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11.020 CCSC05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784—2021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 Vectorsurveillanceandcontrolinemergencies—Denguefever 2021-07-05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WS/T784—2021 I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东惠利民公共卫生健康研 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立丰、刘起勇、赵彤言、曾晓芃、段金花、刘礼平、蔡松武、廖如燕、彭志 强、李静、甘露。WS/T784—2021 1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现登革热疫情时,媒介伊蚊的应急监测与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效果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出现登革热疫情时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和埃及伊蚊(Aedesaegypti)的应 急监测和控制;出现基孔肯雅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等疫情时媒介伊蚊的监测与控制可参照本标准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T23797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 GB/T31714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空间喷雾 GB/T31715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滞留喷洒 GB/T31717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环境治理蚊虫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登革热疫情denguefeverepidemicsituation 出现输入性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的情况。 3.2 核心区corearea 以报告病例或感染者住所或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半径不少于100m的范围。 3.3 警戒区precautionaryarea 以报告病例或感染者住所或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半径400m除核心区外的范围。 3.4 监控区monitoringareaWS/T784—2021 2根据登革热风险等级和流行季节等因素,在本地警戒区外围划定的一定范围。 3.5 布雷图指数BreteauIndex;BI 平均每百户内外有伊蚊幼虫(蛹)孳生的积水数量。 3.6 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OvitrapIndex;MOI 平均每回收的100个有效诱蚊诱卵器中伊蚊成蚊或(和)伊蚊卵阳性的诱蚊诱卵器数量。 3.7 绿篱喷洒vegetationbarrierspray 主要以低容量喷洒方式,将持效性药物覆盖在灌木篱笆或植被上,以维持其持久药效的药剂喷洒方 式。 3.8 滞留喷洒residualspray 主要以粉粒或药膜的方式覆盖在靶体表面上,以维持其持久药效的药剂喷洒方式。 4应急监测与控制启动、原则与目标 4.1启动 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启动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 a)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大于或等于5或诱蚊诱卵指数大 于或等于5。 b)无病例报告,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大于20,经风险评估认为需要启动。 4.2原则 首先快速杀灭成蚊,随即采取清除伊蚊孳生地的综合防控措施。 4.3目标 核心区在1周内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均降到5以下,警戒区和监控区2周内布雷图指数和诱蚊 诱卵指数均降到5以下。 5应急监测与控制储备 5.1物资储备 灭蚊药物(推荐使用的灭蚊幼剂参见附录A中的A.1,推荐使用的成蚊化学防制用药物参见附录A中 的A.2)、蚊虫监测工具和施药器械(参见附录A中的A.3)、个人防护用品(参见附录A中的A.4)等。WS/T784—2021 35.2技术储备 掌握本区域伊蚊的孳生地分布和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情况,具备现场评估控制效果的能力,开展监测 与控制、效果评估的操作培训演练。 5.3人员储备 每个市(县、区)建立具有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能的专业技术队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应有病媒生物防制的相关技术人员。 6应急监测和控制 6.1核心区、警戒区及监控区的确定 根据登革热流行特点与范围,确定核心区、警戒区及监控区的范围,并在地图上标示。 6.2应急监测 6.2.1幼虫密度监测 按照GB/T23797的要求,幼虫(蛹)采用幼虫吸管法和路径法监测,计算布雷图指数和路径指数,监 测要求如下: ——幼虫吸管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不少于100户。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 填写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密度监测记录表——幼虫吸管法(参见附录B中的表B.1); ——路径法:监测2000m~3000m外环境路径,检查沿途可能存在的幼虫(蛹)容器与小型积水, 及时记录发现的幼虫(蛹)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处数,填写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密度监测记 录表——路径法(参见附录B中的表B.2)。 