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团体标准 T/FJAASS016-2025 鲜食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freshsweetpotato 2025-5-20发布 2025-5-20实施 福建省农学会  发布ICS67.080.20 CCSB31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FJAASS016-2025 I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福建省连城农民创业园管理 委员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傅建炜、方灵、张华柱、李昌涛、韦航、史梦竹、颜孙安、林香信、林赵淼、 张丰娥、池开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FJAASS016-2025 1鲜食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甘薯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苗繁育、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生 产记录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鲜食甘薯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406种薯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1200甘薯脱毒种薯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T/FJAASS017-2025《甘薯采收与贮运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宜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排灌良好、土质肥沃疏松的地块。应远离工矿区(厂)等工业污染源。 其它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391规定。 5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优质、高产、抗病、商品性好、适应当地种植的鲜食型甘薯品种。 6种苗繁育 6.1苗床准备 6.1.1育苗地选择 育苗分露地育苗和大棚育苗,其中露地育苗地宜选择背风向阳的地块,育苗地应选择前茬为非旋花 科作物的地块。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FJAASS016-2025 26.1.2苗床建造 苗床宽120cm~130cm,高20cm~30cm,长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5m2~30m2苗床可供667m2 甘薯种植需求。苗床经深翻晒透,施足基肥。肥料要深施,以免烧苗。 6.2种薯选择 种薯质量应符合GB4406的规定。脱毒种薯应符合NY/T1200的规定。种薯应选择外观薯皮鲜亮光 滑无破损,无冻害,大小均匀的成熟块根。以中等大小种薯为主。 6.3种薯消毒 种薯用55℃的温水浸种消毒10min,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600倍~2000倍浸泡10min, 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浸泡5min。 6.4排种 6.4.1排种密度 排种密度为15kg/m2~25kg/m2。 6.4.2排种方式 斜排与水平排种均可。根据块根芽眼分布状况而定。斜排一般为30度角,芽眼较密部分朝上。种 薯之间相隔5cm~10cm。排种后覆盖细土2cm~3cm,并浇足水。春植薯育苗要覆盖薄膜保温,出苗 后及时揭去覆盖物。 6.5苗床管理 幼苗出土前,少浇水或不浇水,以苗床不太干、薯皮保持湿润为宜;出苗后,增加浇水量。苗床温 度保持20℃~30℃。薯苗长25cm左右时,转为炼苗,适当控水,苗床有覆盖薄膜等覆盖物的,应 揭开覆盖物,保持通风。 6.6扦插扩繁 苗长30cm~35cm时,先摘心再剪苗扦插扩繁。 6.7采苗 6.7.1壮苗标准 具有本品种特征,苗长25cm~30cm,茎粗壮,节间短,有5节~7节,叶片肥厚、大小适中,叶 色深绿,顶端平整,茎上无气生根,全株无病斑,茎中浆汁多,茎基部根系白嫩。 6.7.2采苗方法 采取高剪苗方式采苗,采苗当天不浇水。剪刀消毒后,剪取离苗床5cm的上部粗壮茎节移栽大田, 同时保留苗基部1~2节继续繁殖。 7定植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FJAASS016-2025 37.1整地 晴天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667m2施用有机肥800kg~1200kg,并整地起畦,畦宽0.9m~1.1m, 高30cm~40cm,畦面平细沉实,畦沟窄深。 7.2栽插 7.2.1栽插时间 春薯栽插时间在3月~4月,夏秋薯栽插时间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7.2.2栽插密度 栽插密度为春薯每667m2栽插3000株~3500株,夏秋薯每667m2栽插3500株~4000株。旱薄地 密度适当密植。 7.2.3栽插方法 斜插栽插时薯苗埋入深度3节~4节,苗尖露出土面1节~2节;平栽插入3节~4节,苗尖露出 土面2节~3节。随插苗盖土并轻压实,后浇透定植水。 8田间管理 8.1查苗补苗 插后7d左右要及时严格查苗,清理弱苗、病苗、死苗,及时补栽壮苗,遇晴天应连续浇水护苗。 8.2中耕除草 茎叶封垄前中耕2次~3次,消灭杂草。垄底深锄,垄背浅锄,防止伤根,保持垄形。 8.3控制徒长 当薯苗长势过旺时,应控水控肥控制徒长。 8.4水肥管理 8.4.1水分管理 若久旱不雨,适当轻浇。若遇涝积水,应及时排水。收获前25d~30d应停止灌溉。 8.4.2施肥管理 栽插后20d左右,每667m2淋施尿素3kg~4kg。45d~60d左右施用有机肥800kg~1000kg, 施用复合肥(N:P:K比例为15:15:15)15kg~20kg。薯块膨大期结合培垄,每667m2施用复合肥10kg~ 15kg。