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LY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3026—2018 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Coleophora spp. 2018-12-29发布 2019-05-01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 LY/T3026—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山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内蒙古 内蒙古阿尔山林业局、辽宁省凌源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国发、闫峻、于海英、吴旭东、王鹏、张军生、周昱、陈清霖、滕文霞、康尔年、 周德保、陈玉杰、孙玉剑、高蕊丽、龚梅、于洪志。 I LY/T3026—2018 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落叶松鞘蛾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3.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LY/T1915 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NY/T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落叶松鞘蛾 Coleophoraspp 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总科Gelechioidea鞘蛾科Coleophoridae鞘蛾属Coleophora,我国有兴 安落叶松鞘蛾【C.obducta(Meyrick))、华北落叶松鞘蛾(C.sinensisYang)和新疆落叶松鞘蛾(C.sibiri- cella(Hubner))3种,以2龄~3龄之后的幼虫负鞘取食落叶松(Larisspp.)针叶,危害严重时被害林 分状似火烧,严重影响树的生长和发育。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3.2 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诱捕器 trapbaitedwithsexpheromoneof Coleophora spp. 由落叶松鞘蛾性信息素释放载体(诱芯)和诱捕装置(诱捕器)组成。性信息素为顺5-癸烯-1-醇,性信 息素的人工释放载体为天然橡胶塞,其用于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杀防治的剂量为100ug,用于干扰交配防治 的剂量至少为1000μg。诱捕装置为圆筒型塑料诱捕器。圆筒型诱捕器和信息素诱芯参见附录B。 4监测调查 4.1 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 成虫羽化前,在常发区的林缘和林间空地周围,按500m×500m的面积设置一个含有100μg性信 息素诱芯的诱捕器诱捕成虫,诱捕器挂设在树冠外缘的松枝上,高度2m,监测成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和 分布区,为进一步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1 LY/T3026—2018 4.2 2踏查 在15年生3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分布区,秋季落叶后至降雪前或早春芽苞开裂前,沿林区道路 两旁或林缘等线路进行踏查,在短枝、小枝基部、树枝粗糙处及开裂处观察越冬幼虫,调查发生范围和有 虫株率,或每500株~1000株选5株做标准株调查,发现虫情达到轻度以上发生程度时,应进行标准地 调查。发生与危害程度见附录C。 4.3 标准地调查 4.3.1调查时间和次数 幼虫越冬期和越冬后各调查1次。 4.3.2标准地设置 在踏查的基础上,根据林分自然分布情况,每50hm²~100hm²落叶松人工林设一块面积为 0.1hm~0.2hm的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Z”字形抽样方法选取20株样树,进行逐株 调查。 4.3.3调查方法 4.3.3.1 越冬期幼虫调查 秋季落叶后至降雪前,在每株样树树冠中层的南、北两侧各截取一段样枝(如样枝高度超过5m时,可 取中下层),样枝主枝长50cm以上,测量样枝主枝和侧枝实际长度,查数健康虫体数量,统计虫口密度。 落叶松鞘蛾标准地越冬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表和标准地调查汇总表参见附录D的表D.1和表D.2。 4.3.3.2 越冬后幼虫复查 早春芽苞开裂前在越冬期幼虫调查的样地进行复查,方法同4.3.3.1。落叶松鞘蛾标准地越冬后幼 虫虫口密度调查表和标准地调查汇总表参见表D.1和表D.2。 5 5发生与危害程度划分 5.12 发生面积统计 虫口密度达到轻度危害以上(包括轻度危害)的面积。 5.2 2发生与危害程度 参见附录C。 5.3 3成灾标准 整株失叶率50%以上,或虫口密度达到40头幼虫/100cm以上。 6 6预测预报 6.1 发生期预测 6.1.1期距预测法 根据鞘蛾发育进度,按16%、50%、84%确定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并根据各虫态间的期距来预 2 LY/T3026—2018 测下一虫态的发生期。