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11.020 CCSC61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81—2021 替代WS/T381-2012 囊尾蚴病诊断标准 Diagnosisstandardofcysticercosis 2021—11—23发布 202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WS/T381—2021 2前言 本标准代替WS/T381—2012《囊尾蚴病的诊断》,与WS/T381—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 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增加了“带绦虫”定义(见3.1); ——修改了“囊尾蚴”和“囊尾蚴病”的定义(见3.2和3.3,2012年版的2.1和2.2); ——修改了诊断依据中的流行病学史的描述(见4.1,2012年版的3.1); ——修改了诊断依据中的临床表现的描述(见4.2,2012年版的3.2); ——删除了诊断依据中的“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测”(见2012年版的3.3和3.4); ——增加了诊断依据中的“实验室检查”和“核酸检测阳性”(见4.3); ——修改了诊断依据中的影像学表现的描述(见4.4,2012年版的3.5); ——增加了诊断依据中的“眼底镜检查”(见4.5); ——修改了诊断原则的描述(见第5章,2012年版的第4章); ——修改了诊断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描述(见6.1、6.2和6.3,2012年 版的5.1、5.2和5.3); ——修改了鉴别诊断(见第7章,2012年版的第6章); ——修改了病原学的描述(见附录A,2012年版的附录A); ——修改了流行病学的描述(见附录B,2012年版的附录B); ——修改了临床表现的描述(见附录C,2012年版的附录C); ——修改了实验室检查的描述(见附录D,2012年版的附录D); ——删除了实验室检查中的“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和“循环抗原检测”(见2012年版的D2.2和 D2.4); ——修改了影像学表现的描述,并增加了影像典型图片(见附录E,2012年版的附录E); ——增加了眼底镜检查资料性附录(见附录F); ——增加了诊断资料性附录(见附录G); ——修改了鉴别诊断的描述(见附录H,2012年版的附录F)。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业务管理、 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山 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血吸虫防治 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家旭、刘新、周晓农、陈木新、杨俊涛、陈韶红、郑彬、李石柱、刘 榆华、艾琳。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2年首次发布为WS381—2012; ——2016年标准性质转化为推荐性; ——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WS/T381—2021 1囊尾蚴病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囊尾蚴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囊尾蚴病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带绦虫Taeniaspp. 属于带绦虫科、带绦虫属,系寄生于人体肠道的一类寄生虫,包括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牛带绦虫(T.saginata)和亚洲带绦虫(T.asiatica)等(病原学资料参见附录A)。 3.2 猪囊尾蚴cysticercuscellulosae 囊虫 猪带绦虫幼虫。 3.3 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猪囊尾蚴病 囊虫病 由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注: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囊尾蚴 病分为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其他部位囊尾蚴病和混合型囊尾蚴病, 其中脑囊尾蚴病对人体损害最为严重。 4诊断依据 4.1流行病学史 有猪带绦虫病或囊尾蚴病流行区旅居史,或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如“生皮”“剁生”)或 不洁食物史,或有猪带绦虫病史,或有与猪带绦虫病患者密切接触史(见附录B)。 4.2临床表现 4.2.1皮下、黏膜下或肌肉结节等(见附录C中C.1)。 4.2.2头痛、头晕、癫痫、颅内压升高、精神或神经性症状等(见附录C中C.2)。 4.2.3视力障碍或失明等(见附录C中C.3)。 4.2.4其他脏器占位性损伤的临床表现(见附录C中C.4)。 4.3实验室检查 4.3.1病原学检测阳性 手术摘除的结节经压片检查法、囊尾蚴孵化试验或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囊尾蚴组织结构(病原 学检测方法按照附录D中D.1的规定)。 4.3.2抗体检测阳性WS/T381—2021 2猪囊尾蚴抗体检测阳性(抗体检测方法按照附录D中D.2的规定)。 4.3.3核酸检测阳性 猪囊尾蚴核酸检测阳性(核酸检测方法按照附录D中D.3的规定)。 4.4影像学检查(见附录E) 4.4.1查见黄豆大小囊性病变、脑实质多发钙化等非典型异常影像。 4.4.2囊性病变中查见头节的典型影像。 4.5眼底镜检查 视网膜下查见猪囊尾蚴典型影像(见附录F)。 4.6诊断性治疗 对脑囊尾蚴病诊断性治疗有效。 5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眼底镜检查以及诊断性治疗结 果予以诊断。 6诊断(见附录G) 6.1疑似病例 6.1.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符合4.1和4.2.1。 