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论战略文化-文化战略 编辑:小小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解体,使国际战略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从表象上看,一些大国 的战略不断花样翻新,但又似曾相识。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来分析国际战略形势 的发展,固然更直观、更能从影响战争的诸因素的横向联系来说明问题,然而毕竟 是从现实看现实,从动机研究动机,往往缺乏历史纵向性的透视力。从历史思想文 化与战略的关系这个角度进行一些探索,也许有助于为研究国际战略提供一个新的 视角。 (一)思想文化是战略的底蕴和根基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传统都包含着关于战争的思想;每一种战略思想又都与一定的思 想文化相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水平等 作用下长期形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思想文化以人对自然、人对人的态 度,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命意义为主要内容。它的发展虽然总体上与历史的发展是 并行的,但是,思想文化有时是可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畸变或倒退。战略 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国家政治,但战略又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 哲学传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 心理结构的区别,从而也影响到战略文化的不同特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文 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是思想文化,而且 战略思想最终要汇人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去。从这个意义上 讲,战略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战略思想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它是进步的还 是反动的都是如此。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 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 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 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因为战略 家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教养中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活动。战略制定者的个 人风格,正是其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因此,从战略文化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的战 争准备与实施,挖掘其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与哲学的背景,及其对思想文化的反作 用,并且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争指导上, 了解对方的战略文化与了解其军事部署是同等重要的。 (二)中华文化与战略传统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最久又辐射甚广的文化。众所周知,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 中,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至今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在中国这片 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人文思想,而且产生了具有深刻哲理 的军事思想。 中国的战略文化起源很早,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 时的华夏文明,培育了《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嫔兵法》、《六韬》 等战略思想和理论,同时在《周易》、《老子》、《尚书》、《论语》、《孟子》 中也包含有若干大战略的观念。它们都成为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战 略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整体和谐。其内容极 为丰富,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可以说就是:和平、统一、防御;知兵非好 战。表现为文字创造上的“止戈为武”;道德观念上的“和为贵”、“仇必和而解”;政 治上的“兼爱”、“非攻”、“以战止战”;军事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不斗,大 兵无创等。中国的军事防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师左次,无 咎”,《尚书》中的“罔或无威,守执非敌”,后来发展到《孙子兵法》中的“先为不 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 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中国战略文化的防御性质是得到世界公 认的。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中国的决策人历来强调防御性的地面战争.....与 说:“中国将武力的使用限于防御目的,是受源出于道家和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 战争只是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必须有正当的理由,这通常是指防御战争,但不排除 惩罚性战争,以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中国的万里长城从来都是防御的象征,而 不是国界的象征。儒需家主张:“夷狄之人中国者则中国之”。历代中原政权所实施的 军事战略,如之以兵威,和之以婚姻,阻之以城塞,施之以禄位,通之以货利, 怀之以教化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战略文化。美国作家蒙特罗说:“征服中 国,好像将一把剑投人海中。其抵抗似乎很小,可是不久以后,钢铁就会生锈,而 且被合并了。这合并的过程非常彻底,几代之后,就只有哲学家才知道,谁是征服 者,谁是被征服者了。”这个比喻富于文化和哲理含义。 中华文明赋予其战略的灵魂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这种战略文化,在中国 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身的繁荣和睦邻友好关系。但是,到了 封建社会的后期,腐败的政治体制和无能的军事官僚,没能将防御传统的积极成分 加以发扬,而是承袭传统战略文化中的保守性的一面,实行消极防御,封边禁海, 放弃海疆。特别是对待军事技术的基本态度上,古代中国多突出“道”与“器”之辨, 重道轻器,忽视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种端在封建社会全盛、外部压力较少 之时尚能被掩盖,然而当封建社会步入衰世,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之时,其恶果便暴 露出来。清王朝后期,对外敌入侵抵抗不力,甚至不战而退、不战而降,从而给中 国近代史蒙上屈辱的阴影。 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统一的民族。中国战略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统一观 念。反对分裂,谋求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与大融合,这是中国几千年战争 史的主流。无论一个时期内国家如何分裂、各民族间如何对立,最终的结局仍是在 民族和解中产生出新的更大范围统一的中国。在中国这块广衰的土地上繁衍和生息 的人民,无论他们生活在哪个时代,无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也无论他们信仰什么 宗教,甚至无论他们迁到什么地方,都始终保持看对一种统一文化和一个统一国 家的高度认同。这种文化就是中华文化,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华文化是一个包容 性很强的文化体系,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都可以在这个博大的文化体系内融汇与 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发生过西方历史上那样惨烈的宗教战争,这正是中华 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革命战争,对历史留下的战略文化传 统进行了科学的扬弃,传统战略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意 义。中国现代战略文化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积 极防御”的战略理论。这个理论一直延续到今天。它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也不许别国侵占我国的一寸土地。主 张和平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在军事与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斗争中,掌握有理、 有利、有节的原则。在作战指导上,实行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 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 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就使得在战略上属于防御性质的作战,避免了消极保守 被动的一面,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一面,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中,中国 始终把日本统治阶级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 款;教育改造并释放日本战犯;抚养日本侵略者丢下的遗孤,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宽 大胸怀和以德报怨的文化传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对待敌军战俘实行真正的 人道主义政策,得到全世界包括当时敌对国家在内的普遍公认和赞扬。在对印自卫 反击作战中,中国收复了被印军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在完全有能力继续追击的情 况下,为了表示和平诚意又主动回撤到原先的实际控制线,并且释放全部战俘,主 动交还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 宽仁,正是体现了中国战略文化的特色。 (三)普鲁士文化对战略的两重性影响 德国近代史留给人类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它既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了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诸如海 涅、歌德、席勒、贝多芬等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沙恩霍斯特和克劳塞维 茨等军事理论家与军事改革家,但同时它也产生了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一帮战争狂 人,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德国的近现代史完整地推演了文明和 哲理怎样被异化,怎样通过蛊惑和煽动而对一个民族的精神进行误导,怎样产生当 权者的极度偏邪的战略思维,又怎样从疯狂走向自我毁灭,而德国人民则获得理性 的复归的历史进程。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在1866年与1871年之间,通过“铁血政策”结束了几乎达1000 年之久的德国分裂状态;从建立普鲁士帝国到1945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消亡,德 国的历史进程,除了魏玛共和国的一段时期外,基本是先后在俾斯麦、威廉二世、 希特勒一脉相承的战略思维引导下,沿着侵略扩张的历史逻辑,从发生发展到走向 灭亡。 俾斯麦大战略思维的特点是实行均势外交策略,联奥、拉俄、亲英、反法,其目标 始终如一,即准备对法决战,征服法国,谋求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成功 地运用联奥制俄,联俄奥制英,联英制法。在联英中,又保持若干摩擦,以不影响 联俄。如果说斯麦的扩张主义还没有脱离冷静计算的基础的话,那么到威廉二世 就发展成为冒险的野心勃勃的全球扩张政策。 威廉二世从1888年到1918年,统治德意志长达30年之久,他的战略思维完整地 体现在《德皇雄图秘著》(即《朕之作战》)中。威廉二世“征服全欧,统一世界"的 战略构想是: (一)征服欧洲战略。德国要“征服欧洲诸国而为全欧之盟主”,其步骤是:首先征服 与一,“国 征奥匈比等弱国,宁先侵法国”。为此必须离

.pdf文档 精品】论战略文化-文化战略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精品】论战略文化-文化战略 第 1 页 精品】论战略文化-文化战略 第 2 页 精品】论战略文化-文化战略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7 22:25:3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