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5
唐 山 市 地 方 标 准DB1302
DB1302/T 412—2015
绿豆象防治技术规程
2015-11-25 发布 2015-12-25 实施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02/T 412—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 /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周桂梅、刘振兴、陈健、马志、员艳舫、刘艳荣、张雅慧。 DB1302/T 412—2015
1 绿豆象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豆象的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小豆、绿豆、豇豆的田间、仓储绿豆象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SN/T 1456 磷化铝随航熏蒸操作规程
3 绿豆象的形态特征及其发生特点
见附录 A、附录B。
4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措施,辅以安全合理的化学防
治措施,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目的。农药使用标准和准则按GB4285、GB/T 8321、NY/ T 1276执行。
5 综合防治技术
5.1 田间防治
5.1.1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苏抗3号、中绿4号、晋绿豆7号等。
5.1.2 药剂拌种
小豆(绿豆、豇豆)播前晒种 1d ~2d ,之后用 40% 辛硫膦 EC500 倍液浸种 2h 。
5. 1.3 花荚期喷药防治
始花期用 40% 辛硫膦 EC500 倍液喷雾,间隔 7d 一次,连喷 3次。
5.2 仓储防治
5.2.1 干燥储藏
小豆(绿豆、豇豆)脱粒后及时晾晒,待水分降至13%以下时贮藏。
5.2.2 高温处理
5.2.2.1 日光暴晒
地面温度不低于45℃时,将小豆(绿豆、豇豆)薄薄地摊在水泥地面,每30min翻动1次,使其受热均匀
并维持在3h以上。 DB1302/T 412—2015
2 5.2.2.2 开水浸烫
把小豆(绿豆、豇豆)装入网袋内,浸在沸水中,不停地搅拌,维持1min~2min,立即取出用冷水冲洗,
然后摊开晾干。
5.2.2.3 暴晒密闭存贮
大批量的小豆(绿豆、豇豆)在烈日下暴晒5h 后,趁热入库密闭贮存。
5.2.2.4 气调防治
对于储藏条件好的仓库,充入CO 2,浓度达到75%以上并保持15d。
5.2.3 低温处理
5.2.3.1 自然低温冻杀幼虫
在冬季晴冷天气,将小豆(绿豆、豇豆)平摊于水泥地面,每隔3h~4h翻动1次,夜晚架盖高1.5m 的棚布,
经5昼夜后,趁冷入库,密闭门窗。
5.2.3.2 利用冷冻设备冻杀幼虫
使用冰箱、冰柜或冷库,把小豆(绿豆、豇豆)装入布袋后,扎紧袋口,置于冷冻室,控制温度在-10
℃以下,经24h即可冻死幼虫。
5.2.4 辐射杀虫
用320Gy以下的钴60-γ射线辐射10min。
5.2.5 冬季清扫仓库
对仓库的缝隙、角落及仓外的草垛等进行清理,彻底通风降温,冻死隐匿在仓库的幼虫,同时进行熏蒸。
5.2.6 植物熏避
将花椒、茴香等装入纱布小袋中,每袋装13g左右,均匀埋入粮食中,一般每50kg粮食放3袋。
5.2.7 化学熏蒸
每50kg小豆(绿豆、豇豆)使用1片磷化铝DT,小豆(绿豆、豇豆)装入薄膜袋或密闭容器内,必要时使
用双层袋,用卫生纸包好磷化铝,放置于袋子的中央部位立即密封薄膜袋。3d~7d后,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
充分散气2d以上,排净毒气。
大批量的小豆(绿豆、豇豆),取磷化铝DT(3.3g/片),按贮藏空间1~2片/m 3的比例,在密闭仓库内
熏蒸。
磷化铝熏蒸按SN/T 1456规定进行,作业时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工作服,戴手套;若吸入,迅速脱离现场
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熏蒸结束,应将残渣立即运到远离水源50m以外僻静的地方,挖坑深埋。
DB1302/T 412—2015
3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绿豆象的形态特征
A.1 卵
卵长约 0.6mm ,宽约 0.3mm ,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略有光泽。
A.2 幼虫
幼虫长约 3.6mm ,肥大弯曲,乳白色,多横皱纹。
A.3 蛹
蛹3.4mm ~3.6mm ,椭圆形,黄色,头部向下弯曲,足和翅痕明显。
A.4 成虫
体长 2mm ~3.5mm ,宽 1.3mm ~2mm ,卵圆形,深褐色;头密布刻点,额部具一条纵脊,雄虫触角栉齿
状,雌虫锯齿状;前胸背板后端宽,两侧向前部倾斜,前端窄,着生刻点和黄褐、灰白色毛,后缘中叶有 1
对被白色毛的瘤状突起,中部两侧各有一个灰白色毛斑。小盾片被有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宽于前胸背板,小
刻点密,灰白色毛与黄褐色毛组成斑纹,中部前后有向外倾斜的 2条纹。臀板被灰白色毛,近中部与端部两
侧有 4个褐色斑。后足腿节端部内缘有一个长而直的齿,外端有一个端齿,后足胫节腹面端部有尖的内、外
齿各 1个。
DB1302/T 412—2015
4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绿豆象虫害发生特点
B.1 绿豆象的生活史
我国从北至南绿豆象 1 年可繁殖 4~12 代,成虫与幼虫均可越冬。绿豆象在唐山室内自然温度下每年可
发生 7 代。世代重叠较重。越冬代幼虫于次年 4月下旬开始羽化直到 5月下旬结束。其后第 1~6 代成虫发
生期在 5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 第 7代幼虫在 10 月中下旬开始孵出, 并以此代的幼虫在豆粒内危害, 到11 中
旬开始逐渐越冬。绿豆象各代在唐山室内以 7月下旬到 9月下旬 3~5 代发生量最大, 危害也最重。
B.2 绿豆象的危害特点和活动习性
卵黏附在豆粒上, 经 5d~8d 即可孵化幼虫。幼虫孵化后几个小时才开始活动, 头部向四周转动, 开始
咬豆皮, 约 0.5h 可将头钻入豆内, 整个身体钻入豆内需 1h 左右, 蛀口用豆粉填封。幼虫在豆粒内一边蛀 食
一边将粪便排在豆内, 虫粪粉末状, 白色或黄色, 蛀道一般不为直线。幼虫一生都生活在豆粒内。受害小豆
豆粒内常有幼虫 1~2 头, 多时 5~6头。成虫羽化后从蛀孔的另一侧钻出。
成虫刚羽化时仍在豆粒内滞留一段时间, 触角、足不断抽动, 十几分钟后开始活动, 待虫体变硬后顶开
豆皮爬出豆粒。 从豆粒内钻出来的成虫在豆粒上乱爬, 经过1h~4h后开始交配, 每次交配需 30min~ 60 min。
雌虫交尾后十几分钟即可产卵,卵多产在晚间, 白天相对较少;产卵时先在豆粒上爬行几分钟,并用足洗刷
触角,选定产卵位置后进行产卵,每产一粒卵约用时十几秒钟。雌虫持续产卵 5d~7d,羽化后第1 天产卵量
最多,平均约 20 粒,以后逐天减少,7 d 后为 0.5 粒。产卵后数日内死亡,寿命约 3d~15d。雌 虫寿命越
长,产卵量越大。成虫在室内虽然不再取食豆粒。成虫具有假死性、趋光性、上爬性、群居性,喜飞翔。
DB1302-T 412 2015 绿豆象防治技术规程 唐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1 01:05:5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