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40 LY B 6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595—2016 黄土丘陵沟鳌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forestablishing 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 forest in the loesshilly-gullyregion 2016-01-18发布 2016-06-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595—2016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黄土丘陵沟区 3.2 水土保持林 3.3 流域 3.4 空间对位配置 3.5 径流林业技术 流域水土保持林空间对位配置 + 4.1 原则 4.2 覆盖率 4.3 立地类型划分 4.4 不同立地水土保持林的功能定位 4.5 水土保持植被模式空间对位配置 5种苗 5.1 一般规定 5.2 种子 5.3 苗木 6造林技术 6.1 树种选择 6.2 混交林营造模式 6.3 造林密度 6.4 种植点配置 6.5 整地 6.6 苗木处理 6.7 栽植 抚育管理与检查验收 7.1 抚育管理 7.2检查验收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黄土丘陵沟玺区水土保持林植被模式对位配置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黄土丘陵沟整区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和草种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黄土丘陵沟区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组)初植密度 LY/T2595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志强、查同刚、张晓霞、曹文旭、武文娟、及金楠、王盛萍、陈立新、冷曼曼。 H LY/T2595—2016 黄土丘陵沟鳌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营造中的流域水土保持林建设对位配置,造林过程 中树种选择、造林模式、密度控制、种植点配置、整地方式、苗木处理、栽植,以及赋予管理、检查验收等方 面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我国黄土丘陵沟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4175林木引种标准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标准 GB/T23231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LY/T1000 容器育苗技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土丘陵沟区hilly-gullyregionsintheLoessPlateau 黄土高原由于沟谷流水侵蚀和坡面黄土物质移动等原因形成地形破碎、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貌区 域,沟整密度1km/km~7km/km,15以上的坡面面积占50%~70%,涉及我国山西、陕西、内蒙古、 青海、宁夏、甘肃和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 3.2 水土保持林 soilandwaterconservationforest 以流域为单元,配置在水土流失地区不同地形地貌部位上,以水土流失控制、水源保护为主要目的 的防护林。 3.3 流域watershed 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本标准特指集水面积为1000km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 汇水区域。 3.4 空间对位配置spatialpara-disposition 在诊断流域的自然地形和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森林植被群落的水文、水 质、泥沙效应,依据水土保持林的防护机制,以流域为单元进行不同期望功能的水土保持植被模式设计。 1 LY/T2595—2016 3.5 径流林业技术technologyofrunoffforestry 以径流利用为基础,以降水的合理时空分配为手段,在干旱的气候、土壤环境中为林木的生长创造 出相对适宜的土壤、水环境的技术,可使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建立起相对稳定、生长快速的 人工林生态系统。 4流域水土保持林空间对位配置 4.1原则 流域内水土保持林对位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流域水土保持林植被空间配置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土壤侵蚀控制要求。 a) b) 以坡度作为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以坡位和坡向作为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子,根据不同 地形部位的功能要求进行水土保持植被模式的对位配置。 4.2覆盖率 流域水土保持林森林覆盖率建设目标宜为40%60% 4.3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水土保持林功能定位,依据地貌部位、坡向、坡度等因子,将黄土丘陵沟区划 分为13个基本立地类型。 参见附录A 4.4不同立地水土保持林的功能定位 4.4.1在梁筛顶的坡面,把农田防护作为水土保持林的主要功能,同时兼顾木材生产;在退耕梯田,把 经济增收和坎固土并列为主要功能。 4.4.2在>35°的染筛坡和沟坡,主导功能是防治土壤侵蚀,同时兼顾绿化效果 4.4.3在<35°的梁筛坡和沟坡部位,>25°区域的主导功能是土壤侵蚀防治和木材生产,把土壤侵蚀防 治作为<25°区域主导功能的同时,注意通过建设节水型森林植被而保持一定的产水功能,同时兼顾木 材生产和经济增收功能。 4.4.4在沟底谷坊形成的谷内把净化水质作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木材生产和经济增收功能。 4.4.5在水平梯田与台地,把经济增收作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坎固土和绿化功能。 4.4.6在四旁把经济增收、景观美化、水质净化并列作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木材生产和土壤侵蚀防治 功能。 4.5水土保持植被模式空间对位配置 按照立地类型和功能要求,进行水土保持植被模式对位配置,具体参见附录A。 5种苗 5.1一般规定 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制度、种苗质量检验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要采用具有生产经营许可 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产地标签的种子和苗木以及其它繁殖材料。 2 LY/T2595—2016 5.2种子 5.3苗木 5.3.1裸根苗 使用GB6000规定的I级、Ⅱ级苗木,选用品种优良、根系发达、生长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的苗木。 5.3.2容器苗 执行LY/T1000的规定。 5.3.3带土坨苗 带土坨苗应保证土胎较大(宜大于10倍地茎),包装不散,土体不干,容器不破损。 6造林技术 6.1 树种选择 6.1.1 树种选择原则 树种选择应满足以下原则: 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导目标,优先选择可固持土壤、恢复土壤肥力,形成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 水性的地被凋落物的树种; b) 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选择低耗水、耐薄、抗干旱的树种; c) 根据经营目标,因地制宜,确定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合理比例,尽量 选择多树种造林,防止树种单一化; d) 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时,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达到 GB/T14175标准的树种。 6.1.2主要树种和植物 结合GB/T18337.3和以上原则,确定适于黄土沟整丘陵区水土保持林的乔木树种和植物,参见附 录B。 6.2混交林营造模式 6.2.1混交类型 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 混交,乔木、灌木与草本混交。鼓励采用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等方法形成天然林木与人 工林木相结合的混交林。 6.2.2混交方法 对应不同立地条件适宜的混交方法包括: a)带状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b)块状混交:适用于树种间竞争性较强,或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 株间混交:适用于瘩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栽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草,或在灌 草中稀疏栽植耐干旱、薄的乔木。 3 LY/T2595—2016 6.2.3混交比例 混交比在35%以上。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混交比应大些,并以灌木树种为主,加大灌木和草本的 比重。 6.3造林密度 6.3.1 一般原则 确定造林密度的一般原则为: a) 根据建设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水土保持林的适宜造林密度; b) 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可比立地条件较差地段大些, c) 灌木树种比乔木树种大些: d) 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大些; e) 初植时密度可适当大些,成林后适当间伐。 6.3.2 密度确定 根据以上原则,参照GB/T18337.3确定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见附录C 6.4 种植点配置 6.4.1一般原则 按立地条件、树种和确定的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 6.4.2 配置方式 主要按照CB/T15776中的群状配置或自然配置进行种植点配置,提倡采用局部造林法,形成人工 林与天然林块状镇嵌的混交林分 6.5整地 6.5.1 鱼鳞坑整地 适用于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 具体规格按GB/T18337.3执行 6.5.2水平沟整地 适用于在较完整坡面的整地。在坡面上自上而下,沿等高线每隔3m5m开沟,沟有梯形、长方 形、三角形等,沟的深度和宽度根据坡度和树种而定,一般沟深宽各1m,挖沟时用生土筑沟坎,表土填 于沟中,树苗植于沟中间或外侧。 6.5.3反坡梯田 适用于地形破碎程度小、坡面平整的造林地。田面向内倾斜3~15°反坡;宽1m~3m,长度不限, 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预防水流汇集;横向比降保持在1%以内。 6.5.4水平阶整地 适用于在较完整坡面的整地。在坡面上自上而下,每隔3m~5m,沿等高线修筑阶面,阶面宽度随 坡度大小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坡度小的阶面较

.pdf文档 LY-T 2595-20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595-20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595-20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595-2016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14:06:5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