具体方法参见附录E。 6.1.2有效积温预测法 具体方法见附录F。 6.1.3成虫发生期预测法 成虫羽化前,在已选定的样地内设置3个~5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间距50m~100m,并呈 一直线,1d或2d检查记录1次诱到的雄蛾数量,直至成虫期结束。统计1d或2d诱到的平均雄蛾数 量,或以日期为横轴、以诱捕量为纵轴作出折线图,确定鞘蛾成虫发生的始期、盛期和末期。圆筒型诱捕 器和信息素诱芯参见附录B。 6.2发生量预测 见附录G。 7防治措施及效果检查 7.1营林措施 造林时合理密植,营造不同树种的混交林,并于林缘外层营造阔叶林保护带。同时,抚育伐时强度 不宜过大。具体技术按GB/T1833.3、GB/T15776和GB/T15781执行。 7.2信息素防治 7.2.1诱杀防治 成虫羽化前,在低、中虫口密度的林分的林缘和林间空地周围,按50mX50m的面积设置1个含 有100μg性信息素诱芯的诱捕器,诱捕器挂设在树冠外缘距地面2m左右的松枝上,诱捕器里放人 DDVP棉球用来灭杀诱到的鞘蛾。每7d检查记录1次诱捕器诱到的雄虫数量,直至成虫期结束。圆 筒型诱捕器和信息素诱芯参见附录B。 7.2.2交配干扰防治 成虫羽化前,在低、中虫口密度的林分的林缘和林间空地周围,用细铁丝把含有至少1000ug性信 放器;在危害较轻的林分,按120mX120m的面积设置一个信息素释放器,直到成虫期结束。 7.3诱虫灯诱杀 成虫羽化前,选择林缘或山下部100m~500m处开阔地带设置诱虫灯,诱虫灯距地面高2m以 上。每隔200m~300m设一台诱虫灯。在落叶松鞘蛾成虫期,除不良气候条件(如大风、雨天等)外, 可整夜开灯诱杀。具体技术按LY/T1915执行。 7.4生物防治 7.4.1挂设鸟巢箱防治 制作规格为14cm×14cm×30cm,出入孔直径4cm~6cm的鸟巢箱。4月底前用铁线、挂钩等 3 LY/T3026—2018 挂设鸟巢箱于枝权处或主干上,挂设高度为鸟巢箱底部距地面4m~5m,巢箱间距为50m×50m,巢 口朝东南方向或与坡向相同,招引益鸟。 7.4.2保护和利用天敌 采用投放糖水或蜂蜜溶液(1:10)或落叶松鞘蛾幼虫及蛹体经研磨后过滤加蜂蜜(1:1),再稀释成 1:10溶液,并用其喷洒树冠以及保护蜜源植物等措施,可壮大寄生蜂种群。 5化学防治 7.5 在大面积发生和危害严重的林分使用。喷雾防治的主要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H;喷(放)烟 防治的主要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I。农药贮运和使用等具体技术按GB12475和NY/T1276 执行。 7.6 6防治效果检查 防治结束后适时检查防治效果。在防治区和对照区按每50hm²~100hm落叶松林设1块面积 为0.1hm²~0.2hm²的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Z”字形抽样方法选10株样树,在每株样树树冠中层南 和北两侧各选择1个标准样枝,调查防治前后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或校正虫口减退率。虫口减退率 或校正虫口减退率公式参见附录J。 LY/T3026—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落叶松鞘蛾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A.1兴安落叶松鞘蛾 A.1.1 分布与危害 国内分布于东北、河北、内蒙古;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危害兴安落叶松(L.gmelinii)、日本 落叶松(L.kaempferi)、长白落叶松(L.olgensis)和华北落叶松(L.principis-rupprechtii)。 A.1.2形态特征 成虫:触角26节28节,雌虫常少1节。翅展8.5mm11mm,灰白色。前翅顶角域色稍浅,后 翅色稍深,腹末端具浅色鳞片丛。雌虫色浅,前翅超过腹端部分短,腹部较粗大。 卵:半球形,黄色,表面有棱11条~13条。 幼虫:老熟幼虫黄褐色,前胸盾黑褐色,闪亮光,具“田”字形纹。 蛹:黑褐色,长约3mm。雄蛹前翅明显超过腹端,雌蛹前翅一般不超过腹端。 A.1.3生物学特性 1年1代。多以3龄、少数以2龄幼虫在短枝、小枝基部、树枝粗糙及开裂等处越冬。次年春4月 下旬落叶松萌芽时越冬幼虫苏醒,蜕皮后开始取食,出蛰盛期为5月上旬。第4龄幼虫期12d~17d, 约于5月上旬~下旬化蛹,5月中旬为盛期,蛹期约16d~19d。成虫早、晚羽化,6月上旬为盛期,雌、 雄比药1:1。成虫寿命约3d~7d。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散产于针叶背面,每叶多具1卵,最多 9粒,每雌产卵量约30粒,卵期约15d;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孵化的幼虫从卵底中 央直接蛀入叶内潜食,直至9月下旬、10月上旬第3龄幼虫(少数为2龄幼虫)开始制鞘为

.pdf文档 LY-T 3026-2018 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3026-2018 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3026-2018 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3026-2018 落叶松鞘蛾防治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23 12:47:0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