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75.020 SY E 20 备案号:57643—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851-2016 代替SY/T5851—2005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mpilation of adjusting development design for oilfield 2016-12-05发布 2017—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851—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开发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3.1 调整区概况 3.2 地质特征再认识 3.3 开发效果评价 3.4 剩余油分布研究 3.5 调整必要性及原则 3.6 调整方案部署 3.7 调整方案实施要求 调整方案报告的编写要求 4 4.1 主要内容 4.2 附图及附表 4.3 封面及靡页 SY/T 585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851--2005《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与SY/T5851-—2005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调整区概况(见3.1); 修改了地质特征再认识内容(见3.2); 修改了开发效果评价内容(见3.3); 修改了调整必要性及原则内容(见3.5); 修改了调整方案部署内容(见3.6); 修改了调整方案报告的编写要求内容(见4.1)。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胜利 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左松林、王中元、王传飞、路晶鑫、赵春梅。 本标准代替了SY/T5851--2005。 SY/T5851一2005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851—1993。 II SY/T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砂岩油藏的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砂岩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DZ/T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5367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5579.2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 SY/T5615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T5829 油气田开发井井号命名规则 SY/T6102 油田开发监测及取资料要求 SY/T6276 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开发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3.1调整区概况 3.1.1地质概况 包括调整区块地理位置、面积、地质储量、构造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含油层系、油层发育及分 布状况、驱动能量、油藏类型、埋藏深度、油水分布、压力和温度系统、渗流特性、流体性质等。 3.1.2开发简况 3.1.2.1开发历程 在开发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叙述每个阶段时间、方案要点、开发层系、开发方式、并网类型、主 要开发生产指标。简述每个阶段主要开发措施及效果,以及每个阶段生产特点和影响因素。 3.1.2.2开发现状 主要包括调整区分层系或分类井的井数、井网密度、油水井数比、并况、单井平均日产油量、含 水、年产油量、累积产油量、采油速度、采出程度、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注人压力、单井注人 量、年注人量、累积注人量、注采比、地层压力、流压、总压差及热采稠油油藏的平均蒸汽吞吐轮 次、油汽比、采注比、回采水率等。 1 SY/T5851—2016 3.2地质特征再认识 在以往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新增加的各种动静态资料,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油 藏精细描述,进行地质特征再认识。 3.2.1地层划分与对比 描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的变化情况,该内容参照SY/T5579.2的规定执行。明确油层组、砂岩 组和小层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3.2.2构造特征 3.2.2.1构造形态 对构造类型、方向、倾角、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及微幅度构造等认识的变化进行描述。 3.2.2.2断层特征 对断层的类型、分布、密封程度、延伸距离及断层要素等认识的变化进行描述。 3.2.3储层特征 3.2.3.1岩石学特征 对储层岩石类型、泥质含量、矿物成分、粒度中值、胶结物及含量、胶结类型、成分和结构成熟 度进行再认识。 3.2.3.2沉积特征 描述沉积亚相和微相变化情况,确定分层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重新绘制微相平面图。在此基础 上分析不同微相在开发过程中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3.2.3.3裂缝特征 对于裂缝发育的储层,对裂缝性质、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密度、开度以及地应力等认识的变化情 况进行描述,并分析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3.2.3.4储层分布特征 研究各小层的空间发育和展布情况,对砂体的形态、大小、连续性、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等认识 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3.5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3.2.3.5.1孔隙类型 对孔隙组合类型、孔隙及裂缝填充物的成分、填充物性质及填充程度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确定对储层储集和渗流起主导作用的孔隙类型。 3.2.3.5.2孔喉分布特征 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和铸体图像资料,对排驱压力、中值压力、最大孔喉半径、孔喉半径中值、吼 2 SY/T5851—2016 道直径中值、相对分选系数、孔喉体积比、各级喉道所占百分数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认识的变化情况 进行描述。 3.2.3.6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 对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储层物性特征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通过相对渗透率实验,对储层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油水油气共渗区等认识 的变化情况及特点进行描述。 3.2.3.7储层非均质性 3.2.3.7.1层内非均质性 根据夹层的岩性、物性、发育程度和沉积微相,对层内夹层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认识的变化情况进 行描述,确定夹层对储层分割和连通性的作用及串流的影响。 对储层纵向上夹层分布频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等非均质特征参数认识的 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3.7.2层间非均质性 对储层隔层分布和非均质特征参数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不同隔层状况在措施前后对层 间或开发层系之间串流的影响。并根据层间非均质性的认识结果,分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层间差异。 3.2.3.7.3平面非均质性 对砂体几何形态、各向连续性、平面连通性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特征等认识的变化情 况进行描述。 3.2.3.8储层敏感性 对储层的水敏、酸敏、碱敏、盐敏、速敏、压敏等特性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确定这些敏感 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3.2.4流体分布及性质 3.2.4.1油、气、水分布特征 对油、气、水界面进行再认识,描述储层油、气、水的分布特征,并确定油、气、水分布的控制 因素。 3.2.4.2流体性质 对油、气、水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原油黏温特征和油气相态特征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 述。 3.2.5油藏的温度与压力 3.2.5.1温度系统 对油藏的温度系统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

.pdf文档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第 1 页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第 2 页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16:00:1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