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 LY B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939—2018 枣大球蚜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 of Eulecanium gigantea (Shinji) 2018-02-27发布 2018-06-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939—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SAC/TC271/SC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山西省林业有害生 物防治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娟、曹川健、张宗华、才玉石、高薇、石建宁、谭宏利、孙耀武、孙彦香、王宁庚、 高蕊丽、潘玲、王巧申、王锦林、柴守权、阿里玛斯、李海燕。 I LY/T2939—2018 枣大球骄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枣大球的虫情监测调查、防治对策、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枣大球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9—2009 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26420一2010林业检疫性害虫除害处理技术规程 LY/T2648—2016 6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枣大球纷 Eulecaniumgigantea(Shinji) 又称瘤坚大球、大球、梨大球、大玉坚介壳虫、枣球蜡,属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 Hemiptera,蜡科Coccidae,准球属Eulecanium。枣大球被列人省级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 单和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枣大球的主要鉴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寄主植物及分 布参见附录A。 4监测调查 4.1时间 每年2次,越冬代2龄固定若虫期和第1代1龄、2龄若虫期。 4.2方法 4.2.1踏查 在寄主植物种植区的林地、果园,以自然界线、道路为单位进行线路(目测)踏查。观察寄主叶片尤 其主脉及两侧、枝条基部、芽腋附近是否有虫、陈旧介壳,枣苗及嫩枝处是否带有灰白色微小越冬若 虫,枝干挤压后是否有体液浸出。将调查结果计入表B.1。发现有虫情的需进一步调查危害情况,应设 标准地(或样方)做详细调查。 4.2.2标准地(或样方)调查 标准地按每5hm²设1块,面积为0.2hm²~0.3hm;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抽取样株20株;四旁树 1 LY/T2939—2018 每隔20m~30m,随机抽取样树1株,抽取样株20株。在每株树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各选1个标 准枝,在标准枝上选1段20cm枝条,统计枣大球若虫数量。将调查结果计人表B.2。 5防治对策 5.1发生区 全面监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局部发生采用低毒化学药剂应急防治。加强苗 木检疫,严防枣大球传播扩散。 运枣属植物的 抽取,总样 逐株全部检 运载工具和铺 6.1.2.2.1检疫时发现的带虫寄主植物、装载物和运载工具等,可用确毛刷扶账等方法清除虫体,抹除 下的虫体及携带物一起烧数,受害产重的客主植株进行集中烧毁或者深理 6.1.2.2.2产地检疫中,若发现零属植物有枣大球危害,可喷洒15吡虫啉微囊悬浮剂150g/hm²~ 300g/hm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30mlhm60mmL/hm²进行除害处理。调运检疫中,对带 虫的不在生长期的寄主植株及繁育材料可采取溴甲烷熏蒸处理。溴甲烷熏蒸处理的方法按照 GB/T26420一2010中的5.3执行。 6.2 营林措施 选择健康苗木,合理密植;整形修剪、清洁果园;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的抗虫能力。结 合整形修剪,将树叶、杂草,带虫的枝条、落叶、枣吊、僵果和刮掉的树枝干翘皮等集中焚烧或深埋,降低 越冬虫口基数。 6.3人工物理防治 秋冬季果树落叶后,人工刮除枣树老翘皮。早春或晚秋,抹除树枝干上枣大球若虫。雌虫体膨大 LY/T2939—2018 至卵孵化前(4月中下旬~6月初),用钢刷刷除若虫、摘除虫体或剪除病虫枝条,集中烧毁。 