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93.080.20;75.140 CCS P66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 740—2024 代替JT/T740—2015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Hot-poured sealants for pavement JT 2024-11-08发布 2025-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发布 JT/T740—2024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产品分类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2 检验规则. 11 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1 附录A(规范性)低温拉伸试验用水泥混凝土块制作方法和要求 13 JT I JT/T74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3.4、3.6); “回,,,, 改了定义(见3.1、3.3,2015年版的3.2、3.7) 一删除了“流动试验”试验方法(见2015年版6.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增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北京嘉格伟业筑路科技有限公司、新乡市通达公路新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蔚、李峰、周思齐、徐剑、陈乙方、王杰、王鹏、王宏伟、庄裕花、郭之录、常嵘、 秦永春、周庆月、尹畅、郭兆奎、秦志山、李林、庄辉、王森、冯国利、黄伟、耿爽、顾林林、高登全、娄菲。 本文件及其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9年首次发布为JT/T 740一2009,2015年第一次修订; 一一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UT II JT/T7402024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路面加热型灌缝胶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 和储存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路面加热型灌缝胶的生产、使用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4507 沥青软化点测定法环球法 GB/T4892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 GB/T5304 石油沥青薄膜烘箱试验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hot-pouredsealantsforpavement 以沥青和橡胶粉、聚合物改性剂等为主要成分制作而成,经加热可用于沥青路面裂缝修补和水泥路 面接缝灌注的沥青基材料。 3.2 锥入度 conepenetration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标准锥垂直贯入路面加热型灌缝胶试件中的深度。 注:锥入度单位以0.1mm计。 3.3 压缩回弹恢复率 compression resiliencerecovery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路面加热型灌缝胶试件可恢复的压缩变形的百分率。 4产品分类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简称灌缝胶)按适用温度分为I型(高温)、 型(音通型) III型(低温型)、 IV型(寒冷型)和V型(严寒型)五类,分别适用于最低气温不低于 2.0T- -20℃、-30℃和 -40℃的地区。 5技术要求 灌缝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JT/T 740—2024 表1 灌缝胶技术要求 序号 性能指标 I型 II 型 II型 IV型 V型 锥入度(25℃,5s,150g)(0.1 mm) 1 ≤70 50~90 70~110 90~150 120~180 2 压缩回弹恢复率(25℃)(%) 30~70 3 黏度(190℃)(Pa·s) 1~4 4 密度(g/cm²) ≤1. 50 ≤1. 45 ≤1.40 ≤1. 35 ≤1.30 软化点(℃) ≥90 ≥80 ≥80 ≥80 ≥70 热老化后性能 0℃,50%, -10℃,75%, 20℃,100%, 30℃,150%, 40℃,200%, 5 (0.061) 低温拉伸 3次循环, 3次循环, 3次循环, 3次循环, 3次循环, 通过 通过 通过 通过 通过 注:50%、75%、100%、150%、200%为规定温度下拉伸长度与试件厚度15mm的比值。 