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43. 040 T 20 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 1129—XXXX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Rear ProtectionandEnergyAbsorptionDevice for ParticularClass Vehicle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QC/T×××××××x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3 要求... 4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包装, I XXXX—xXXX1/0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交华安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扬、孙振东、张明君、王金刚、张淑芹、李充、张广秀、田富刚。 QC/TxXXX—XXXx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危险货物运输车、专项作业车后部的防撞吸能装置。安装于其他车辆后部 的防撞吸能装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11567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 GB20072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 QC/T1067.1汽车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 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rearprotectionandenergyabsorptiondeviceforparticular class vehicle 一种固定在危险货物运输车和专项作业车后部,在车辆发生后部撞击时,可以发生变形并吸收 撞击能量的装置及其连接构件。 3. 2 长度length BC两点的距离,BC与X轴平行(见图1)。 3. 3 宽度width AB两点的距离,AB与Y轴平行(见图1)。 3. 4 高度height BF两点的距离,BF与Z轴平行(见图1)。 1 QC/T×XXX—×XXX 说明: 1一一0点为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几何中心。 2一一f面为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与车辆的连接面,即CDHG面。 图1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外观图 4要求 4.1一般要求 4.1.1质量要求 安装了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车辆,其满载质量不应超过车辆说明书所标明的最大设计 总质量。 4.1.2灯具要求 4.1.2.1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应安装转向灯、后位灯、制动灯、后雾灯、反射器等,灯具的 数量和种类原则上应与原车保持一致,特殊情况需要新增灯具时,安装灯具的数量、安装位置、灯 具的配光性能及灯具的光色应符合GB4785中相关要求。 4.1.2.2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使用的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等参见QC/T1067.1中相关 要求。 4.1.3外观要求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外表面应光滑,螺钉或铆钉的头部凸出该表面的高度不大于10 mm;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端部应倒圆,圆角半径应不小于2.5mm。 4.2安装要求 4.2.1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可以设计成具有不同的安装位置,此时,应具有可靠的方法以保 证其安装后在安装位置上不会随意移动。当调整其安装位置时需要施加的力应不超过400N。 4.2.2在车辆空载状态下,安装了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车辆,其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 置的下边缘离地高度不大于500mm。对于常压罐式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营运车辆,安装了特种车辆后 部防撞吸能装置后,罐体后封头及其上的管路和管路附件外端面与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f面在车辆长 度方向垂直投影的距离应不小于150mm;其它类型车辆安装要求参照GB11567中相关要求执行。 QC/T×XXXXXXX 4.2.3安装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后,车辆最大总长度应符合GB1589中的车辆外廓尺寸要求。 4.2.4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宽度应不大于车辆后轴两侧车轮最外端之间的距离(不包括轮 胎的变形量),如果安装了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车辆有两个以上的后轴,应以最宽的后轴 为准。 4.3技术要求 4.3.1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应符合GB/T2408中垂直燃烧级别的V-1 级别要求。 4.3.2按照5.2进行试验,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在碰撞过程中的吸能量不小于120kJ。 碰撞过程中吸收的能量按下式计算: E = m(呼-哆) 25920 式中: E--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吸能量,单位为千焦(kJ); m--移动壁障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1--移动壁障的反弹速度,即移动壁障与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分离时刻为初始位置,反 弹到约0.2m位置时的平均速度。如果移动壁障与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没有分离,或者反弹 距离小于0.2m,反弹速度以0计,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V2--移动壁障的初速度,即在碰撞前1m范围内移动壁障的运动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 (km/h)。 4.3.3按照5.2进行试验,移动壁障的最大减速度不大于40g(g为重力加速度,取值为9.8m/s²)。 4.3.4按照5.2进行试验,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不应整体脱落。 5试验方法 5.1材料燃烧特性试验 按照GB/T2408中的垂直燃烧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5.2碰撞试验 5.2.1试验条件及试验准备 5.2.1.1试验场地应足够大,以容纳跑道、固定壁障和试验所需的技术设备。在固定壁障前至少5m 的跑道应水平、平坦和光滑。 5.2.1.2移动壁障的总质量、长度、宽度、下边缘离地高度等参数参照GB20072中的相关要求。 5.2.1.3固定壁障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前端宽度不小于3m,高度不小于1.5m。壁障厚度应保证其 质量不低于7×10°kg。壁障前表面应铅垂,其法线与车辆直线行驶方向成0°夹角,壁障前表面应具 有适当的结构以便安装试件。 5.2.1.4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应牢固可靠的安装在固定壁障上,试验过程中安装点可产生相 对移动,但整体不能脱落。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被撞击平面与撞击方向垂直,装置下边缘 3 QC/T×xX×—XXxx 距水平地面高度应能使移动壁障前端碰撞表面在高度上刚好完全覆盖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 被撞击平面。 5.2.2碰撞试验的实施 5.2.2.1移动壁障在碰撞瞬间不应再承受任何附加转向或驱动装置的作用 5.2.2.2移动壁障到达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路线的过程中,在横向的任一方向偏离理论轨迹 均不得超过150mm。 5.2.2.3在碰撞瞬间,移动壁障的速度应为58km/h。如果试验在更高的速度下进行,并且特种 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满足要求,也认为试验合格。 5.2.3测量项目 5.2.3.1在移动壁障与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接触碰撞前1m范围内,测量移动壁障的运动速 度。 5.2.3.2在移动壁障的重心位置上安装2个加速度传感器用以采集X向加速度,数据采集应符合GB 11567中相关数据采集的要求。 5.2.3.3用不低于1000幅/秒的高速摄像机从正侧面拍摄碰撞过程,由图像分析测量碰撞后移动壁 障的反弹车速。反弹车速的测量以移动壁障与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分离时刻为初始位置,测量反弹 到约0.2m位置时的平均速度。如果移动壁障与后部防撞吸能装置没有分离,或者反弹距离小于0.2m, 反弹速度以0计。 6检验规则 6.1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出厂检验 6.2.1出厂检验项目、抽样方法及验收方法由制造厂规定,对于需方的特殊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 定。 6.2.2产品经出厂检验合格方可出厂,并附有证明产品合格的文件。 6.3型式检验 6.3.1型式检验项目见表1。 6.3.2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一一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一一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重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一一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4

.pdf文档 QC-T 1129-2019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QC-T 1129-2019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第 1 页 QC-T 1129-2019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第 2 页 QC-T 1129-2019 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13:50:0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