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45.060.20 TB S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 1718.32018 机车车辆轮对组装 第3部分:动车组 Wheelsetsassemblyforlocomotive and rolling stock- Part3:EMU/DMU 2018-07-16发布 2019-02-01实施 国家铁路局 发布 TB/T1718.32018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组装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 3.1 总则 3.2车轴 3.3车轮 .. 3.4制动盘 ... 4轮对组装的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2车轮与车轴的压装 4.3车轮与车轴的注油压装 4.4成品轮对特性 5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6标志、防腐与防护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轮对压装压装力曲线及说明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轮对注油压装压装力曲线及说明 I TB/T 1718.3—2018 前言 TB/T1718《机车车辆轮对组装》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机车(TB/T1463—2015); 第2部分:车辆; 第3部分:动车组。 本部分为TB/T1718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戚 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中车青岛四 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峰、朱崇飞、徐世东、蒋田芳、高俊莉、徐芳、刁克军、袁博、王锐、马作为。 TB/T 1718.3—2018 机车车辆轮对组装 第3部分:动车组 1范围 TB/T1718的本部分规定了动车组轮对组装零部件的技术要求,轮对组装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 检验规则,标志、防腐与防护。 本部分适用于动车组新制轮对的压装和注油压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B/T1027.22015机车车轴第2部分:车轴 TB/T2980机车车辆用制动盘 3组装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3.1总则 车轴、车轮、制动盘应符合按规定程序审批的产品图样的要求。 3.2车轴 3.2.1轮座(盘座)的终加工宜采用磨削工艺。圆柱度公差为0.015mm,大端应在轮座内侧。待组装 表面粗糙度Ra上限值为1.6μm,下限值为0.8μm。 3.2.2轮座(盘座)部应有一个圆锥形引人段,引入段与轮座(盘座)装配面过渡部分应圆滑。 3.3车轮 3.3.1车轮的轮毂孔在加工成品后,表面粗糙度Ra上限值为3.2μm,下限值为0.8μm;圆柱度公差 为0.02mm,大端应在轮毂毅孔内侧。 3.3.2车轮轮毂孔中的油槽与毂孔过渡部分应圆滑,不应有锐棱尖角,轮毂孔压装引人段的倒圆角应 圆滑过渡。 3.4制动盘 制动盘应符合TB/T2980的要求。 过渡。 4轮对组装的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同一车轴上应组装同型号、同材质、同厂家生产的车轮及同型号、同材质、同厂家生产的制 动盘。 4.1.2 2同一车轴上组装的两个车轮轮辋宽度差不应大于2mm。 4.1.3同一车轴上车轮和制动盘的静不平衡位置应符合下列方法中的一种规定: a)两车轮残余静不平衡位置相位差为180°±5°,制动盘残余静不平衡位置相位差为180°±5°,同 1 TB/T1718.32018 侧车轮与制动盘残余不平衡相位差为180°±5°,制动盘静不平衡位置与车轮静不平衡位置应 位于通过车轴中心线的同一平面。 b) 两车轮的残余静不平衡位置应位于通过车轴中心线的同一平面,且在车轴中心线的同一侧。 制动盘残余静不平衡位置应与车轮残余静不平衡位置位于通过车轴中心线的同一平面。制 动盘与车轮的残余静不平衡位置应分别位于车轴中心线的两侧。 4.1.4车轴、车轮(制动盘)及量具宜在相同环境温度下同温8h后进行测量和组装。 4.1.5轮对组装采用的压力机应配有压力一位移曲线的自动记录系统。压力一位移曲线中表示位移 的横坐标长度不应小于压装长度实际值的1/2。纵坐标应能达到25kN的读数精度。