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团体标准 T/HBYY0109—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 2025-06-17发布 2025-06-17实施 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省中药材学会、河北省中医药发展中心、河北省中药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提出。 本文件由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石家庄科农中药材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科 学院、河北博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齐琳琳、温春秀、谢超、贾东升、崔施展、刘灵娣、谢晓亮、姜涛、刘铭、田 伟、杨卫宵、靳爱红、裴林、何培、欧阳艳飞。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道地药材紫苏叶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3.1 紫苏叶Zisuye 产于安国市及周边地区的紫苏叶。 4来源和形态 4.1来源 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4.2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0.3m~2m,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阔卵形或 圆形,长7cm~13cm,宽4.5cm~10cm,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 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侧脉7~8对,位 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与中脉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色稍淡;叶柄长3cm~5cm,背腹扁平, 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cm~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 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约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无毛,边缘膜质;花梗长1.5mm, 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长约3mm,直伸,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 结果时增大,长至1.1cm,平伸或下垂,基部一边肿胀,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 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披针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mm~4mm,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 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长2mm~2.5mm,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 片较大,侧裂片与上唇相近似。雄蕊4,几不伸出,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丝扁平,花药2室, 室平行,其后略叉开或极叉开。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 直径约1.5mm,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紫苏原名“苏”,入药始载于汉魏时期《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苏,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 其子尤良。”其所载性味与今相符,但缺乏植物性状描写,无法确定此处“苏”的基原。南北朝时期,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苏”进行了增补:“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其无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 苏,不堪用。其子主下气,与桔皮相宜同疗。”可见,此处描述“苏”的叶下表面紫色,香气浓厚,与 今紫苏叶的品质要求一致,符合紫苏P.frutescens(单面紫色叶型)。而此处“野苏”可能是指一类 “无紫色不香”的荏类,按今天的分类文件即为唇形科中叶片呈绿色,且挥发油含量低的一些植物,而 非专指今所用的紫苏变种野生紫苏P.frutescensvar.acuta。 唐代《药性论》简单描述了“紫苏子”的功效主治:“无毒,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 气。”《食疗本草》简单记载了“紫苏”的功效:“紫苏,除寒热,治冷气”。相较于之前“主下气,除寒 中”的功效有了一定发展,与今所用功效更为接近。 宋代《本草图经》认为:“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后世医家为了将 “苏”与其他“苏”类区别,遂以名称“苏”和颜色特征“紫”合而命名为“紫苏”。宋代大部分本草 书籍中,对苏的解释为“苏,紫苏也”,明确的将紫苏与其他荏类相区别开来。在《本草图经》中对紫 苏有了较详细的描述,指出,“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 采茎叶,秋采实。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同疗,气方中多用之。实主上气咳 逆……若欲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大良”。紫苏“今处处有之”与当前全国各地广泛栽培的情况相 符;叶下表面紫色气辛香与前人记载及今紫苏品种形态均一致;“夏采茎叶,秋采实”说明当时的入药 部位是茎、叶、实,与今主要的紫苏类药材相一致。《本草衍义》谓“苏,此紫苏也,背面皆紫色佳, 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气香。”其对植物形态、性味功效的描写基本沿用前人说法。但此前的本草中 多只强调“叶下紫色”,此处提到“背面皆紫者佳”。“背面”可能是指背面(叶下表面),或指代背和面 (上下表面)的意思。不论是何种理解,均强调紫色越多、越深的紫苏品种品质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并载: “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下气宜用子也”。现代中药学著作沿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 以“紫苏”作为本品的正名。《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规定:“紫苏子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 果实”。肖培根主编《中国植物原色图鉴》描述紫苏具有特异芳香,叶紫色或紫绿色,与弘景所描述紫 苏的叶下紫色,而气香相一致。可以看出,当时所用紫苏与现在药用相一致。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今处处有之,有面背俱紫、面紫背青二种,湖南以为常茹,谓之紫菜,以 烹鱼尤美。”其所附图“紫苏”和“回回苏”与《本草纲目》的附图极为相像,“紫苏”的形态特征与紫 苏P.frutescensvar.frutescens(紫色叶型)相符,“回回苏”与回回苏P.frutescensvar.crispa. (紫色叶型)特征相似。 1963年版及1977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的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var.acuta;1985年版及之后的《中国药典》中均收载其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这可能是参考了1977年版《中国植物志》第66卷中紫苏的拉丁学名。1985年之前版 本的《中国药典》版本收载的基原学名与《中国植物志》紫苏下的一个变种野生紫苏P.frutescensvar. acuta一致;其后历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基原紫苏P.frutescens,并未规定到变种,再根据其所 规定的性状,应主要是指其原变种。可见,《中国药典》所载紫苏基原的拉丁名发生过变化,这种变化 可能与紫苏在植物分类上的争议有关。 5.2产地沿革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紫苏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宋以前的本草中基本未提到紫苏的产地,与宋代《本 草图经》“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的记载相一致,之后的历代本草大多记载为处 处有之。 明《救荒本草》曰:“出简州(今四川简阳县一带)及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一带),今处处有之。”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中描述其道地性:“吴中(今江浙一带)者佳。”明《药性粗评》:“江南园圃处处 有之。” 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曰:“苏叶:产广东,以连州、清远为多出。” 《中国道地药材》:“现时生产基地以湖北产量为大,销全国。” 1963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紫苏主产于江苏、湖北、广东、河南、河北等地。 徐国钧《中国药材学》收载紫苏叶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 北、山西等地,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品质佳,销全国并 出口。紫苏子主产于江苏、湖北、江西、浙江、山东、四川等地。销全国,并有出口。 《中药大全》收载紫苏叶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其他各地多有栽培。紫苏叶 项下附有紫苏梗、紫苏子。 《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收载紫苏梗产于湖北黄岗、孝感,河北安国,山西。河南禹县、商丘,江 苏、广西、四川涪陵、山东豢安、广东等地。 《实用本草纲目彩色图鉴》收载紫苏叶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中药大辞典》收载紫苏梗主产于江苏、河南、浙江、山东、湖北、四川等地。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收载紫苏叶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多自产自销。以河北安 国栽培品种质量最优。 综合以上古文献及现代文献考证,紫苏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广东、浙江、河北、 山西等地。 产地沿革见表1。 表1紫苏产地沿革 年代 出处 产地及评价 宋 《本草图经》“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 元 《本草元命苞》“旧不载所产,今在处有之” 明《救荒本草》“出简州及无为军,今处处有之”。简州是今四川简阳县一带,无 为军是今安徽无为县一带。 《本草品汇精要》“〖地〗《图经》曰: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 〖道地〗吴中者佳。” 《药性粗评》“江南园圃处处有之,饮食多所资焉” 《本草蒙筌》“各园圃俱栽” 《本草原始》“苏,紫苏也,今处处有之” 《食物本草》“紫苏处处有之”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清 《握灵本草》“处处有之” 民国《增订伪药条辨》“紫苏江浙皆出” 《药物出产辨》“苏叶:产广东,以连州、清远为多出” 现代《中

.pdf文档 T-HBYY 0109-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 紫苏叶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HBYY 0109-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 紫苏叶 第 1 页 T-HBYY 0109-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 紫苏叶 第 2 页 T-HBYY 0109-2025 河北省道地药材 紫苏叶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1 01:25:4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