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75.020 NB E 12 备案号:61462—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 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re-development evaluation forcoalbedmethane 201711-15发布 2018-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10039—2017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评价主要任务和原则 4 5 评价部署方案 6 评价内容 2 评价资料录取 3 8 评价总结报告 参考文献· NB/T10039—2017 前言 本标准由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 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粉锦、王勃、杨焦生、穆福元、温声明、李梦溪、梁兴、赵洋、王玫珠。 II NB/T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的任务、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并为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基础资料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504煤层气井注入/压降试井方法 NB/T10009 9煤层气井排采技术规范 SY/T6177气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 pre-developmentevaluationforcoalbedmethane 在煤层气勘探中基于一定储量的落实和资源的重大发现之后,正式投人开发之前,围绕煤层气开 发进行的各项开发评价工作。 4评价主要任务和原则 4.1任务 通过地震、钻探、开发评价井、试采等工作量,深化煤层气地质认识,做好煤储层描述,评价可 动用储量,落实产能,分析主要的开发技术指标,优选煤层气有利区开发主体工艺技术,完成开发概 念设计或开发方案编制。 4.2原则 4.2.1遵循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原则,突出效益开发。 4.2.2遵循地质评价认识与开发技术试验紧密结合的原则,加强工程技术的地质适应性评价。 4.2.3遵守健康、安全与环境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5评价部署方案 5.1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各项工作需首先制定评价部署方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 1 NB/T10039—2017 5.2部署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区块概况、地质特征、工程技术试验设计、部署原则、工作量部署、 进度安排、预期成果、投资估算、风险分析与对策、健康安全环境和实施要求等。 6评价内容 6.1地质及储层特征评价 6.1.1构造特征 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二维、三维地震,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局部构造(褶皱、断层、陷 落柱、火山岩等)形态,评价构造对煤层理深、煤厚、煤体结构、水文地质、含气量、渗透率等的控 制作用。 6.1.2沉积特征 研究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编制煤系单井沉积相图、联井剖面相图、沉积相图和沉积微相图, 评价沉积相及沉积微相对煤层分布及物性的控制作用。 6.1.3水文地质与流体性质 根据区域水文、钻井、测井、取心和现场测试等资料,描述原始地层压力、压力梯度、温度、地 下水分布及水化学特征等,判断纵向及平面的水动力连通情况,划分水动力及水化学类型,评价其对 煤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 根据测试、试井和取样分析,分析煤层地下流体(气、水)性质、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层间和 井间对比分析,确定气、水变化特征。 6.1.4煤层及储层物性 根据地震、岩心分析、测井、试井等资料,精细对比煤储层,认识煤储层的展布规律以及煤体结 构、夹研、顶底板的分布特征。开展煤岩孔隙结构及分类、割理发育及充填情况、裂隙发育及充填情 况、煤岩渗透率及其变化、相对渗透率等特征的描述,评价煤层及煤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6.1.5煤岩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质 分析煤岩成分和结构(煤级、煤岩类型、宏观结构和构造、显微结构和构造、矿物成分和含量)、 煤质特征、力学性质等特征,评价其对煤层含气性、物性、可改造性的影响。 6.1.6含气性及吸附、解吸特征 根据岩心分析和现场测试结果,结合录井、测井资料,分析煤岩的吸附、解吸、扩散等特征,获 取含气量、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等参数,并评价其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6.1.7煤储层综合特征 根据煤层气区块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及开发特征,确定煤储层类型,优选有利目标区。 