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73.020 E 12 SY 备案号:53399—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783.2—2016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2部分:斜井 Specification for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rofile logging data processing andinterpretation- Part2:Deviated well 2016-01一07发布 2016-06-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783.2—2016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 3.1资料收集 3.2测井资料的质量检验 4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4.1测井资料深度校正 4.2井眼轨迹图分析 解释段的选取 4.4 注水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2 4.5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工具标注 5 6 解释结果检验 6.1 注水剖面解释结果检验 6.2产出剖面解释结果检验 7解释成果 7.1解释成果图 7.2解释成果数据表 7.3解释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流体性质相关式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适合斜井的流动关系式 13 SY/T5783.2—2016 前言 SY/T5783《注入、产出部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直井; 第2部分:斜井。 本部分为SY/T578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 草。 本部分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测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CPSC/TC11)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塔里木 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静、张奇斌、窦进成、杨玉、朴玉琴、肖勇、牛小希、刘继生、王丽君、 唐绪胜、曲淑英、赵云鹏、肖承文。 II SY/T5783.22016 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2部分:斜井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斜井中注水剖面、产出剖面(油水、气水)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解释过程及技术 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斜井(30°~85°)中注水部面、产出剖面(油水、气水)测井资料的解释和解释 成果的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132石油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 SY/T5783.1注入、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1部分:直并 3测井资料解释前的准备 3.1资料收集 相关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 a)裸眼井测井资料、井身结构和射孔数据等基础数据资料。 b)井斜数据、造斜点深度和完井情况等资料。 c)井史资料、配产配注方案、注采井油层连通及改造措施情况等资料。 d)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构造、储层、沉积相变化规律、油层厚度、夹层、油、气、水物性等) 及周围直井的生产动态资料。 e)近期生产动态及历次注入、产出部面测井资料。 f)注采井井下工具及流体流动通道(油管、套管、油套环形空间)类型。 g)测井时地面温度、地面压力、井的生产现状(地面产量等)、测井仪器信息(外径等)和现场 刻度数据。 h)相应井斜角度下的测仪器响应图版。 i)其他相关资料。 3.2测井资料的质量检验 测井资料按SY/T5132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测井资料进行解释。 SY/T5783.2—2016 4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4.1 1测井资料深度校正 以裸眼井测井资料深度(斜深测井深度)为基准,对测井深度进行校正。 4.2 井眼轨迹图分析 依据井斜数据绘制井眼轨迹图。资料解释时首先进行测井曲线与井眼轨迹图的比较,分析、判断 测井资料的异常处。 4.3解释段的选取 4.3.1连续测井资料解释段选取 解释段应选取流体稳定流动的井段,通过测速、磁性定位曲线排除测速、井径的影响,选择流量 计、密度计、持水率计等测井曲线相对稳定的层段,其温度、压力曲线相应段读值相对稳定的层段, 并参考射孔情况、管柱结构和储层位置来确定解释段。 4.3.2点测测井资料解释段选取 4.3.2.1涡轮流量曲线解释段应选取曲线稳定部分,曲线周期显示明显的,至少按两个整数倍周期取 流量值;周期显示不明显的,取值时间应大于15s。 