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SN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4869-2017 斑翅果蝇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identification of Drosophila suzukii(Matsumura) 2017-07-21发布 2018-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 4869—2017 前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人境检验检 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佳教、林莉、章柱、杨红霞、廖太林、赵菊鹏、梁帆、安榆林。 一 SN/T4869—2017 斑翅果蝇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Matsumura)的检疫和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境植物检疫、监测和防控工作中斑翅果蝇的鉴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前曲眶 proclinate orbital seta 位于眼眶向前倾的。 2.2 后曲眶鬃 reclinate orbital seta 位于眼眶向后倾的。 2.3 麓vibrissae 位于头部侧面观前下端的角上的1对粗刚毛。 2.4 正中刚毛 acrostichalsetule 位于中胸背板中央的两列坚硬的毛。 2.5 背中业dorsocentralbristles 位于正中刚毛两侧并与之平行的累列。 2.6 性梳 sex-comb 着生在雄果蝇前足的第1节上,形状与梳子相似的一列毛。 斑翅果蝇基本信息 3 学名:Drosophilasuzukii(Matsumura)。 异名:DrosophilaindicusParshad&Paika,LeucophengasuzukiiMatsumura,Drosophila suzukii subsp.indicusPashan&Paika。 俗名:spottedwingfruitfly。 中文曾用名:樱桃果蝇,铃木氏果蝇。 分类地位:双翅目Diptera,无翅瓣类Acalyptratae,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亚科Drosophilinae, 果蝇属Drosophila。 斑翅果蝇因其雌虫产卵器呈锯齿状,是果蝇属中能对寄主健果产生为害二个种类之一。果蝇属在 全世界已知共3ooo余种,属内与斑翅果蝇混合发生的近似种类有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 SN/T 48692017 Meigen、海德氏果蝇Drosophilahydei(Sturtevant)和伊米果蝇Drosophilaimmigrans(Sturtevant)。 该果蝇卵、幼虫和蛹等可随寄主果实作远距离传播。 斑翅果蝇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 4方法原理 根据斑翅果蝇的危害状,在检疫现场或发生疑是斑翅果蝇的果园或其他场所,肉眼观察寄主果实, 取得疑是斑翅果蝇的幼虫或蛹虫样,饲养至成虫;或直接收取监测捕获的疑是斑翅果蝇成虫。用体视显 微镜观察,根据形态特征对种类进行判定。 5器材和试剂 5.1器材 手持放大镜、体视显微镜、培养箱、干燥箱、解剖刀、封口袋、养虫杯、纱布、指形管。 5.2试剂 保存液(量取75%乙醇100mL,加人1mL丙三醇)。 6现场检疫与饲养 6.1现场检疫 在检疫现场仔细观察寄主果实,用手持放大镜观察果实表皮有无蛀孔,检查果实表面和附近有无成 虫活动,如发现果实上有为害孔时,用解部力将果实剖开,检查果实内是否有蛆状幼虫。检查包装材料 上有无果蝇蛹。如发现有幼虫或蛹,连同受害寄主果实装人封口袋封口;发现的疑是斑翅蝇成虫,装人 指形管,滴加保存液后封口。封口袋和指形管要及时加附标签,注明时间、地点、寄主果实种类和来源、 采集人等信息,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饲养和鉴定。 6.2 饲养 将采集到的疑是斑翅果蝇为害果放入养虫杯,杯底预先垫上些纸巾或细砂,并用纱布封口防止羽化 的成虫逃逸,置于培养箱(25℃左右),3d~8d后,收取羽化出的成虫,置于冰箱一1℃下不短于1h将 成虫冷冻杀死。 7实验室鉴定 7.1果蝇科成虫的形态特征 头具1对前曲眶和1对或2对后曲眶鬃,后顶鬃(如存在)平行或相向,外顶鬃与内顶鬃一般存 在,具;触角基部靠近,紧贴颜部,第3节椭圆形或圆形,触角芒一般为羽状。中胸背板很少裸,正中刚 毛常为2列~10列规则的纵列,具1对~4对背中鬃,一般为2对;一般具1对肩鬃,2对背侧累,1对沟 前繁,2对翅上鬃,2对翅后鬃;中胸侧板裸;下前侧片上部常具2或3大,下部具几根小;上前侧片 鬃消失;小盾片常裸,盾缘2对繁,即小盾基繁、小盾端鬃,某些属小盾基繁退化。