6.2储量评价 根据煤储层物性、储量丰度、煤层气产能、开发的难易程度和现有技术经济条件等对储量进行分 类,评价储量可动用性,确定可动用储量规模。采用经验公式法、类比法、等温吸附曲线法、数值模 2 NB/T10039—2017 拟法等计算煤层气技术和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储量风险评价。 6.3产能评价 6.3.1通过单井、井组试采,分析煤层气井生产能力;煤层气井应连续试采,取得单井产气量连续稳 定3个月以上为止,对复杂情况,如特低渗(渗透率<0.1×10-3μm)煤层、多层煤层、高含水煤层 等应适当延长试采时间;试采其他具体要求按NB/T10009的规定执行。 6.3.2对于大型(探明储量300×10°m²以上)复杂煤层气区块,应建立试采区块进行排采试验,落 实产能。试采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 6.3.3选择代表井在增产措施前后按GB/T24504的规定进行试井,评价煤层气井增产措施效果。 6.3.4分析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评价产能潜力。 6.3.5根据试采生产数据,采用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方法,修正地质模型,预测煤层气井后期产能。 6.3.6在上述评价基础上,考虑煤储层的非均质性,综合确定不同地质分区的煤层气井合理产量。 6.4开发方式和开发指标研究 根据煤层气地质认识和排采动态特征,采用气藏工程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确定煤层 气开发方式、开发层系、井型、井网井距、采气速度、采收率、稳产期、产能及其接替方式等 6.5主体开发技术优选 6.5.1优选合理的钻井、完井和煤储层保护技术。 6.5,2评价煤层气井不同增产改造措施的效果,优选有效的增产措施。 6.5.3开展排采制度优化、智能化排采、设备优选、排采配套工艺研究和试验,设计合理的排采工艺。 6.6风险评估 应对储量、产量、煤层采出水严控排放、煤矿规划和开采等不确定因素开展风险分析,提出相应 的降低、防范风险的技术措施或建议。 6.7经济评价 按照SY/T6177的要求,计算不同设计规模下的主要财务指标,判别煤层气开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7评价资料录取 应录取的资料主要包括: a)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地震、钻井地质数据、井身结构数据、测井、录井资料等。 b)岩心分析资料:包括煤质分析、煤岩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割理裂隙分析数据、等温吸附、 扩散系数、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岩石力学参数等。 c)流体性质资料:包括气组分、含量和热值,水的离子组成、含量、矿化度和水型等。其他特 殊分析如碳氢同位素、硫化氢、高压物性等根据需求进行取样分析。 d)测试及试采生产资料:测试资料包括含气量测试、试井、原地应力测试等;试采生产资料包 括射孔、工作制度、气产量、水产量、并底压力、套压、动液面数据和并下作业资料等。 e)增产改造资料:包括压裂设计方案、实际施工数据(压裂液及支撑剂类型、施工压力、排量 压裂液量、加砂量、砂浓度等)和裂缝监测资料等。 f)经济评价基础参数:包括建设投资、生产成本、折旧、税率、煤层气销售价和补贴等。 3 NB/T10039—2017 8评价总结报告 8.1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包括: a)概况。 b)煤层气地质特征。 c)煤储层及含气性特征。 d)储量/资源分布与可动用情况。 e)试采动态。 f)主体开发工艺技术评价。 g)初步经济评价。 h)下步工作建议。 i)附图、附表。 8.2附图 附图可包括:评价区块交通地理位置图、勘探成果图、勘探评价部署图、区域地质构造图、重点 探井测井解释成果图、煤储层综合剖面图、煤层顶板构造图、煤体结构对比剖面图、煤层埋深图、煤 层有效厚度等值线图、含气量等值线图、渗透率等值线图、相对渗透率曲线图、压力与海拔深度关系 图、温度与海拔深度关系图、等温吸附曲线图、探明储量分布图、煤层气井试采曲线图、数值模拟网 格图及曲线图、单并产量模拟图、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图等。 8.3附表 附表可包括:地层层序表、勘探成果汇总表、储层有效厚度汇总表、试井数据表、压裂施工及效 果对比数据表、气组分分析表、地层水组分分析表、储量数据表、煤层含气量测试数据表、试气成果 汇总表、产量数值模拟数据表、开发工艺措施效果分析表、下一步工作部署建议数据表等。

.pdf文档 NB-T 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NB-T 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第 1 页 NB-T 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第 2 页 NB-T 10039-2017 煤层气开发前期评价技术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23 13:42:4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