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020 SN C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4969.12017 常见蚤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通用规则 Identification ofcommonfleasPart1:General rule 2017-11-07发布 2018-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SN/T4969.1—2017 前言 SN/T4969《常见蚤类鉴定方法》共分为8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规则; 第2部分:猫栉首蚤指名亚种; 第3部分:缓慢细蚤; 第4部分:印鼠客蚤; 第5部分:不等单蚤; 第6部分:人蚤; 第7部分:谢氏山蚤; 第8部分:具带病蚤。 本部分为SN/T4969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出入境检验检 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 和国山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贺骥、张丽杰、林青、力道止、张晓梅、郭惠琳、魏怀波、郭大宇、 S 聂维忠。 SN/T4969.1—2017 常见蚤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通用规则 1范围 SN/T4969的本部分规定了对常见蚤类(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felisfelis、缓慢细蚤 Leptopsyllasegnis、印鼠客蚤Xenopsyllacheopis、不等单蚤Monopsyllusanisus、人蚤Pulexirritans、谢氏 山蚤Oropsyllasilantiewi和具带病蚤Nosopsyllusfasciatus)形态鉴别和判定方法的通用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对常见蚤类的形态鉴定。 2 蚤类重要分类信息 蚤类重要分类信息参见附录A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变形节modifiedsegments 雄蚤的第8、9腹节和雌蚤的第7、8、9腹节称为变形节。 3.2 抱器 clasper 雄蚤第9腹节称为抱器。第9背板称为上抱器,第9腹板称为下抱器。 3.3 颊栉 5genalcomb 着生于颊部、排列成栉状的刺列。 3.4 前胸栉 pronotalcomb 着生于前胸背板、排列成栉状的刺列。 3.5 肛锥stylet 雌蚤肛背叶的外侧有1个锥形构造称为肛锥。 SN/T 4969.1—2017 4形态特征 4.1科的特征 4.1.1蚤科Pulicidae 中胸背板后缘颈片内侧无假累,后胸后侧片向背方延伸。第1腹节背板的气门亦移向背方,接近 后胸后侧片的背缘。后胸背板及腹节各背板都没有端小刺,各气门均为圆形。中足基节无外侧内脊。 腹部第2~7腹节背板都只有1列鬃,第8腹节气门的背方无鬃。臀板上的窝孔每侧有8~14个。后 足胫节末端外侧没有齿形突(参见附录A)。 4.1.2细蚤科Leptopsyllidae 有或无颊栉,刺少时仅2(1)根,但从不交叉,多时个别可有20根。眼色深具窦,有时相当 发达或颇为退化甚至缺如,眼前可见幕骨拱,眼繁远位于眼上。后头无骨化结。常具前胸栉;中胸背 板具假繁;后胸背板一侧常有1(2)根端小刺。各足第5节有5对侧遮票,有些属的第1对稍向 中移或位于第2对之间。腹部背板通常有3(4)至1(2)列繁,前多后少,个别属仅具1列禁。雄 蚤第8背板和腹板一般都发达而向后伸展,覆盖部分外生殖器,不过有的种的第8腹板略为减缩或部 分呈膜质;第8腹板无瓦氏腺。臀板之后雄蚤为透明颈片,覆盖肛背板的基部,雌蚤臀板与肛背板连 成一体。雌蚤具肛锥,除端繁外,还有1(2)根较大的亚侧票;受精囊只1个,通常尾无端栓(参 见附录B)。 4.1.3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 眼常发达并有色素,眼鬃列有3根鬃,上位者位于眼前方。眼前方大多无幕骨拱。触角窝前缘具 中央梁,一般无角间缝,特别是雌蚤;触角窝下端开,雄蚤触角长,可达前胸侧板。无颊栉。后胸 背板后缘和腹部的前几节背板具端小刺。具发达的臀前鬃。雄蚤第8腹板狭长,有时小而退化。雌蚤 具肛锥。 4.2属的特征 4.2.1栉首蚤属Ctenocephalides 额缘或高而圆,或低而斜,无额突,但在口角的背方有棒形内增厚。颊栉由1横列粗壮而尖的 刺组成,前起自上唇的前方,沿颊部的腹缘向后至眼的后腹方;在退化的情况下,则残留最前端的 1~3根。眼发达,眼累列2根,1根在眼的前方,接近口角。触角窝的前缘向后方延伸,接于颊突, 遮盖着触角的前部。颊突末端有1个小而尖的刺。下唇须5节。前胸栉发达;两侧刺数一般不少于16根, 背刺药与该背板等长。中胸侧板具垂直的棒形的侧板杆。后胸背板与第1腹节背板约等长。后胸前侧 片与腹板分离。后足基节内侧有小刺鬃,成不规则的1列。