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JT/T860.6—2016 目 前言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4 温拌剂类型 5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胺值试验方法 8 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pH值试验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温拌沥青制备方法 10 JT/T860.6—2016 前言 JT/T860《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抗车辙剂; -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一第3部分:阻燃剂; 一第4部分:抗剥落剂; 第5部分:天然沥青; 一第6部分:温拌剂。 本部分为JT/T860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阿克苏诺贝尔有限公司、山东山建道路工程研究所、 河北省高速公路邢汾管理处。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艳君、曹东伟、王勇、王立志、季作恒、范勇军、赵文忠、张海燕、李雪。 JT/T860.6—2016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温拌剂 1范围 储存。 本部分适用于温拌剂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塑料用毛细管法和偏光显微镜法测定部分结晶聚合物熔融行为(熔融温度或熔 GB/T16582 融范围)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拌剂 Jwarm mixture additive 添加到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使沥青混合料能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正常施 工,满足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添加剂。 3.2 温拌沥青warm asphalt 将温拌剂与沥青通过搅拌、剪切或胶体磨等方式加工得到的可在较低温度下正常施工,满足热拌沥 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沥青。 3.3 温拌沥青混合料warmmixasphalt(WMA) 通过温拌剂的作用,沥青及矿料在降低拌和温度(20~30)℃条件下拌和得到的,满足热拌沥青混 合料技术要求的混合料。 3.4 温拌剂掺量warmmixture additive content 温拌剂与沥青和温拌剂总质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计。 3.5 降黏型温拌剂viscosity-reducing based WMA technology 通过降低沥青在热拌施工温度附近的黏度,实现较低温度下施工、顺利压实的温拌剂。 3.6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surfactant based WMA technology JT/T860.6—2016 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材料,通过降低沥青表面张力,实现温拌效果的温拌添加剂。 温拌剂类型 温拌剂分为降黏型温拌剂和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5# 技术要求 5.1 降黏型温拌剂 降黏型温拌剂技术要求见表1。 表1降黏型温拌剂技术要求 指 标 位 技术要求 外观 粉末或细小颗粒状 灰分(无机类) % N0.5 含水率 % N0.5 熔点 ℃ 《100 5.2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既可采用“干法”加工工艺又可采用“湿法”加工工艺,其技术要求见表2。 表2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指 单 位 “干法”(直投)添加型 “湿法”(与沥青预混)添加型 外观 液体,无悬浮和沉淀物 液体,无悬浮和沉淀物 胺值 a/Bu 400 ~ 600 有效固含量 % ≥5.0 ≥99.0 pH值(25℃) 9.5±1.0 一 5.3温拌沥青 温拌沥青技术要求见表3。 表3 温拌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针人度(25℃,100g,5s) 1/10mm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延度 cm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软化点 ° 不低于原沥青 Pa · s 布氏黏度(135℃) 比原沥青降低30%以上 2 JT/T860.6—2016 表3(续) 指 标 单 位 技术要求 质量变化率 %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针人度比 TFOT沥青薄膜加热试验残留物 %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延度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cm 5.4温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见表4 表4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指 标 单 位 技术要求 击实成型 比原热拌沥青混合料提高值不大于0.5 空隙率 % 旋转压实 不大于原热拌沥青混合料值 矿料间隙率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饱和度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马歇尔稳定度 kN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残留稳定度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冻融劈裂强度比TSR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渗水系数 mL/min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注:其他类型温拌剂经试验和工程验证满足上述要求的,可以采用 6 试验方法 6.1 温拌剂 6.1.1降黏型温拌剂 6.1.1.1 外观 通过目测检验温拌剂外观 6.1.1.2灰分 降黏型温拌剂灰分的试验按JTGE20中T0614方法进行,采用直径不小于120mm的蒸发皿,样品 数量为(5±0.5)g 6.1.1.3含水率 降黏型温拌剂含水率的试验按JTGE42中T0343进行 6.1.1.4熔点 降黏型温拌剂熔点试验按GB/T16582进行 3 JT/T860.6—2016 表3(续) 指 标 单 位 技术要求 质量变化率 %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针人度比 TFOT沥青薄膜加热试验残留物 %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延度 cm 满足原沥青技术要求 5.4温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见表4。 表4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指标 单 位 技术要求 击实成型 比原热拌沥青混合料提高值不大于0.5 空隙率 % 旋转压实 不大于原热拌沥青混合料值 矿料间隙率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饱和度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马歇尔稳定度 kN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残留稳定度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冻融劈裂强度比TSR %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渗水系数 mL/min 满足原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 注:其他类型温拌剂经试验和工程验证满足上述要求的,可以采用。 试验方法 6.1温拌剂 6.1.1降黏型温拌剂 6.1.1.1 外观 通过目测检验温拌剂外观。 6.1.1.2灰分 降黏型温拌剂灰分的试验按JTGE20中T0614方法进行,采用直径不小于120mm的蒸发皿,样品 数量为(5±0.5)g。 6.1.1.3含水率 降黏型温拌剂含水率的试验按JTGE42中T0343进行。 6.1.1.4熔点 3 JT/T860.6—2016 6.1.2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6.1.2.1外观 通过目测、玻璃棒搅拌检验温拌剂外观是否满足表2技术要求 6.1.2.2胺值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胺值的试验按照附录A进行 6.1.2.3有效固含量 原质量的百分比 6.1.2.4pH值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pH值的试验按照附录B进行 6.2温拌沥青 6.2.1制备方法 温拌沥青制备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6.2.2针入度 针入度试验按JTGE20中的T0604进行 6.2.3延度 延度试验按JTGE20中的T0605进行 6.2.4软化点 软化点试验按JTGE20中的T0606进行 6.2.5布氏黏度 布氏黏度试验按JTGE20中的T0625进行 6.2.6薄膜加热(TFOT) 薄膜加热试验按JTGE20中的T0609进行 6.3温拌沥青混合料 6.3.1拌和成型与设定温度确定 6.3.1.1拌和成型 按照以下方法在试验室拌制掺加温拌剂的沥青混合料: 用烘箱将集料加热至预定温度; 先将温拌剂和热集料干拌30s; 然后加人预定用量的沥青拌和90s; 最后加入矿粉,再拌和90s 6.3.1.2设定温度确定 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设定温度: 确定原样沥青试验温度和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参照值; 4

.pdf文档 JT-T 860.6-2016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 温拌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JT-T 860.6-2016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 温拌剂 第 1 页 JT-T 860.6-2016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 温拌剂 第 2 页 JT-T 860.6-2016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 温拌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30 13:54: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