压力传感器的精 确度应达到10kN。 4.1.6轮座与轮毂孔应采取过盈配合,如无特殊规定,过盈量s应符合公式(1)的要求。 0.0010d_≤s≤0.0015d.+0.06 ....() 式中: s-一过盈量,单位为毫米(mm); d.一车轴轮座直径的名义值,单位为毫米(mm)。 4.1.7组装前,轮座(盘座)表面、轮毂孔(盘毂孔)内径面应清洁,均匀涂抹二硫化钼或其他规定的压 装介质。 4.1.8组装时,车轴纵向中心线与压力机活塞中心线一致,并平行压入,压装速度宜为0.5mm/s~ 5 mm/s。 4.1.9制动盘毂孔与盘座的压装过盈量及压装力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要求。制动盘压装压力曲线和过 盈量记录应保存。 4.1.10每个车轮(制动盘)压力曲线图上应填写:轴号、车轮号(制动盘号)、轮毂孔(盘毂孔)直径、轮 座(盘座)直径、最大压装力、最终压装力、压装年月日。车轮压力曲线和过盈量记录应保存。 4.2车轮与车轴的压装 4.2.1车轮与车轴压装的最终压装力F。应符合公式(2)的要求。 3.4×d.<F.<5.8×dm ... (2) 式中: F。一最终压装力的数值,单位为千牛(kN)。 4.2.2车轮与车轴的压装力曲线及说明见附录A。 4.2.3轮对压装后,如压装力曲线、压装尺寸不合格,应注油退卸,注油压力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不 应将退下的原车轮与原车轴原位压装,在原车轴、车轮表面无损伤的情况下,可重新选配其他车轮、车 轴进行压装。分解后有损伤的车轮、车轴,清除缺陷符合新造要求后方可使用。 4.3车轮与车轴的注油压装 的规定。 表1每100mm的压装力 单位为千牛 种类 压装力 动车车轮 ≤441 拖车车轮 ≤392 4.3.2车轮与车轴的压装力曲线及说明见附录B。 4.3.3 轮对注油压装时,注油油压应在110MPa~180MPa范围内,油压在规定范围内可波动。注油 2 TB/T1718.3—2018 压装过程中,压力机中途可停顿。注油压装后,不限停顿时间,在注油状态下可自由调整内侧距和相位 角,调整时注油油压应在110MPa~180MPa范围内。 4.3.4轮对注油压装后,如压力曲线不合格,应注油退卸,注油压力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退卸后原 车轴、车轮在表面无损伤的情况下,可再次选配组装。分解后有损伤的车轮、车轴,清除缺陷符合新造 要求后方可使用。 4.4成品轮对特性 4.4.1尺寸 轮对组装后尺寸应符合表2的规定。轮对尺寸检测示意见图1。 表2轮对尺寸参数 单位为毫米 项 目 符 要 求 同一轮对两车轮滚动圆直径差 I d - d,l ≤0.3 Ic-c,l 轮位差 ≤1.0 f或或 盘摩擦面与轴肩距离公差 ± 0. 5 盘位差” IF-fil ≤1.0 轮对内侧距“ 1 353 盘内侧面间距公差 a2 ± 0.5 车轮踏面径向跳动 ≤0.3 车轮内侧面跳动“ ≤0.3 g 制动盘摩擦面跳动 g1 ≤0.5 适用于一个或三个制动盘的轮对。 适用于两个制动盘的轮对。 在轮缘顶部以下60mm处测量。 h-B 8A-B 8A-B B 814-B a)组装单个制动盘的轮对 轮对尺寸检测示意 3 TB/T1718.3—2018 AhA- 八g4-B 784 A 81A-B 81A-B b)组装两个制动盘的轮对 h4-B 8A-B 8A-B g14-B g14-B- B c)组装三个制动盘的轮对 图1轮对尺寸检测示意(续) 4.4.2轮对动不平衡 4.4.2.1轮对组装后的动不平衡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轮对的最大动不平衡值 速 度 轮对的最大动不平衡值 km/h g m 120<<200 75 ≥200 50 4.4.2.2压装轮对的动不平衡值超限时,应在轮辋内侧去重调整,去重部位最大深度不应大于4mm (从新造尺寸开始计算,如需在轮辋外侧去重调整,去重部位最大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去重表面应圆 滑过渡到相邻表面。注油压装轮对的动不平衡值超限时,可在注油状态下调整车轮或制动盘相位,调 4

.pdf文档 TB-T 1718.3-2018 机车车辆轮对组装 第3部分 动车组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B-T 1718.3-2018 机车车辆轮对组装 第3部分 动车组 第 1 页 TB-T 1718.3-2018 机车车辆轮对组装 第3部分 动车组 第 2 页 TB-T 1718.3-2018 机车车辆轮对组装 第3部分 动车组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7 00:00:0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