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13. 020. 01 CCS Z 01 TEJCCCSE 团 体 标 准 T/EJCCCSE 422—2025 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mediation of surface gravel curtain layer in arid areas 2025- 04-28 发布 2025-05-27实施 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 发布 T/EJCCCSE 422—2025 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工作流程、资料收集、现场勘察、地 表砾幕层修复设计、地表砾幕层修复工程实施、砾幕层修复监测与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干旱区地表砾幕层的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9966.1天然石材试验方法第1部分:干燥、水饱和、冻融循环后压缩强度试验 GB/T1577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GB/T 5124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干旱区 arid area 位于湿润指数<0.20 的区域。湿润指数为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潜在蒸发散之比。按 W.Thornthwaite 方法计算年均潜在蒸发散。 3. 2 地表砾幕层 gravel curtain layer 由于风蚀作用土壤表层细颗粒被吹蚀,地表残留砾石、沙粒形成的覆盖层。 3. 3 样地plot 砾幕层调查时,选取能代表区域砾幕层基本特征(如砾石盖度、砾石粒径、砾石形状与数量、土壤 剖面特征等)的地段。 3. 4 样方 quadrat 砾幕层调查时,在样地内选取的100 cm×100 cm的样方。 3. 5 砾幕层修复 remediation of gravel curtain layer 通过人工措施对受损地表砾幕层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恢复的过程。 3. 6 砾石覆盖度 E gravel coverage 单位面积地表沙粒、砾石的水平投影面积占比。 3. 7 平均砾石粒径 average gravel diameter 地表沙粒、砾石的粒径平均值。 4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4.1总体要求 T/EJCCCSE 422—2025 4.1.1修复工作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 荒、宜沙则沙,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节约优先、保护优 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4.1.2修复工作应确保修复过程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优先选择本地材料,降低人为干预 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修复技术应注重砾幕层的稳定性、透水性和覆盖度,确保其能够有效抑制风蚀、 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 4.1.3修复工程应加强监测与评估,以量化修复效果并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 4.2基本原则 4.2.1生态优先,兼顾功能 砾幕层修复应以生态功能恢复为核心,确保修复后的砾幕层具备防风固沙、保水保土等生态作用, 同时兼顾景观美观性,实现修复区域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修复过程中应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造 成二次破坏,确保砾幕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2.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干旱区的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修复技术与材料,做到“宜砾则砾、宜 植则植”。统筹考虑砾幕层的铺设厚度、覆盖度及透水性,结合植被重建、土壤改良等综合措施,实现 生态修复的最优化。 4.2.3科学高效,经济可行 采用科学先进的修复技术,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修复过程中应注重自然 恢复与人工辅助的平衡,缩短修复周期,减少后期管护压力,确保修复工程的长期效益和经济可行性。 5 工作流程 5.1资料收集 收集砾幕层修复区域的基础资料,掌握砾幕层修复区的生态环境背景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 5.2现场勘察 现场勘察修复场地及周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水文地质、植被状况及人为活动,调 查砾幕层损失状况,全面评估修复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为影响。 5.3恢复工程设计 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数据,明确修复目标、技术措施、实施步骤、资源配置及监测计划,核算 修复经费,提出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并附工作部署图,确保修复工程科学可行,兼顾生态效益与可 持续性。 5.4恢复工程实施 根据工程设计开展工作部署、进度安排,包括场地准备、材料准备、机械准备、人员安排、砾幕层 铺设、粉尘控制及后期维护,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确保修复效果与生态恢复目标达成。 