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75.180.10 E 11 SY 备案号:53485—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ownhol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2016-01-07发布 2016一06-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7070—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术语和定义 采集技术设计 4. 1 监测任务 4.2 资料收集 4.3 现场踏勘 4.4采集参数 5资料采集 5. 1 测量工作 5.2 设备检测 5.3监测作业 5.4采集质量评价 6资料处理解释 6.1 基本流程 6.2技术评价 6.3主要成果 资料归档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微地震井中监测解释成果表 SY/T7070—2016 前言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陈君武、焦卫忠、刘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彦鹏、储仿东、王永辉、徐刚、容娇君、王欣、 刘腾蛟、衡峰、张红军。 SY/T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设计、采集、数据处理和成果解释的基本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气储层改造的微地震井中监测,其他行业微地震监测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71陆上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SY/T5454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 SY5726石油测井作业安全规范 SY5727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SY/T6548石油测井电缆和连接器的使用与维护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微地震microseismic 地下岩石由于受外力(储层改造、油水井注采等工程作业)作用引起岩石破裂产生的微小振动。 3. 2 微地震井中监测downholemicroseismicmonitoring 在储层改造工程作业井附近选择一口或多口监测井,将井中三分量地震检波器布设在监测井中接 近实施水力压裂的储层段,靠近岩石破裂区,记录工程作业引起的徽地震信号。 3. 3 微地震事件microseismicevent 一个相对独立的岩石破裂能量释放过程,在微地震记录上表现为符合一定旅行时规律、波形特征 明显,能够区别于其他干扰源的振动信号(纵波或横波)。 3. 4 微地震震级 microseismicmagnitude 岩石破裂时释放出小于里氏0级的能量。 3. 5 裂缝网络fracturenetwork 由于水力压裂等工程作业形成若干裂缝延伸广阔,可连通其范围内不同级别的次级裂缝,在一定 范围内形成相互连通的网状裂缝体系。 1 SY/T70702016 4采集技术设计 4.1监测任务 监测任务包括下列内容: a)确定岩石破裂形成裂缝网络的展布形态,包括方位、长度、高度、宽度等空间和随时间变化 的信息,为压裂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b) 通过微地震事件性质、空间分布,计算储层改造体积、识别天然裂缝等为调整开发方案、 降低开发风险提供依据。 4.2 2资料收集 工程设计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a) 压裂地质设计和压裂工程设计。 b) 钻井地质设计。 c) 地震资料速度、地质解释层位、地震剖面等。 d) 井轨迹数据。 测井数据。 f) 钻井工程设计。 钻井完井报告。 g) h) 岩性录井资料。 4.3现场踏勘 根据项目技术要求,在编写工程设计之前应对井场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现场踏勘并形成记录,现场 踏勘包括: 了解与监测相关的压裂工程日程安排与进度。 a) b) 调查压裂井、监测井周围可能影响正常观测的主要干扰源。 了解井场及周围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等情况。 c) (P 根据踏勘情况进行评估。 4.4采集参数 4.4.1 观测距离 根据产层的岩石物理参数和压裂设计参数,合理选择观测井。岩石破裂区域中心与检波器串中心 直线距离宜在100m~600m之间,当地质条件较好或压裂规模较大时,监测距离可适当放宽。 4.4.2观测井段 观测井段符合下列要求: 根据测井、物探等资料建立合理的速度模型进行微地震监测模拟,检波器布设宜避开折射波 a) 发育段。 b) 检波器布设应靠近压裂层段,并选择速度相对稳定的层段内。 c) 检波器宜布设在套管井中固井质量良好的位置。 (P 当压裂井或者监测井为斜井时,应根据实际的井轨迹数据,选择适宜的观测井段。 2 SY/T7070—2016 4.4.3时间采样间隔 时间采样率应至少满足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去假频的要求。 4.4.4观测点间距 观测点间距应满足同一微地震事件相邻检波器所接收到的初至波可连续识别追踪。 4.4.5 仪器因素 仪器类型、记录格式、时间采样间隔、检波器级数、文件记录长度应满足监测任务要求。 5资料采集 4 5.1测量工作 5.1.1收集或实测压裂井和监测井的坐标及高程数据。 测量工作按照SY/T5171的规定执行。 5.1.2 5.2设备检测 地面仪器检测 5.2.1 地面仪器检测按照SY/T5314的规定执行。 5.2.2井中检波器检测 井中检波器检测按照SY/T5454的规定执行。 5.2.3电缆检测 检波器下井前7芯电缆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在地面用欧姆表检查电缆,阻值最小为第7芯,第1至第6芯阻值与第1至第6芯平均值的 a) 误差均应小于1%。 在地面用兆欧表检查绞车电缆(包括电缆连接器)各芯之间及各芯对外壳的绝缘阻值均应 b) 大于500MQ。检查前应将电缆与检波器断开,检查后及时将缆芯与外壳短路释放电荷 c) 在地面检查级间电缆,要求各芯阻值均小于1Q,各芯之间及各芯对外壳的绝缘阻值均应大 于500MQ。 d)电缆使用和维护按照SY/T6548的规定执行。 5. 3 3监测作业 5.3.1 监测井条件 监测井条件符合下列要求: a)已经射孔的监测井,应实施封堵,确保射孔层段无产出的气泡或液体产出。 b)在检波器下井前监测井应进行通井作业,确保检波器下顺畅。 降低观测井中的液面高度至井口300m以下,减小井筒波干扰。 c) d)检波器接收井段的套管固井质量合格。

.pdf文档 SY-T 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 第 1 页 SY-T 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 第 2 页 SY-T 7070-2016 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18:30:1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