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9病虫害防治 9.1主要病虫害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FJAASS016-2025 4甘薯的主要病害有蔓割病、疮痂病、薯瘟病、黑腐病、茎腐病等;主要虫害有小象甲、斜纹夜蛾、 甘薯天蛾、甜菜夜蛾、蛴螬、叶甲、金针虫、粉虱、蚜虫等。 9.2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原则进行绿 色防控。 9.3农业防治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控制,选用高抗的品种和脱毒种苗,实行严格轮作制度,与非旋花科作物轮作; 培育适龄壮苗,高剪苗,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清洁田园,及时中耕除草。 9.4物理防治 人工捕杀,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糖醋液诱杀害虫。 9.5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利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源性农药,防治害虫。 9.6化学防治 化学农药使用应符合NY/T1276的规定。科学轮换使用登记在甘薯上的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品种, 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施药人员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注明的防治对象、使用浓度、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等要求进行使用,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具体防治方法及推荐用药见附 录A。 10采收 定植120d~150d后,选择晴天采收。甘薯采收应符合T/FJAASS017-2025《甘薯采收与贮运技 术规程》团体标准的规定。 11生产记录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形成生产档案,记 录至少保存2年。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FJAASS016-2025 5AA 附录A (规范性) 甘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 甘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见表A.1。 表A.1甘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案 防治对象 为害特点或症状 防治方法 蔓割病主要为害茎蔓和薯块。苗期染病,主茎基部叶片 先变黄,茎基部膨大纵向开裂,露出髓部,横剖可见 维管束变为黑褐色,裂开处呈纤维状。薯块染病,薯 蒂部呈腐烂状,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 病株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后脱落。临近收获期病薯 表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浅褐色斑,比黑斑病更 浅,贮藏期病部四周水分丧失,呈干瘪状。采取培育无病壮苗和选栽抗病品种为重 点的农业防治措施。 疮痂病主要为害嫩叶、叶柄、嫩梢和幼茎。发病初期病 斑为红色油渍状小斑点,后随茎叶的生长而加大并突 起,颜色转白或黄,突出部分呈疣状,逐渐木质化形 成疮痂。疮痂处表面粗糙,容易裂开,凹凸不平。采取实施检疫为前提,以选育抗病品种、 培育无病种苗为基础,加强管理并结合药剂 预防控病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薯瘟病苗期染病,病株于晴天中午萎蔫呈青枯状;薯块 染病轻者薯蒂、尾根呈水渍状变褐,较重者薯皮现黄 褐色斑,横切面生黄褐色斑块,纵切面有黄褐色条纹, 严重时薯皮上现黑褐色水渍状斑块,薯肉变为黄褐色, 维管束四周组织腐烂成空腔或全部烂掉。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地块作苗床; 进行水旱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发现 病株应做好标记并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集 中深埋或销毁。 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表面有部分黄变,其背面出 现灰白色轮廓不分明的病斑,密生灰白色霉层,最后, 叶片卷曲干枯,导致坐果不良,果实生长不良。加强水肥管理,进行合理轮作。育苗前 用药剂浸种薯后排种,栽插前用药剂浸泡薯 苗基部。 推荐药剂:甲基硫菌灵、代森铵、多菌 灵、乙蒜素、大蒜素 茎腐病主要为害甘薯茎蔓、叶片、薯块,病菌侵染茎蔓、 薯块。发病初期,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茎基部膨 大,纵向破裂。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该病典型症状 是茎基部发黑和变软腐烂,叶发黄,茎和块根维管束 黑褐色,引起块根腐烂。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苗。剔除病苗、 病薯。加强田间管理。 小象甲春末夏初成虫较多,秋冬幼虫和蛹居多。以幼虫 为害为主,受害薯块有恶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饲用, 且能导致黑斑病、软腐病等病菌侵染而

.pdf文档 T-FJAASS 016-2025 鲜食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FJAASS 016-2025 鲜食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第 1 页 T-FJAASS 016-2025 鲜食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页 T-FJAASS 016-2025 鲜食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1 01:16:0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