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bBB16 唐山市地方标准 DB1302/T458—2017 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7-12-20发布 2018-01-01实施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302DB1302/T458—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永存、王向东、付丽军、周禹、刘桂芳、景艳杰、张爱敏、周国顺、张尚卿、 田凯、董妍。DB1302/T548—2017 1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姜瘟病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生姜种植区姜瘟病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依据姜瘟病的传播途径(见附录A)和发生规律(见附 录B),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安全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切断种、土、水、肥 四种病菌传播源,控制或减轻姜瘟病的发生,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目的。 4农业防治 4.1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耐贮存的优良品种。 4.2精选种姜 在无病姜田留种或从无病区调运姜种。选择肥大饱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 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的健康姜块作种。 4.3地块选择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5010规定。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较高,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的 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地块,有中等光照条件,且生态环境良好,周围3km以内无“三废”污染源 存在。 4.4轮作倒茬 实行3a~4a轮作,宜与水稻、豆科、百合科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或轮作。对已发病的地块, 应间隔4a~5a以上才可种姜。 4.5整地 4.5.1深耕土壤 冬前深耕土壤,深度40cm以上。结合深耕,每667m2土壤均匀撒施石灰100kg~150kg,混翻1~ 2遍。 4.5.2高垄栽培 按70cm~75cm垄距开沟,沟深20cm~25cm,沟宽20cm~25cm。 4.5.3修建排水沟DB1302/T548—2017 2在姜田四周及行间修建排水沟,保持田间排水通畅,防止雨后积水并降低田间湿度。 4.6加强田间管理 4.6.1合理灌溉 采用无污染水源,逐垄小水浇灌或滴灌,避免漫灌、串灌,浇水后田间无积水。根据天气情况调节 灌溉次数和水量,保持地面见干见湿。夏季浇水应早、晚浇,防止土温与水温温差过大。发病初期,应 减少浇水次数。 4.6.2合理施肥 施肥原则按NY/T496规定执行,禁止施用未腐熟的土杂肥或带病菌肥料。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并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 4.6.3减少植株伤口 采用化学除草,减少中耕次数,小心培土,尽量减少对根茎造成伤害。 4.6.4田园清洁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株败叶及虫巢。定期巡查病害,重点检查大雨后地面低洼处及沟边植株,根 据姜瘟病的病害特征(见附录B)判断是否发生姜瘟病;发现病株应做好标记并及时拔除,带出田外, 集中深埋或销毁。 5物理防治 5.1晒土杀菌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壤;于播种前一年夏季灌水后采用大棚加地膜覆盖土壤,暴晒10d~15d, 提高土温至56℃~60℃,进行土壤杀菌消毒。 5.2晒姜困姜 播种前2d~3d从贮藏窖内取出姜种,平铺在干净地面晾晒1d~2d,傍晚收进室内堆放,覆盖草帘。 5.3遮阳挡雨 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在姜田搭棚遮阳挡雨,在棚架上覆盖遮阳网,以透光率30%为宜,至9月中旬天 气转凉,光照强度减弱时,撤去遮阳网。 5.4诱杀害虫 出苗后,通过悬挂色板、设置杀虫灯、人工捕捉等方式诱杀蚜虫、蓟马、姜螟等害虫,减少病菌侵 入、传播机会。 6生物防治 6.1姜种处理 播种后覆土前使用荧光假单胞菌剂200倍液喷湿姜种。 6.2生长期处理 分别在出苗期、三杈期、小培土期、大培土期,应用荧光假单胞菌剂5L/667m2,稀释200倍后灌于 姜苗根系附近,并随水冲施枯草芽孢杆菌2kg/667m2。 7化学防治 7.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DB1302/T548—2017 3按GB/T8321的规定执行。 7.2姜窖消毒 放姜前,用50%多菌灵600倍液喷洒姜窖进行消毒。 7.3土壤消毒 播种后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喷湿姜块周围泥土,用药液量30kg/667m2。 7.4姜种消毒 姜种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浸泡5min~10min,捞出晾干后催芽。 7.5发病期处理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将病株四周50cm内健壮植株全部除去,同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周围撒 上石灰,再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300倍液或4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处理病穴及周围植株,每穴 0.5L~1L。发病普治期,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0%噻唑锌悬浮剂800倍液喷淋茎杆及 周边土壤,每株用药液量200ml~300ml,隔7d~10d喷1次,连续2次~3次。DB1302/T548—2017 4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姜瘟病病原及传播途径 A.1病原菌 在我国姜瘟病病原菌主要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属青枯菌菌系, 生理小种I号。在4~40℃环境条件下均可生长,菌体为短杆状单细胞,两端钝圆,大小(1.3~2.2)μ m×(0.5~0.8)μm,单生或双生,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在培养基上培养出现两种菌落: 一种为致病力强的菌株,一种为致病力弱的变异菌株。 A.2传播途径 姜瘟病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活2年以上,常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中越冬,当外界环 境条件适宜时,从植株的自然孔口或根茎伤口上侵入,也可由叶上侵入后逐渐向下侵害。带菌姜种是主 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降雨、灌溉及地下害虫传播、蔓延。其次,土壤、肥料、水源、 农具等也是姜瘟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病原菌通过病株残叶附着在土壤、水肥、农具中,由植株伤口侵入。DB1302/T548—2017 5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姜瘟病病害特征及发生规律 B.1病害特征 姜瘟病病菌能有效地侵染生姜的地上茎、叶和地下根茎等器官,常引起整株萎蔫和枯死。一般多在 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根茎上先发病。茎基部初呈暗紫色病斑,后呈水渍状黄褐色腐烂,横切或纵剖病 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仅剩纤维;地下根茎初发病呈淡黄色水渍状,表面失去光泽,内部组织逐渐 腐烂,用手挤压姜球有污白色汁液流出,味腥臭,最后仅残存外皮;叶片初发病时,病株叶片比健壮叶 片稍呈浅黄色,而后叶片由下至上变成枯黄色并卷曲、萎缩、下垂,易从茎干基部折断倒伏,终至全株 枯死。 B.2发生规律 姜瘟病是一种发生普遍、流行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发病持续时间长,唐山地区一 般从6月中旬始发,盛发期7月下旬~9月上旬,从苗期至采收前期均可发病。 种、土、水、肥携带病菌是姜瘟病发生的基础条件。在有病源的情况下,温度和降雨量是导致姜瘟 病流行的两个重要因素,夏季高温多雨季节易导致病害发生。姜瘟病病原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26℃~ 31℃,当日均温度达24℃姜瘟病开始流行,气温越高,发病率也越高,16℃以下发病趋于平稳。降雨量 直接影响姜瘟病的发病早晚和轻重,降雨越早、越大则姜瘟病发生越严重。据田间观察发现,6月~7 月间,降雨量达到100mm左右,田间即可出现病株,降雨量大且雨后晴天快,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时姜 瘟病蔓延迅速。 姜瘟病的发生及轻重与地块选择、施肥方式、地下害虫等情况有关。重茬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 良的地块发病率高且发病较重,土质疏松、地势高燥、排水流畅并实行轮作倒茬的地块则发病较轻;偏 施氮肥,轻施磷钾肥和有机肥的地块易发病且发病严重;此外,地下害虫以及中耕锄草不当导致植株形 成伤口,有利病菌侵入,造成发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df文档 DB1302-T 458 2017 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唐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02-T 458 2017 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唐山市 第 1 页 DB1302-T 458 2017 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唐山市 第 2 页 DB1302-T 458 2017 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唐山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1:07:0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