翅前缘脉具2缺刻,前 缘脉达R2+s或R4+5脉端;亚前缘脉退化,仅达端缺刻,不达前缘脉缘;具前横脉、后横脉;盘室与第二基 室某些属由一横脉(基横脉)分离。足胫节具端前繁。 2 SN/T4869—2017 7.2 2果蝇亚科成虫的形态特征 后曲眶鬃与内顶鬃相比更靠近前曲眶鬃;前后曲眶鬃短;小盾前鬃缺:中、后足胫节与节无密集的 短鬃列;盘室与第2基室融合。 7.3果蝇属成虫的形态特征 触角芒羽状,前曲眶鬃和后曲眶小,后顶鬃发达;中胸背板正中刚毛呈典型6列或更多,2对背 中。 7.4斑翅果蝇的形态特征 7.4.1成虫(见附录B和附录C) 雄虫体长2.6mm~2.8mm,翅展6mm~8mm,体黄褐色或红棕色,复眼红色;触角短粗,触角芒 羽状。前胸背板淡棕色;翅透明,雄虫翅端部具1黑斑,横过ri与r2+3;雄性前足第1和第2节各具一 性梳。腹部粗短,腹节背面有不间断黑色条带,腹末具黑色环纹。 雌虫体长3.2mm~3.4mm。雌虫的翅无黑色斑纹,前足节也无性梳;产卵器硬化有光泽,呈锯 齿状。 7.4.2卵 卵白色,长椭圆形,头部有2条细长的丝带,大小平均为0.62mm×0.18mm。 7.4.3幼虫 圆柱形,白色或乳白色,体长不超过4.0mm,头尖,头的前部有锥形气门。幼虫3龄,大小依次平均 为0.67mmX0.17mm、2.13mmX0.40mm.3.94mmX0.88mm 7.4.4蛹 圆筒形,深红棕色,2mm~3mm,末端具有两个尾突。 8结果判定 以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依据,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为参考,符合7.4.1描述的特征者可鉴定为斑 翅果蝇。 9标本保存 已鉴定完成的斑翅果蝇成虫应制作成针插标本,永久保存,并加附采集时间、地点、寄主与采集人, 防潮。 SN/T 4869—201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斑翅果蝇其他信息 A.1地理分布 斑翅果蝇最早发现于日本本州岛,目前其分布范围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印度、日本、韩国、朝鲜、缅 甸、俄罗斯、加拿大、泰国、美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葡萄牙、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士、英国、荷兰、 匈牙利、哥斯达黎加、厄尔瓜多、墨西哥、法国和巴西和中国等国家及地区。其中,中国的分布包括湖南、 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 A.2寄主植物 斑翅果蝇的寄主种类繁多,可为害多种水果。其中,包括:草莓、蓝莓和黑莓,葡萄、樱桃等,此外,有 报道认为,该虫还可为害猕猴桃、无花果和桃等。 A.3生物学特性 斑翅果蝇的生活史短,一年可发生10代~15代,发生世代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该虫喜 栖息于凉爽的气候环境。在18.3℃的实验室条件下,从卵发育到下一代雌虫产卵约需12d15d。据 报道,在日本斑翅果蝇全年可发生13代,单个生活史短至8d~9d。成虫寿命常为21d~63d,而在冬 季成虫寿命长达几个月。成虫产卵于果内,幼虫在果实中发育,老熟幼虫一般在果实外化蛹,但也偶见 有在果实内化蛹的情形。 斑翅果蝇不耐旱。该虫繁殖率高,雌虫产卵量可达384粒/头,平均每日单雌产卵量为7粒/头~ 16粒/头。据报道,单个樱桃可培育出的斑翅果蝇可多达65头。 糖醋液或香蕉块对成虫有引诱效果,所诱到的成虫雌雄性比超过6:1。 A.4斑翅果蝇的危害 斑翅果蝇可为害樱桃等皮薄水果种类的健康果实,对果实的品质和质量带造成严重影响。20世纪 30年代,日本因斑翘果蝇而导致葡萄和草莓损失分别高达80%和100%。在美国加州,于2008年首次 发现斑翅果蝇为害,随后调查表明,其为害呈加重之势。据报道,加州樱桃、蓝莓、树莓和草莓受该虫为 害引起的损失分别高达30%、40%、70%和80%,一些楼桃种植产区,为害率甚至达到100%。 4 SN/T4869—201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斑翅果蝇成虫重要形态特征图 斑翅果蝇成虫重要形态特征图见图B.1~图B.5。 图B.1 雄成虫(SteckG.) 图B.2 雌成虫(SteckG.) 图B.3 雄成虫前翅 图B.5 雌成虫产卵器 图B.4 雄成虫前足性梳(HauserM.)

.pdf文档 SN-T 4869-2017 斑翅果蝇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N-T 4869-2017 斑翅果蝇检疫鉴定方法 第 1 页 SN-T 4869-2017 斑翅果蝇检疫鉴定方法 第 2 页 SN-T 4869-2017 斑翅果蝇检疫鉴定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19:19:5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