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_11.020 C 61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 469—2015 虫病的诊断 Diagnosis of enterobiasis 2015-04-09 发布 2015-09-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WS469—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第6章为推荐性条款,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 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闻礼永、严晓岚、官亚宜、李理、方悦怡、俞丽玲 H WS469—2015 虫病的诊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虫感染 enterobiusvermicularis infection 在人体肛门周围或粪便及其他组织样本中检获虫卵或成虫(参见附录A),而感染者未见相应临 床表现。 2.2 晓虫病 enterobiasis 虫感染者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有与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参见附录B)。 3.2临床表现 3.2.1主要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 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 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参见附录C)。 3.2.2异位寄生可导致虫性阑尾炎、尿道炎等。女性患者可出现虫性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 炎、输卵管炎等表现(参见附录C)。 3.3实验室检查 3.3.1 肛周采样查见蜕虫卵(见附录D)。 3.3.2 肛周检获虫成虫或幼虫(见附录D)。 4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1 WS 469—2015 5 诊断 5.1 虫感染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 a)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且同时符合3.3.1; b) 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且同时符合3.3.2。 5.2 虫病 5.2.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 a) 同时符合3.1和3.2.1; b) 同时符合3.1和3.2.2。 5.2.2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 a) 疑似病例且同时符合3.3.1; 疑似病例且同时符合3.3.2。 鉴别诊断 虫病应与肛周神经性皮炎、外阴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阿米巴阴道炎、肛周湿疹等相 鉴别(参见附录E)。 2 WS469—201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病原学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简称虫)成虫形体细小如棉线头,呈乳白色。雌雄异体, 雌虫体长8mm~13mm,雄虫体长2mm~5mm。虫卵大小为(50 μm~60 μm)×(20 μm~30 μm), 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隆起,呈柿核状。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的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部 分卵已发育至蝌蚪期。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及回肠下段,严重感染时也可寄生于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等 部位。虫体吸附于肠黏膜上,或在肠腔中游离,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虫雌雄交配后,雄虫很 快死亡随粪便排出,受精后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宿主肠腔下段移行至直肠。在宿主入睡后,肛门 括约肌松弛,部分雌虫移行至肛门外,在肛门周围的皮肤上产卵,每条雌虫可以产卵5000~17000个。 产卵后的雌虫大多干癌死亡,有少数可爬回肛门或进入阴道、尿道、膀胱等处,引起异位损害。黏附在肛 门附近的虫卵,在适宜温度(34℃~36℃)、湿度(90%~100%)情况下,经约6h发育成感染期卵。当 患者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人造成自身感染。感染期卵也可脱落并黏附在衣 裤、被褥、玩具或食物上,经口进人人体内使自身或他人感染。虫卵可随灰尘飞扬,经空气被人吸入,黏 附在咽部而进人消化道,人因此而感染。 3 WS 469—20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流行病学 蜕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据估计全世界虫感染者不低于5亿,寒带和温带地区较热带地区感染 更为普遍。2001年~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虫平均感染率为 10.28%,感染率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海南省(42.64%)、甘肃省(33.27%)、广东省(30.38%)、广西壮 族自治区(20.46%)和河北省(20.00%)。年龄以6岁9岁组感染率(12.52%)最高,民族以黎族 (47.82%)、土家族(22.09%)、侗族(19.44%)和壮族(15.85%)儿童感染率为高。 虫感染者和虫病患者是本病传染源,肛-手-口的直接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患者搔抓 肛周皮肤后手被虫卵污染,当用不洁的手抓取食物或吸手指时虫卵经口食人引起自身重复感染;另 外,可通过间接接触途径感染,人体接触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衣裤、床单、玩具、食物等后经口食入而感 染;再者,散落在被褥及衣裤上的虫卵可借风力或尘土漂浮于空气中,被吸入并黏附于人口、鼻腔随吞咽 进入消化道而使人感染;也可经自身逆行感染,少数肛周虫卵在肛门外皮肤上可自行孵化出幼虫,幼虫 经肛门逆行进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各种人群对虫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多见 虫雌虫排卵量大,散布到外界易附着于玩具、衣服、被褥等物品中且生存能力强。在托儿所、幼儿 园及中小学校等人群密集地,特别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虫感染。 4 WS469—201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临床表现 C.1肠道寄生 最突出症状是肛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皮肤抓破后可造成破损、充血、皮疹、湿疹,甚 而诱发细菌感染。多伴有遗尿、疆梦、夜间磨牙、夜惊、失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 虫寄生肠道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程度较重可刺激局部肠黏膜引起炎症或溃疡,出现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粪便中黏液增多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结肠炎,可伴有发热、急性 腹痛、水样腹泻症状,粪便中可有大量虫幼虫。虫体侵入肠壁组织,可致肉芽肿产生,引起腹痛、腹泻 等,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和心理行为的异常,如烦躁、焦虑、易激动、多动、 咬指甲、夜惊、夜间磨牙、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合群等,幼儿还可能出现异嗜症等。 C.2异位寄生 C.2.1虫性阑尾炎 虫可寄生于阑尾腔,也可侵入阑尾组织,引起晓虫性阑尾炎。患者以阵发性腹痛、右下腹压痛为 主,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穿孔可导致腹膜炎。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 C.2.2虫性尿道炎 晓虫逆行钻人尿道可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儿童夜间可发生遗尿。 C.2.3 虫性生殖道炎 雌虫侵人女性外阴,经阴道进人生殖系统各脏器,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 输卵管炎等,患者表现为外阴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下腹部隐痛等临床表现。 5

.pdf文档 WS-T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WS-T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 第 1 页 WS-T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 第 2 页 WS-T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15:22:3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