5.5监测和评估 包括定期监测砾幕层的稳定性、土壤水分变化及人为活动影响,及时采取管护措施,确保修复效果 长期可持续。根据监测资料定期评估砾幕层稳定性、土壤改良效果及生态恢复程度,通过对比修复前后 数据,综合评估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与可持续性。 6资料收集 6.1收集砾幕层修复场地已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资料。 6.2收集砾幕层修复场地所在区域的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资料。 T/EJCCCSE422—2025 6.3收集砾幕层修复场地的土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等文本与图件资料。 6.4收集砾幕层修复场地已有的地质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前期资料。 6.5收集砾幕层修复场地周边的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6.6收集已有的砾幕层修复工程措施、工程造价等相关资料。 7现场勘察 7.1修复区域地质环境勘察 进行修复区域的地形地貌勘察,测量修复区高精度地形图,计算修复区的坡度、坡向。进行修复区 地质安全隐惠勘察,确定修复区内地质安全隐惠类型、位置、规模、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处置情况等。 进行修复区域水文地质勘察,调查修复区的地下水位深度、水质、流向等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水 文资料和现场勘察查资料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确定水文地质不稳定因素。 7.2修复区域土壤和生物调查 开展修复区域土壤调查,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 值、盐分含量等。开展修复区域的生物调查,记录现有植被的种类、密度、分布、覆盖率等,明确植被 覆盖率(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动物种群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等。 7.3修复区域自然地表砾幕层调查 7.3.1自然地表样方设置 在需要砾幕层修复区域的周边设置调查样地。调查样地设置需覆盖各自然砾幕层类型,样地内部的 砾幕层尽可能均匀。一般要在修复区域四周均匀设置不少4个未受损的样地,且须包含上风向和下风 向样地。如周边无未受损样地,可适当扩展到周边区域,但样地设置数量不得少于5个,且须包含上 风向和下风向样地。每个样地为10m×10m,需对每个样地的全貌进行拍照,用表格记录每个样地的 中心点经纬度、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水文特征。在样地内设置不少于5个砾幕层调查样方。每个调查 样方为100 cm× 100cm。一般在样地四角及中心分别布置 1个100 cm×100 cm的样方。如样地内存 在明显分类,则需根据类别设置样方,且需保证每个类别都有样方。 7.3.2破损地表样方设置 在砾幕层破损区域设置调查样方。每一个破损斑块至少需要设置3个调查样方,面积大于10000 m的破损斑块宜每 10000 m设置 1个调查样方,且调查样方设置应均匀分布。每个调查样方为100cm X100 cm。 7.3.3样方调查 7.3.3.1在样方内调查砾幕层基本特征。现场拍摄正射照片、采集表层砾石样品、开挖土壤面、采 集土层样品 7.3.3.2现场拍摄正射照片可采用数码相机垂直地面拍摄,拍摄高度不低于80cm,地面可设置明显 校正标志,用于图片校正;正射照片通过畸变校正、人工判读、图像处理与识别得到每个样方的砾石盖 度。 7.3.3.3表层砾石样品通过筛分法获得砾石粒径。筛子选择土工试验中常用的粗筛,孔径为100mm、 80 mm、60 mm、40 mm、20 mm、10 mm、5 mm、2 mm。筛分后,记录每类砾石的重量和颗粒数量。 7.3.3.4表层砾石样品可通过卡尺测量砾石形状。测量筛分后各类砾石长轴和短轴长度。每类砾石随 机选择50颗进行测量,数量少于50颗的则全部测量。计算每类砾石的平均长轴和短轴长度。根据每 类砾石的平均长轴和短轴长度计算砾石形状指数,计算方式见式(1)。 式中: SI一 i 类砾石的形状指数; 3 T/EJCCCSE 422—2025 L;一 i 类砾石的平均长轴长度,单位为 mm; S;一 i 类砾石的平均短轴长度,单位为 mm。 7.3.3.5在样地选择典型点挖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分为表层(0cm~15cm)、次表层(15cm~30cm)、 中层(30cm~60cm)、底层(60cm~100cm);现场描述每层土壤的颜色、质地。每层至少采集1个 土壤样品,测量土壤粒径、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盐分等指标。 7.3.4砾幕层破损判别 7.3.4.1对比破损地表砾幕层和周边未受损地表砾幕层的基本特征,判别破损砾幕层损失程度,砾幕 层损失程度计算公式见式(2)。 N = (N; × D; × Si)/(Ns × Ds × Ss) (1) 式中: N 一 砾幕层破损程度; 一 破损地表砾幕层盖度; N. N. 未破损地表砾幕层盖度; 一 破损地表砾石平均砾径,单位为 mm; D; Ds 一 未

.pdf文档 T EJCCCSE 422—2025 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 EJCCCSE 422—2025 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规范 第 1 页 T EJCCCSE 422—2025 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规范 第 2 页 T EJCCCSE 422—2025 干旱区地表砾幕层恢复规范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23:49:1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