6.1.2脑囊尾蚴病 6.1.2.1符合4.1和4.2.2。 6.1.2.2符合4.1和4.4.1。 6.1.3眼囊尾蚴病 符合4.1和4.2.3。 6.1.4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符合4.1和4.2.4。 6.1.5混合型囊尾蚴病 符合6.1.1、6.1.2、6.1.3和6.1.4中任两项及以上者。 6.2临床诊断病例 6.2.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3.2。 6.2.2脑囊尾蚴病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3.2、4.4.2和4.6中任一项。 6.2.3眼囊尾蚴病 6.2.3.1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3.2。 6.2.3.2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5。 6.2.4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3.2。 6.2.5混合型囊尾蚴病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3.2。WS/T381—2021 36.3确诊病例 6.3.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4.3.1和4.3.3任一项。 6.3.2脑囊尾蚴病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4.3.1和4.3.3任一项。 6.3.3眼囊尾蚴病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4.3.1和4.3.3任一项。 6.3.4其他部位囊尾蚴病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4.3.1和4.3.3任一项。 6.3.5混合型囊尾蚴病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4.3.1和4.3.3任一项。 7鉴别诊断 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应与皮下脂肪瘤和其他皮肤型寄生虫病相鉴别;脑囊尾蚴病应与脑炎、 脑膜炎、脑脓肿、脑结核瘤、颅脑其他寄生虫感染等相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部其他寄生虫 感染相鉴别;其他部位囊尾蚴病应与对应部位的寄生虫病相鉴别(见附录H)。WS/T381—2021 4附录A (资料性) 病原学 A.1分类 带绦虫属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estoidea),圆叶目 (Cyclophyllidea),带绦虫科(Taeniidae),带绦虫属(Taenia)。人体带绦虫包括猪带绦虫 (Taeniasolium)、牛带绦虫(T.saginata)和亚洲带绦虫(T.asiatica)。猪带绦虫,也称链 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taeniasissuis);幼 虫,即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眼、脑及其他部位,引起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而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仅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牛带绦虫病与亚洲带绦虫病,其囊尾蚴 不寄生于人体。 A.2猪带绦虫形态 A.2.1成虫 乳白色、带状,长2m~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整个虫体的节片均较薄,略透明。 虫体分头节(scolex)、颈部(neck)和链体(strobilus)3个部分。头节近似球形,直径 0.6mm~1mm,头节上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有能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5~50个小钩,排 列成内外两圈,内圈钩较大,外圈钩较小。头节之后为颈部,颈部纤细不分节,与头节间无明 显界限,能继续不断地以横分裂方式产生节片。链体由700~1000个节片(proglottid)组成, 愈靠近颈部的愈幼小,愈近后端的则愈宽大和成熟。依据节片内生殖器官的成熟情况可分为未 成熟节片(immatureproglottid)、成熟节片(matureproglottid)和孕节(gravid proglottid)3种。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成熟节片近于方形,内有雌雄 生殖器官;孕节长方形,几乎全被充满虫卵的子宫所充塞。子宫向两侧分支,每侧7支~13支, 每支末端再分支呈树枝状,排列不整齐。 A.2.2虫卵 卵壳薄而脆弱,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多数已脱落。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31μm~ 43μm,外面是较厚的胚膜,呈棕黄色,具有放射状条纹。胚膜内是球形的六钩蚴,直径14 μm~20μm,有三对小钩。 A.2.3猪囊尾蚴 为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物,大小为(8~10)mm×5mm,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 壁分两层,外为皮层,

.pdf文档 WS-T 381-2021 囊尾蚴病诊断标准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WS-T 381-2021 囊尾蚴病诊断标准 第 1 页 WS-T 381-2021 囊尾蚴病诊断标准 第 2 页 WS-T 381-2021 囊尾蚴病诊断标准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15:17: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