6试验方法 6.1试样准备 6.1.1取样 试样应从样品中部切割,如图1所示,每个样品取样不少于1kg,不应只取样品的某个局部。 标引序号说明: 1一一取样位置。 图1灌缝胶取样方法示意 6.1.2试样加热 将选取的灌缝胶试样装入金属容器并置于烘箱中保温2h~4h, 烘箱设定温度为190℃。取出后 放在有石棉网的电炉上继续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3min~5min, 试样温度不应超过200℃。 6.2锥入度 6.2.11 仪器设备 试验用仪器设备包括: 2 JT/T740—2024 a) 锥入度试验仪:采用沥青针入度仪,将原仪器的标准针取下换成标准锥。 标准锥:由镁或其他适宜材料制造的圆锥体和可拆卸钢尖组成,其尺寸及形状如图2所示,标 b) 准锥总质量为102.50g±0.05g, 锥杆质量为47.50g±0.05g。 外表面应抛光,使其非常光 滑。洛氏硬度HRC54~HRC60,表面粗糙度Ra0.2 2μm~Ra0.3 μm。 单位为毫米 069.3±0. 35±15 32. 1 40. 2 154 0. (6) p0.38±0.02 标引序号说明: 1—Y详图不做成圆角: 4一一光滑抛光的表面;7一一火钢尖。 不锈钢材料: 5一一最大Φ4,紧配合; 3- 一镁或其他适宜材料: 6一一无肩; 图2标准锥尺寸及形状示意 c) 平底玻璃血:容量不少于1L,深度不小于80mm。内设有一不锈钢三脚支架,能使盛样皿 稳定。 d) 大盛样血皿:内径70mm,深45mm。 e) 恒温水槽:容量不小于10L,控温的准确度为0.1℃。水槽中应设有一带孔的搁架,位于水面 下不得少于100mm,距水槽底不得少于50mm处。 f) 温度计:精度为0.1℃。 6.2.2 试验步骤 锥入度试验步骤如下: 将加热后的灌缝胶试样倒入大盛样血中,试件高度应超过预计锥入度值10mm,注意排除气 泡。试件制备完毕后放在室温中冷却2h,移入水温控制在250.5℃的恒温水槽中 2 h。 调节锥入度试验仪使之水平,检查连杆和导轨,以确认无水和其异,无明显摩擦。 b) 取出达到恒温的盛样血,移入平底玻璃血中的三脚支架上,现Ⅱ中应盛水。 c) (p 将盛有试件的平底玻璃血置于锥入度试验仪的平台上,慢慢欣下连杆,品适当位置的反光镜 或灯光反射观察,使标准锥锥尖刚好与试件表面接触,用按钮固定连杆,拉下齿杆与连杆顶端 接触,调节刻度盘指针至零。 采用自动针入度仪时,计时与标准锥落下贯入试件同时开始,至5s时自动停止;当采用手动 e 针入度仪时,用手紧压按钮,同时启动秒表,标准锥自由地落下,标准锥贯入时间为5s时,停 压按钮,使标准锥连杆固定,拉下齿杆与连杆端接触,记下锥入度。 3 JT/T740—2024 6.2.3试验结果 同一试件平行试验三次,测点间距不应小于25mm,测点距试件边缘不应小于13mm。 同一试件三次平行试验结果的其中一个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不超过平均值的8%时,取其平均值 作为锥入度试验结果,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6.3压缩回弹恢复率 6.3.1仪器设备 试验用仪器设备包括: 弹性试验仪:采用沥青针入度仪,将原仪器的标准针取下,换成贯入球,尺寸及形状如图3所 a) 示,贯入球质量为27.50g±0.05g, 贯入球加连杆总质量为75.0g+0.1g。 单位为毫米 H 49. 03.2±0.02 1 191 040 .1 95.52±0.05 0. 0 图3贯入球尺寸及形状 b) 平底玻璃皿:容量不少于1L,深度不小于80mm。内设有一不锈钢三脚支架,能使盛样血 稳定。 c)大盛样皿:内径70mm,深45mm。 d)其他:秒表、温度计、恒温水槽等。 6.3.2 试验步骤 压缩回弹恢复率试验步骤如下: a) 按锥入度试验的试验步骤制备试件和调整针入度仪,从恒温为25.0℃土0.5℃水槽中取出已 达到恒温的盛样皿,吹干试件表面,放在平底玻璃血中的三脚支渠上,玻璃血中不应盛水。 b) 或灯光反射观察,使贯入球刚好与试件表面接触。用按钮固定 杆拉下齿杆与连杆顶端接 触,调节刻度盘指针至零。 c)用手紧压按钮,同时启动秒表,使贯入球自由落下,贯入球员人时问为5s时,停压按钮,使贯 入球连杆固定,拉下齿杆与连杆端接触,读刻度盘指针读数,记为初始贯入量(P),单位为 毫米。 (p 压紧按钮,同时压住连杆,使贯入球在10s内匀速压入灌缝胶中10mm,拉下齿杆,此时总贯 入量为P+100。固定贯入球5s,将齿杆上推。再次按压按钮并保持贯入球在试件表面,使试

.pdf文档 JT-T 740-2024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JT-T 740-2024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第 1 页 JT-T 740-2024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第 2 页 JT-T 740-2024 路面加热型灌缝胶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16 00:09:5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