4.3.2.2超声流量、电磁流量曲线解释段应选取曲线稳定部分,取值时间应大于60s。 4.3.2.3用谱峰解释时,解释段应选取谱形饱满,峰位清晰,有明显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曲线,取值 范围为上升沿的起点到下降沿的终点。谱峰不清晰时选择谱峰与伽马本底值相交处作为上升沿和下 降沿。 4.3.2.4含水率曲线解释段应选取曲线的稳定平直段,含水率取值应根据具体仪器的要求选取稳定段 末端值、最后录取段60s的平均值或稳定段的平均值。 4.4 4注水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按照SY/T5783.1规定的注人剖面测井资料解释流程及方法执行。 4.5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4.5.1解释原则 依据测试井地质数据(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井斜数据、井眼轨迹图、完井方式、井史资料、 近期井口产液、化验含水和井径曲线,在全面分析的情况下进行解释。 含水等级划分按SY/T5783.1的规定确定。 4.5.2流体性质参数计算 在两相流测井解释中,采用PVT高压物性分析数据确定油、气、水物性参数。如果没有本地区 实验数据,按表1所列相关式计算,流体性质相关式计算参见附录A。 N SY/T5783.2—2016 表1.流体性质相关式 流体性质 PVT实验相关式 泡点压力(p) Standing,Beggs,Glaso,Muhammad 溶解油气比(R) Standing,BeggsGlaso,Muhammad 原油的地层体积系数(B。) Standing,Beggs,Glaso,Muhammad 油的密度(p。) 定义式 Robinson & Beggs 油的黏度(μ。) 气体偏差因子(Z) Hall & Yarborough 气体密度(ps) 定义式 气体黏度(μ) Lee 水的密度(pw) 常用公式 水的黏度(μw) Beggs,常用公式 注:相关式具有地区性,在不同油田其预测精度不同。 4.5.3 并内流体性质的判断 依据温度、压力、持水率、持气率、密度等测井资料和井口产出流体性质判断井内单相、两相 流动。 4.5.4 解释模型的选择 4.5.4.1 选择的原则 根据本地区的经验或理论基础建立的各种流动关系式,结合PVT高压物性计算结果,分析流体 介质和流速分布状况,考虑重力分异作用,选取相应的解释模型(漂移流动模型、滑脱流动模型、经 验模型等),并且进行井斜校正。解释模型中的校正系数因不同地区、不同仪器而异,选择与本地区 及所使用的仪器相匹配的校正系数。 根据具体井况采用单一解释模型或几种解释模型综合解释。 4.5.4.2 漂移流动模型 气水两相漂移流动模型表达式见公式(1)和公式(2)。 Vsg/Y, =Covm +yb (1) VsI=VmVsg (2) 式中: 气相表观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Vsg 持气率; Y Co 相分布系数; 总平均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Vm- 平均漂移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Vb 液相表观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Vsl 3 SY/T5783.2—2016 油水两相漂移流动模型表达式见公式(3)和公式(4)。 Vso/Y。= Covm +Vp (3) Vw=VmVgo 式中: Y。—持油率; 一油相表观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Vsw 一水相表观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4.5.4.3 滑脱流动模型 气水两相滑脱流动模型表达式见公式(5)和公式(6)。 Vsg /Yg=Vm +(1-Yg)vs (5) VsI = Vm Vsg (6) 式中: 一滑脱速度,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Vs- 油水两相滑脱流动模型表达式见公式(7)和公式(8)。 Vso /Y,= Vm +(1- Y)vs (7) Vsw=Vm-Vso (8) 4.5.4.4经验模型 针对特定的测井仪器和测井条件通过流动模拟实验建立的解释图版或解释关系式。测井解释时应 选择井斜角度相同或相近的解释图版进行解释。 4.5.5集流油水两相流测井资料解释 4.5.5.1油水两相流产液量、含水率 4.5.5.1.1合层(段)产液量Qg由所测合层(段)频率值N,查找所用仪器在相应井斜角度的刻度图 版或根据井筒倾斜角度来选择适当解释模型计算出合层(段)产液量。 总流量解释模型基本表达式见公式(9)。 Op = a+bN, + cN? (9) 式中: Qp一一第i深度点的合层(段)产液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天(m/d); N, 一第i深度点的合层(段)频率值,单位为赫兹(Hz); 一可变系数。 a,b,c- 4.5.5.1.2合层(段)含水率是依据所用仪器的流量、测量持水频率值与相应并斜角度的含水率关系 图版求出各深度点合层(段)含水率值F或根据井筒倾斜角度来选择适当解释模型计算含水率。 4
SY-T 5783.2-2016 注入 产出剖面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规范 第2部分 斜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15:56: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