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1.020 C 59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行业标准 WS 269—2019 代替 WS 269—2007 布鲁氏菌病诊断 Diagnosis for brucellosis 2019 - 01 - 02发布 2019 - 07 - 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WS 269—2019 1 前 言 本标准第6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本标准与 WS 269—2007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章); ——增加了缩略语(见第 3章); ——增加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见 4.3.1.2、附录C.2); ——增加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 4.3.1.3、附录C.3); ——增加了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见 4.3.1.4); ——修订了诊断原则,增加了临床诊断 (见第5章和6.2); ——增加了布鲁氏菌的培养,血培养仪培养布鲁氏菌的方法(见 D.1和D.1.1); ——修订了布鲁氏菌的培养中双相血培养瓶培养 布鲁氏菌 方法(见 D.1.2); ——修订了布鲁氏菌的培养中病理材料培养布鲁氏菌培养方法(见 D.1.3); ——增加了布鲁氏菌的鉴定及相关具体试验(见 D.2); ——增加了布鲁氏菌的核酸检测及 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见 D.2.5和D.2.5.1); ——增加了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见 D.2.5.2); ——增加了布鲁氏菌基因 组DNA提取操作方法(见 D.2.6); ——增加了布鲁氏菌实验生物安全要求(见 D.3); ——删除了平板凝集试验( PAT)(见2007年版的C.1.1); ——删除了皮肤过敏试验(见 2007年版的C.2); ——删除了布鲁氏菌培养的接种未受精鸡卵法(见 2007年版的C.3.1.2); ——删除了布鲁氏菌培养的尿液培养法(见 2007年版的C.3.2); ——删除了血培养的生物学分离布氏菌法(见 2007年版的C.3.4)。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地坛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 控制基地、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 综合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步云、李兴旺、王大力、姜海、张秋香、毛玲玲、程均福、米景川、徐卫民、 徐立青、田国忠、刘熹。 本标准所代替 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WS 269—2007。 WS 269—2019 2 布鲁氏菌病诊断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 和鉴别诊断 。 本标准适用于 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布 鲁氏菌病 的诊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令第45号 2005年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卫生部(卫科教发 〔2006〕15号) 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 国际民航组织 (Doc 9284号文件)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FT: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DNA: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TPs:脱氧核苷三磷酸( 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IC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 PBS:磷酸盐缓冲液( 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B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 RTD:常规试验稀释度( routine test dilution) SAT:试管凝集试验( serum agglutination test) 4 诊断依据 4.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病人与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畜产品 有密切接触史, 或生食过牛、羊乳 及肉制品,或生 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 ;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 或布鲁氏菌 疫苗生产、使用 等工作。其他流行病学 参 见附录A。 4.2 临床表现 4.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 热) ,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WS 269—2019 3 4.2.2 部分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皮疹和黄疸;急慢性期患者 可以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具体临床表现 参见附录B。 4.3 实验室检查(实验方法见附录 C、附录D) 4.3.1 实验室初筛 4.3.1.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T)结果为阳性。 4.3.1.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GICA)结果为阳性。 4.3.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结果为阳性。 4.3.1.4 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检出疑似布鲁氏菌。 4.3.2 实验室确诊 4.3.2.1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病理材料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4.3.2.2 试管凝集试验( 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者 患者病程持续 一年以上 且仍有临床症状者 滴度为1:50++及以上。 4.3.2.3 补体结合试验( CFT)滴度为 1:10++及以上。 4.3.2.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 Coomb’s)滴度为 1:400++及以上。 5 诊断原则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 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综合判断。 6 诊断 6.1 疑似病例 符合4.1,并同时符合 4.2。 6.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 4.3.1中任一项。 6.3 确诊病例 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 病例并同时符合 4.3.2中任一项。 6.4 隐性感染 符合4.1,并同时符合 4.3.2中任一项,且不符合 4.2。 7 鉴别诊断 WS 269—2019 4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结核 病、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脑膜炎、睾丸炎等疾病鉴别诊 断,具体参见附录 E。 WS 269—2019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A.1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A.2 贮存宿主及传染源 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很多,已知有 60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为布鲁 氏菌贮存宿主。布鲁氏菌病往往先在 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疫 畜是布鲁氏菌病 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羊作为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传染源,南方个别 省份的猪可作为传染源。鹿和犬等经济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 A.3 传播途径及传播因子 病原体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 有关。 含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物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主要有病畜流产物、病畜的乳、肉、内脏, 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皮毛、水、土壤、尘埃等。 A.4 易感人群 人类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 人群 布鲁氏菌病 感染率与传染源和传 播媒介密切接触的机会、 程度有关。 布鲁氏菌病 患者可以重复感染布鲁氏菌。 A.5 分布 A.5.1 职业 有明显的职业性,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农民、牧民、兽医、皮毛和乳、肉加 工人员及相关实验人员感染率比一般人高。 A.5.2 性别 人对布鲁氏菌易感,无性别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多少。 A.5.3 年龄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频繁,因而感染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A.5.4 季节 WS 269—2019 6 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羊种布鲁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我国北方农牧区人群发病高峰 在4月~5月,夏季剪羊毛和乳肉食品增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 发病高峰。牛种、猪种布鲁氏菌的 布鲁氏 菌病季节性不明显。 A.5.5 地区 布鲁氏菌病 感染率在农牧区高于城镇,农牧区人与家畜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城市病人则多集中 在一些皮毛乳肉加工企业。 A.6 不同疫区的流行特点 A.6.1 羊种布鲁氏菌疫区 羊种布鲁氏菌疫区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羊种 布鲁氏菌1、2、3生物型对人、畜均有较强的侵袭力 和致病力,易引起人、畜间 布鲁氏菌病 暴发流行,疫情重。大多出

.pdf文档 WS-T 269-2019 布鲁氏菌病诊断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WS-T 269-2019 布鲁氏菌病诊断 第 1 页 WS-T 269-2019 布鲁氏菌病诊断 第 2 页 WS-T 269-2019 布鲁氏菌病诊断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15:17:1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