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LY B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2768—2016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 The assessment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mpacts on giant panda 2016-12-21发布 2017-03-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768—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3 原则 4 5 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 5.1 5.2 评价指标 5.3 评价范围 5.4 评价流程 6评价方法 6.1最小回避距离十距离递增法 6.2最小回避距离十痕迹数量比例法 7评价结果 附录A(规范性附录)道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评价 以四川306省道椅子垭口段为例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旅游景区对大熊猫活动影响评价 以四川唐家河保护区为例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开矿对大熊猫活动影响评价 -以四川北川太白金矿为例 LY/T2768—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国家林业局野 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龚明昊、欧阳志云、徐卫华、贾建生、刘德望、张玲、张德辉、刘刚。 I LY/T2768—2016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熊猫分布区建设项目对大熊猫活动影响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结果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野生大熊猫分布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845一2009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 HJ2.1一201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19一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T169一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设项目 construction projects 按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和开发活动。 3.2 干扰disturbance 项目建设与运行中对大熊猫生存与繁衍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事件。 3.3 评价 assessment 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大熊猫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界定和判断其影响范围和等级 的技术方法。 3.4 大熊猫栖息地 giantpanda(Ailuropodamelanoleuca)habitat 能满足大熊猫个体或种群生存和繁衍条件的空间区域,栖息地主要因子包括地形、植被、食物资源 等要素。 3.5 最小回避距离 theminimumdistanceof avoiding 大熊猫活动痕迹点距离建设项目(干扰源)的最近距离,数值越大表明干扰程度越强。 3.6 影响闻值 thedistance of impact threshold 建设项目(干扰源)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变化过程中,在距离干扰源某一特定位置、其影响程度会发生 1 LY/T2768—2016 显著性变化,该位置到建设项目之间的距离即为干扰影响的阅值。 3.7 影响等级 impactlevel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的影响程度,也反映大熊猫对干扰源的回避程度。根据大熊猫对与建设项目不 同距离范围内栖息地的选择强度和回避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等级。 4原则 4.1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原则。 4.2定量原则,评价需尽可能确定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和等级。 4.3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对评价数据质量不理想的项目可采用定性方式进行评价。 5 5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5.1i 评价内容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的影响范围和等级。 5.2评价指标 5.2.1大熊猫痕迹点 大熊猫痕迹点为行为活动中留下的印迹,包括足迹、粪便、卧迹、食迹、巢穴等 5.2.2大熊猫活动频率 大熊猫对栖息地的选择利用强度,可用单位距离或范围内的痕迹点数量作为指标, 5.2.3痕迹点收集方法 通过样线法收集大熊猫痕迹点信息。在建设项目(干扰源)周边沿干扰影响方向布设样线,开展调 查、收集建设项目周边的痕迹点,并记录其经纬度、海拔及相关栖息地数据。如道路项目则沿垂直于道 路方向布设,面状项目则沿项目边缘向四周布设。 样线布设见LY/T1845一2009和《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技术规程》;除通过样线收集痕迹信息 外,也可沿样线布设红外相机收集其栖息地利用数据。 5.3 3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大熊猫平均家域直径确定评价范围。一般将直径距离设定为评价范围,对 数据采集不理想或数据量偏少的情况可适当加大评价范围。 5.4评价流程 具体评价流程见图1。 2 LY/T2768—2016 建设项目类型、特点及边界确定 建 设项目对大儱猫影响评估标准 建设项目周边大熊猫痕迹点调查 计算各痕迹点至干扰源距离 最小回避距离 影响阅值距离 大熊猫活动频率统计及分布检验 影响等级 图1建设项目影响评价流程示意图 6 6评价方法 6.1 最小回避距离十距离递增法 对于大熊猫活动痕迹数据收集较多的情况,可以通过最小回避距离十距离递增法确定建设项目的 影响等级和阈值。具体如下: a)计算每个痕迹点与建设项目(干扰源)的距离; b) 将建设项目与最近痕迹点之间的范围(最小回避距离)确定为影响的第一等级及影响阈值; c)在第一影响等级基础上,通过距离递增法来寻找下一影响等级和阈值。 根据每个痕迹点与建设项目的距离,建立与建设项目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大熊猫活动频率数组(频率 统计距离或范围根据干扰强度和形式不同可以调整)。 在活动频率数组基础上,从距离第一影响等级或阈值一定距离处设置统计检测点,比较检测点前后 等距离范围内(与第一影响等级处)两组大熊猫活动频率数组的变化情况;若检验检测点前、后活动频率 数组分布出现显著变化(P<0.05),则该检测点即为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的突变点(breakpoint),为 影响的第二个等级变化点,该点到建设项目的距离也为干扰影响的第二个阅值距离。在第二个影响等 (图2)。 活动频率数组分布格局的变化通过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tests)里的独立样本检验(inde- pendentsamples)来进行比较和检验。详见附录A、附录B。 3 LY/T2768—2016 单位距离:20m 道路Road Distance Unit:20 meters 100m检测点 200m检测点 300m检测点 与道路距离/m 200m Testing point 300 mTesting point Distance to Road (meter) 100 mTesting point 图2 距离递增法统计检测点和大熊猫活动频率数组示意图 6.2最小回避距离+痕迹数量比例法 对干扰形式简单的点状或面状建设项目,大熊猫活动痕迹数据较少、不适合做统计分析的情况,在 最小回避距离基础上,按与建设项目远近确定痕迹点数量占总量30%的距离,基于该距离划定建设项 目的影响等级和阅值。详见附录C。 7 评价结果 7.1 影响距离,界定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的具体范围。 7.2影响等级,界定建设项目对大熊猫的影响程度,可分强、中、弱,其中强为最小回避距离所代表 等级。

.pdf文档 LY-T 2768-2016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768-2016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 第 1 页 LY-T 2768-2016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 第 2 页 LY-T 2768-2016 建设项目对大熊猫影响评价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14:26:4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