6.4药剂防治 6.4.1休眠期 在枣树休眠期(落叶后至发芽前),对上年已发生及周围有可能传播危害的枣树及其他树木,喷施石 硫合剂防治2龄越冬若虫。喷施药剂时要做到全面、彻底,树体上下、枝干四周、树冠内外喷匀喷透,整 株树木要全部喷成淋洗状。 6.4.2 2萌芽至花芽分化期 4月下旬~5月上旬,枣大球越冬若虫虫体膨大开始活动危害,树体喷施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植物 源类农药进行防治,或采用微生物类农药涂抹有枣大球寄生的枣树枝干。常用药剂及参考用量参见 附录C。 6.4.3开花坐果期至果实膨大期 5月下旬7月下旬,是枣大球防治关键期。建议尽可能轮换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 药、微生物类农药和矿物源类农药。常用药剂及参考用量参见附录C。 6.4.4注意事项 局部发生时加强虫源地防治,防止扩散蔓延;大面积发生时,以萌芽前和卵孵化盛期及若虫期蜡质 保护层尚未形成时为全年防治的关键时期。农药施用严格按照GB/T8321.9一2009和LY/T2648 2016规定执行。 6.5生物防治 保护枣大球的天敌并促进其种群的增长。其中,捕食性天敌有草、熟虫、捕食螨等,寄生性天敌 有跳小蜂、短缘毛小蜂等。 6.6防治历 参见附录C。 7防治效果评价 选择防治区虫口密度较大的区域,调查和比较防治前、防治后的枣大球若虫数,计算出虫口减退 率。标准地设置和抽取样株同4.2.2,虫口减退率计算公式见附录D。 E LY/T2939—201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枣大球的主要鉴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寄主植物及分布 A.1 鉴别特征(以雌成虫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 A.1.1雌成虫 2块,合成正方形,其后角外有短毛各 肛环宽、有内、外列毛及环毛8根,腺体在背面盘状孔 丰富,有少量小瓶状腺。 A.1.2若虫 1龄若虫虫休随圆形,肉红色体节明显:辣维馆 建节最长第6节其8根刚毛。 3对,发达,冠 毛和爪冠毛各对,末端明显膨大,肾未有2根长尾丝,体缘刺细尖,希蔬分布,胸气门对,气门路五 网纹。肛板端毛,根,中央1条极长。肛环毛6根,背面2根最长。固定后著虽扁平,淡黄褐色,体长 0.6mm~0.72mm,0.3m~0.5mm。体背具白色透明蜡质,成平滑的博蜡壳透过蜡壳可见体色 淡黄,眼淡红色。 2龄若虫虫体椭圆形,贵竭至栗褐色体长1.0mm~1.3mm,宽0.5mm~0.7mm。越冬后虫体被 一层灰白色半透明龟裂状蜡层,体缘刺具蜡层覆盖呈日色,头部具单眼1对。触角第3节最长。足发 达。体缘刺粗大,密集1列,锥状,亚缘刺1列细小刚毛状。胸气门各气门路上五格腺10个~15个, 气门刺与缘刺无大区别。虫体背面散布锥状小刺。肛筒加长,疏松网状,肛板的长端毛消失,肛板端毛 5根,肛环毛6根。管状腺体在虫体腹面亚缘成宽带状分布,在腹部中央零散分布。雄性2龄若虫体背 具一层污白色毛玻璃状蜡壳。 3龄雌若虫虫体背腹面管状腺数量增多,在亚缘区成带状排列,在背中和缘区散布。 4 LY/T2939—2018 越冬若虫 若虫 图A.1 枣大球形态图 生物学特性 A.2 枣大球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手上越冬,在新暖,翌年3月下旬时体前动后刺吸取 食,4月中下旬雌中开始膨大,雄虫无明显增大,此时是雕虫危害盛期,4月底~5初雄开始羽化并 交尾,雌虫开始产明 5月底~6月初始见若虫,6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很活发,先在雌壳 下爬行,通过臀裂翘起处爬出爬行1d~2d后在叶片正反面主脉两侧和嫩销、枝条上固定下来危害。 10月中下旬寄主落叶前叶片上的若虫开始向叶柄基部的枝条转移越冬 此对不良的气候条件适应 能力很强。在安徽,枣大球骄3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6月小间卵开始化,10月间2龄若虫转 移至枝条越冬见表A.2.1、表A.2 表A.2.1 枣大球年生活史(西北地区) 月 1~2 3 7~9 10 11~12 句 中 中 中 中 下 中 中 中 下 中下 + . 注:·卵;*越冬若虫;一若虫;蛹;十成虫。

.pdf文档 LY-T 2940-2018 杨干象防治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940-2018 杨干象防治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940-2018 杨干象防治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940-2018 杨干象防治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23 11:57:2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