登革热疫情发生2天内,核心区进行1次布雷图指数和路径指数监测,随后每3天重复一次;警戒 区每周监测1次;监控区每2周监测1次。 6.2.2成蚊密度监测 按照GB/T23797的要求,成蚊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双层叠帐法,要求如下: ——诱蚊诱卵器法:每3户~5户或每50m~100m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于家庭环 境的庭院、阳台、天台的花草树荫下,或室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篱笆或灌木丛下。连续 布放4d,第4d收集诱到的成蚊及蚊卵,并分类鉴定,填写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虫密度监测记 录表——诱蚊诱卵器法(参见附录B中的表B.3); ——双层叠帐法:选择避风遮阴处放置蚊帐,选择当地媒介伊蚊成蚊活动高峰时段进行监测。监测 时,一人作为诱集者坐或站立于封闭的内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另一人作为收集者,做好个 人物理防护后,在双层帐间隔空间内利用电动吸蚊器或手持式蚊虫采样器收集蚊虫。监测每次 持续30min,对蚊虫进行收集、分类和计数,填写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虫密度监测记录表——双 层叠帐法(参见附录B中的表B.4)。 核心区每周1次。警戒区和监控区每2周1次。 6.3应急控制 6.3.1健康宣教WS/T784—2021 4通过各种公共宣传媒体,宣传登革热疾病的危害、媒介伊蚊的危害、孳生特点和栖息习性等;宣传 社区环境、公共场所和家居清除伊蚊孳生地的重要性和方法;宣传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和家居灭蚊等 相关知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工作。 6.3.2防护措施 6.3.2.1个人防护 登革热疫区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避免蚊虫叮咬。 6.3.2.2医院和家庭防护 收治登革热患者的医院病房应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并适时灭蚊。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驱蚊、 灭蚊。 6.3.3孳生地处理 6.3.3.1基本要求 按照GB/T31717的要求,在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广泛清除蚊虫孳生地。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使用 灭蚊幼剂,常用灭蚊幼剂种类参见附表A中的表A.1,常见的媒介伊蚊孳生地参见附录C。 核心区1周内布雷图指数小于5或路径指数小于0.8,警戒区和监控区2周内布雷图指数小于5或路径 指数小于0.8。若未达到要求,应继续开展孳生地处理工作。 6.3.3.2翻盆倒罐 室内外环境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确保不 会形成积水;清除卫生死角和绿化带、绿篱、灌木丛等的杂物、垃圾和废弃容器。 6.3.3.3管理容器饮用水 将饮用水容器、储水池、屋顶二次供水的水箱和其它功能性容器积水严密加盖。每3d~5d彻底清 洗1次家用饮用水容器、储水池;有伊蚊孳生的饮用水容器、饮用储水池应先杀灭幼虫,再彻底清洗。 6.3.3.4管理水生植物 疫情流行期间倡导不种养水生植物;种养水生植物时宜采用防蚊方式;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3 d~5d换水1次,并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也可投放 灭蚊幼剂。 6.3.3.5处理市政管网的管道井 密闭管道井盖,必要时使用灭蚊幼剂或防蚊油处理积水。 6.3.3.6管理轮胎 轮胎要求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室外放置的轮胎,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或作打孔处理,并防止积 水,必要时使用灭蚊幼剂或防蚊油等。 6.3.3.7治理竹筒、树洞 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字或“*”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WS/T784—2021 56.3.3.8治理建筑物凹陷积水 在建筑物的反梁结构和平顶屋设置排水槽,排水槽每周疏通和清除淤积1次;雨棚改建成斜坡,防 止积水。 6.3.3.9处理地下车库的排水沟、集水井 疏通排水沟,排清积水,排水沟汇入集水井入口处安装防蚊装置;集水井密闭。如发现有蚊幼孳生, 可采用灭蚊幼剂,也可倒入适量的防蚊油覆盖水体表面。 6.3.3.10管理其它无法清除的积水 生产洁具、陶器、厨具、瓶罐的场所和建筑工地等,应完善管理,避免积水。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 可投放灭蚊幼剂处理。 6.3.4成蚊的化学防制 6.3.4.1基本要求 采用化学防制方法杀灭成蚊,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a)药物应具有有效期内的农药登记证; b)根据日常抗药性监测和现场药效评估结果,选用敏感有效药物,确定药物使用浓度和剂量; c)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场所选用空间喷雾(超低容量、烟雾)、绿篱喷

.pdf文档 WS-T 784-2021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WS-T 784-2021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 第 1 页 WS-T 784-2021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 第 2 页 WS-T 784-2021 登革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标准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15:32:2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