 将测试片置于平坦表面处,揭开上膜。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
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
mL样品匀液加到快速霉菌酵母测试片
中央,每个稀释度2个平行。静置至少1
min以使培养基凝固。同时分别取1
mL无菌稀释液加入快
速霉菌酵母测试片作空白对照,每个稀释度2个平行。
6.2.2 含菌量少的液体样品:使用吸管或移液器将1
mL无菌稀释液加到快速霉菌酶母测试片中央,
盖上上膜,充分扩散均匀后再掀开上膜,将滤膜格栅面朝下置于测试片凝胶上。盖上上膜,用手轻抚使
滤膜和凝胶及上膜紧密贴合,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6.2.3 加工环境涂抹样品:打开一次性采样管的保护盖,倒置,将样液按刻度挤出1
mL至快速霉菌酵
母测试片上,每组2个平行。或取稀释液1
mL至快速霉菌酵母测试片上,每组2个平行。
6.2.4 将快速霉菌酵母测试片正面朝上,堆叠不超过20
张,放入培养箱中,于28
℃
±
1
℃
培养48
h
±
2
h。如有需要可适当延长培养时间。
6.2.5 实验室应根据需要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定期对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宜选用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SCC(T)214001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FSCC(T)114025或等效标
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FSCC(T)149009或等效标准菌株作为阴
性对照菌株。
6.3 菌落计数
用肉眼或借助Smartcounter全自动菌落计数器计数霉菌和酵母。霉菌为较大的蓝绿色扁平菌
落,边缘不整齐。酵母为较小的蓝绿色凸起菌落,边缘规则整齐。
7 结果与报告
7.1 结果
7.1.1 选取菌落数为10
CFU~150
CFU的测试片进行计算,将同一稀释度的2个测试片菌落数取平
均值,再乘以相应的稀释倍数。
7.1.2 若2个连续稀释度的所有测试片菌落数均在10
CFU~150
CFU,按公式(1)计算:
N=∑C
(n1+0.1n2)d(1) ………………………………………
式中:
N
———样品菌落数;
∑C———两个连续稀释度的所有测试片菌落数之和;
n1———低稀释倍数测试片个数;
n2———高稀释倍数测试片个数;
d———低稀释度稀释因子。
示例:
稀释度 1∶100(低稀释度) 1∶1
000(高稀释度)
菌落数/CFU 132/126 16/18
3T/CIFST
022—202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N=∑C
(n1+0.1n2)d=132+126+16+18
[2+(0.1×2)]×10-2=292
0.022=13
272
按
7.2.2
数字修约后,表示为1.3×104。
7.1.2 若所有稀释度测试片上的菌落数均小于10
CFU,则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
数计算。
7.1.3 若所有稀释度测试片上的菌落数均大于150
CFU,则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
数计算。
7.1.4 若所有稀释度的测试片菌落数均不在10
CFU~150
CFU,其中一部分小于10
CFU或大于
150
CFU,则以接近10
CFU或150
CF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相应稀释倍数计算。
7.1.5 若所有稀释度的测试片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7.1.6 若所有稀释度的测试片菌落数多不可计,则需重复实验,选取更高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
计数。
7.2 报告
7.2.1 菌落数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菌落数在10
CFU以内时,采用一位有效数字报告;菌落
数在10
CFU~100
CFU之间时,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
7.2.2 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
CFU时,第三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
后面用0代替位数来表示结果;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此时也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
采用前2位有效数字。
7.2.3 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7.2.4 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环境样品以CFU/
100
cm2为单位报告,报告或分别报告霉菌和/或酵母数。
8 废弃物处置
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按照GB
19489的相关要求进行处置,含微生物的废弃物应121
℃高压
蒸汽灭菌30
min后再按相关规定处置。
4T/CIFST
022—2024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附 录 A
(规范性)
培养基和试剂
A.1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A.1.1 成分
A.1.1.1 磷酸二氢钾 34.0
g
A.1.1.2
T-CIFST 022-2024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快速检测 测试片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2 01:24:4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