后足胫节的背缘有5个切刻,在末1切刻 的下方有1或2个浅切刻,生有鬃或细毛。第2~7腹节背板各有1列鬃,臀前鬃1根,其背方和腹 方各有1根小繁。臀板每侧具14个窝孔。雄蚤抱器不动突变形,大致成叶形或脉掌形,向后方延伸, 可动突为小三角形,在不动突的下方(参见附录C)。 4.2.2细蚤属Leptopsylla 本属与二刺蚤属接近,但有中央梁,在我国其颊栉至少由4根颊栉构成。前足基节位于前胸侧腹 板上前角的下方。阳茎钩突远较二刺蚤属者为大,且大部分脱离侧叶。 2 SN/T4969.1—2017 4.2.3客蚤属Xenopsylla 体形粗短,全身繁较细而色淡。头部宽圆,无额突,具眼。额部很少,一般只有2根,上位眼 繁位于眼的前方。触角短,棒节在角窝内前腹侧不分小节,因此不对称。下唇须4节,不到前足基节 的末端。颊叶钝短,无颊栉及前胸栉。前胸背板比中胸背板为短,中胸背板比第1腹节背板为短。中 胸侧板很宽,被垂直的侧板杆分为前后两叶。后胸前侧片与后胸腹板之间有明显的缝或仅具一横行内 脊。后足基节后缘在中段以下突然狭窄而形成一个明显的后角。雄蚤抱器突骨化较弱,伸向后方,有 亚缘和侧多根;可动突由抱器突的腹面生出。第8腹板大。第9背板不发达,柄突狭长;第9腹 板后臂狭长,上具小鬃。雌蚤受精囊大部分骨化、色暗。 4.2.4单蚤属Monopsyllus 额突永久型,额鬃通常1列3(4)根。眼发达,直径大于眼边缘到颊叶末端的距离;眼鬃3列, 上位1根不在触角窝前缘,且低于眼的上缘。触角第2节长鬃 雄蚤接近或达到棒节之半,雌蚤达到 或略超过棒节末端。多数种在触角窝前缘有小累。后头鬃,除端繁列外不多于2根。下唇须达到前足 基节或转节末端。前胸栉刺22根或更少。中胸颈片内侧有假鬃。后胸背板具端小刺。前足股节外侧 有小鬃多根;中、后足基节内侧近前缘仅在下半部有细长累;后足胫节具侧鬃2纵列,第1、2节 端短,均不超过下一节的末端;前、中、后足第5节均有5对侧,第1对位置正常,不移向 腹面。臀前鬃3根,雄蚤上下两根多退化,较小。变形节:雄蚤第8背板内侧无棘丛区。第8腹板狭 长,多有端膜叶。第9背板前内突与柄突连接处有圆凹。不动突隆起,呈锥形、指形或膨隆等,形状 不一。可动突狭长,大致呈梯形或新月形,有或无刺。雌蚤第7腹板后缘圆形、截形或有凹陷。受 精囊头尾界线明显,尾部或有乳窦。肛锥具2根侧繁。 4.2.5蚤属Pulex 额前缘光滑,无额突或额角,额高大于额长。具有大而色深的眼,眼鬃1根,位于眼的下方。颊 叶发达,颊栉完全消失,或退化仅残留一小刺。有角间缝,无后头沟。触角窝下端关闭,触角窝的前 缘向后方延伸,遮盖触角的前半。 触角棒节短而圆, 仅后侧分小节,因而其前后侧不对称。后头鬃 1根,位于亚后缘的腹侧。 下唇须4节, 其前缘骨化强, 末端可达前足基节1/2~3/4处。下颚内叶宽 而短,小齿发达。前胸背板只有 1列,无前胸栉。后胸背板短于第1腹节背板,或大致等长。后 胸背板侧区与背板间的骨化脊常不发达,侧区的腹缘与后胸前侧片相连接,其间的骨化内脊仅后段 明显。 4.2.6山蚤属Oropsylla 额突小而尖锐,略有些陷入额部。眼发达,色素较深。眼位于眼前上缘的下方。雄蚤触角梗节 繁不到棒节的中部。下唇须长,可伸至前足转节下方。前足股节外侧具少数侧繁。中足及后足基节内 侧从基部至末端具许多细长鬃。基腹板侧面无成排鬃,至多有1(2)根鬃位于中段下方。两组臀前 鬃之间的背板不呈截断状。后足第2节的长端鬃有时可延伸至第4节中部。第5踏节第1对侧 繁不移至腹面。雄蚤抱器突起宽,可动突棒状,上具长繁,无刺形繁。臀前繁1长1短。雌蚤具3~ 5根臀前繁,第7腹板后缘有凹陷;肛锥具2~5根侧繁;受精囊头部长大于宽,呈梨状、椭圆形或 圆形,尾部长于头部,末端有明显的乳突;交配囊管部长而弯曲,无骨化部分。 4.2.7病蚤属Nosopsyllus 额缘一般呈圆弧形,有的雄蚤额缘向前方突出,略呈锥形。额突小而尖,在锥形的额缘情况下, 无脱落型额突。眼发达,呈圆形。触角第2节的长票,两性的都短。下唇须5节,一般雄蚤约可达前 足基节末端,雌蚤可达前足基节约1/2处。前胸栉共18~24根栉刺,背刺与该背板约同长。前足股 3 SN/T4969.1—2017 节外侧有多数小累,内侧有1~4根。中足与后足基节内侧基段无细长累,只在后足基节内侧的下段 有少数繁。后足第1距节略短于第2节、第3节之和,第2节人致等于第3节、第4节之和。臀前, 雄蚤上位者短壮,常为亚刺形,中位者很发达,下位者仅留痕迹;雌蚤3根都发达,其上位者仅及下 位者1/2或1/3左右。变形节:雄蚤第8背板无棘丛区

.pdf文档 SN-T 4969.1-2017 常见蚤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 通用规则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N-T 4969.1-2017 常见蚤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 通用规则 第 1 页 SN-T 4969.1-2017 常见蚤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 通用规则 第 2 页 SN-T 4969.1-2017 常见蚤类鉴定方法 第1部分 通用规则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20:12:4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