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JSIA0004—2024 I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省种子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金华市农业科学院、台州市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小央、李燕、王凌云、陈孝赏、陈静、刘秀慧、卢基来、刘合芹、吴早贵。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JSIA0004—2024 1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浙江省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依据、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3543.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净度分析 GB354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 GB3543.6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水分测定 GB4404粮食作物种子 GB4407经济作物种子 GB16715瓜菜作物种子 NY/T4263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操作技术规程种质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繁殖propagation 生物在保持亲代遗传性的前提下繁衍后代的过程,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形式。 3.2 更新regeneration 有性或无性繁殖器官在数量不足或其种质生活力下降到临界值,或植株出现明显衰老退化严重, 需繁殖获得新一代种质的过程。 4繁殖更新依据 4.1有性繁殖作物 库存种子的发芽率低于60%或发芽率下降15%以上,或种质保存量不足原始保存量的50%。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JSIA0004—2024 24.2无性繁殖作物 保存的无性系不足规定数量或者生长异常、退化严重时,具体参考NY/T4263。 5工作程序 种质资源繁殖更新工作程序见附录A。 6制订工作方案 6.1明确种质特性 主要包括种质来源、光温特性与生态类型、物候期与生育动态、植物学特性、生长习性、繁殖 方式与繁殖力、田间种植和管理要求、种质繁殖隔离方式。 6.2确定繁殖更新地域与面积 选择与种质原产地生态环境条件相似的区域,根据作物生物学特性以及保护行、隔离行等要求, 确定繁殖更新种植用地面积。 6.3选择繁殖田 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形状规整、排灌方便的田块;远离污染源,无人畜侵扰,附近无高 大建筑物;避开重茬产区、病虫害多发区和重发区、检疫对象发生区。土质应考虑作物轮作需求, 适宜种质生长,肥力中等、均匀。利用种质圃保存种株进行繁殖时,不宜直接在圃内繁殖。 6.4确定技术要点 根据种质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制订繁殖方式、隔离方式、去杂要点和栽培管理技术。 7种植前准备 7.1核对种质 核对待繁种质的名称、编号、种子特征和数量。 7.2确定播种或移栽量 根据种质繁殖力、发芽率检测结果、更新群体大小(附录B)确定播种量或定植数量。 7.3分装编号 按种质的作物类型进行分类、登记、分装和编号,每份种质一个编号,并在整个繁殖更新过程 中保持不变。 7.4编制数据采集表 种植前编制繁殖更新数据采集表,内容包括繁殖种质基本信息(如种质名称、编号、库编号、 田间小区号、来源、类型、繁殖单位、地点等);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生育 期等生物学性状和主要特征性状;其他重要说明(如种子霉变、植株倒伏等情况)。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JSIA0004—2024 38隔离措施 8.1自花授粉作物 不同种质种植小区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米,防止播种、侧蔓伸长及采收过程中品种间混杂。 8.2异花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根据不同作物的开花习性、传粉方式和传粉媒介等特性采取空间隔离、机械隔离、时间隔离等 措施。容易自交衰退的作物采用空间隔离,且群体数量不少于50株。种质生育期相差足以达到花期 隔离的可采用时间隔离。便于单穗套袋隔离、又能自交结实、无明显自交衰退的异花和常异花作物 (如高粱、笸麻等)宜单穗套袋隔离;雌雄同株异花、花穗便于套袋并人工授粉、无明显自交衰退 的异花作物(如玉米等)可雌雄花穗分别套袋隔离;花朵较大的异花作物(如南瓜等)宜单花套袋 或扎花蕾隔离;植株较大、单株繁殖系数较高的常异花作物(如木豆、红花等)常用网罩隔离;植 株较小的异花和常异花作物(如芥菜、甘蓝等)常选用网棚隔离繁殖。 8.3易串根作物 对一些易串根混杂的作物要进行地下隔离种植。 9播种或移栽 9.1绘制种植示意图 播种、定值后绘制田间种植示意图,标明南北方向、小区排列顺序、小区号、小区穴数(株行 数)和操作道。 9.2种植小区设置 按群体大小、定苗密度(比常规生产栽培密度略稀)设置小区;采用顺序排列,设保护行,留 操作走道;每份种质设置1个小区。 9.3种植方式 9.3.1育苗移栽或直播 有性繁殖作物在适宜播种期采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在适宜苗龄进行单株移栽,根据需要进行 地膜覆盖。不适宜进行育苗移栽的作物如直根类作物、部分千粒重很轻的野菜种子采用直播方式种 植,直播方式一般采用条播或穴播。播种或移栽密度略低于该作物大田生产的密度。 9.3.2分株(块)栽种 无性繁殖作物采用分株(块)栽种。根据不同种质繁殖器官的不同,其营养繁殖方法可分为: 宿根分栽(如黄花菜和茭白等)、葡匐茎分株移栽(如草苺)、茎扦插繁殖(如甘薯、蘘荷、水芹 等)、块茎繁殖(如马铃薯、山药等)、球茎繁殖(如芋、荸荠、慈姑等)、根状茎繁殖(如藕、 姜等)、鳞茎繁殖(如大蒜、葱和百合等)、块根繁殖(如甘薯等),参考NY/T4263。 10田间管理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ZJSIA0004—2024 410.1间苗、定苗、补苗 育苗移栽种植的种质应于缓苗后及时检查成活情况,及时补苗。直播的种质应根据出苗情况, 及时补播和间苗定苗。 10.2肥水管理 根据种质特征特性按照大田生产的常规管理方法,做好水肥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野生种可 根据其喜水生、喜湿生、喜旱生等不同生长习性,进行水分控制管理。 10.3植株调整 蔓生作物在抽蔓前及时搭架,人工引蔓上架,茄果类、瓜类等适时整枝、摘心。 10.4人工辅助授粉 对自然授粉结实率不高的异花或常异花授粉作物,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10.5病虫草害防治 按照大田生产的常规管理方法做好病虫害防治。 11田间去杂 11.1去杂依据 根据种质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去杂。 11.2去杂时期 主要形态性状表现期,包括苗期、花期、结果期、成熟期、种子采收期等。如茄果类、瓜果蔬 菜在果实商品成熟期,大白菜、甘蓝等叶菜类蔬菜在叶球商品成熟期,水稻、小麦等在抽穗扬花期, 根茎类作物在块根/块茎成熟期。 11.3去杂方法 将种质繁殖更新时田间表现的性状与原种质(调查或鉴定时获取的)特征特性进行核对。群体 内异质个体数量较少时,对生长习性、熟性、株高、茎色、叶形、叶色、花形、花色、果(荚、穗) 形、果(荚、穗)色、种子形状与大小、种皮色等性状明显区别于主体类型的植株,当作杂株拨除。 对于纯度较差的种质即混杂有1个以上性状(如生育期、株叶形态、果实或种子的形态或大小、花、 果实或种子的颜色、病虫害抗性等)显著差异的品系(种),应将混杂的不同品系(种)进行分离, 不同品系(种)的种质名称后加-1、-2、-3等加以区别,并进行单独繁殖更新。对能确定不是混 杂而有可能是突变的单株,可将这些植株单独编号,单株留种。对野生、半野生种同一种群内固有 的遗传异质性植株应严格保留,不应列为杂株去除,但应分别留种,次年分区种植保存。 12性状记载、图片采集 12.1性状观察记载 12.1.1观察记载内容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pdf文档 T-ZJSDIA 0004-2024 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ZJSDIA 0004-2024 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范 第 1 页 T-ZJSDIA 0004-2024 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范 第 2 页 T-ZJSDIA 0004-2024 草本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1 01:48:2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