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I C S6 5.0 2 0
C C SB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 N/T5 3 7 4—2 0 2 1
菲律宾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P s e u d o c o c c u s
ph i l ip pi n i c u s
W i l l i a m s
2 0 2 1-0 6-1 8发布 2 0 2 2-0 1-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发 布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 B/T
1. 1—2 0 2 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
本文件起草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原海关 、运城市检验检疫服务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惠州海关 、
山西农业大学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李惠萍、王琳、陈阵、薛朝辉、吴福中、魏久锋。
ⅠS N/T5 3 7 4—2 0 2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菲律宾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粉蚧 (P s e u d o c o c c u s
ph i l ip pi n i c u s
W i l l i a m s )的检疫鉴定方法 。
本文件适用于菲律宾粉蚧的检疫鉴定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背孔 o s t i o l e s
又名背裂 ,一般2对,前背孔着生在前胸背板上 ,后背孔着生在第 6腹节背板上 。其形状如人眼 ,有
2片孔瓣(或唇瓣) ,瓣上有三格腺和毛 ,瓣缘有时硬化 。
3.2
腹脐 c i r c u l u s
位于虫体腹面第 3、4腹节节间 ,多为圆形 、卵圆形、长方形或沙漏形 ,边缘硬化框明显 。
3.3
刺孔群 c e r a r i i
粉蚧科蚧虫的一种特殊泌蜡结构 ,分布在背缘 ,由锥状刺 (或锥刺) 、三格腺和附毛组成 。通常体背
缘有1 7对或1 8对刺孔群 ,从前向后依次为 C1,C2, …,C1 8,即代表头部 4对[额对、触角对(又名眼前
对) 、眼对、眼后对] 、胸部6对(每胸节各 2对) 、腹部8对(每腹节各 1对) 。
3.4
管腺 t u b u l a r
d u c t s
柱形或近柱形的腺体结构 。粉蚧中常见的有领状管 (o r a l
c o l l a r
t u b u l a r
d u c t s) ,又称领状腺 ,管腺
开口处围有窄的环区 (领区) ;如管腺在开口处围有宽的环 ,并呈一圈蘑菇状突起则称蕈状管 (o r a l
r i m
t u b u l a r
d u c t s) ,又称蕈腺 。
3.5
盘腺 d i s k
po r e s
也叫盘腺或孔腺 ,粉蚧中常见的有三格腺 、五格腺、多格腺、单孔。三格腺(t r i l o c u l a r
po r e s)呈三角
形或近三角形 ,其内具3格;多格腺(m u l t i l o c u l a r
po r e s)圆形,具1中心格,周围多格 (6格~1 2格) ;五
格腺(qu i nqu e l o c u l a r
po r e s) ,大小介乎三格腺和多格腺之间 ,其中心1格,周围5格,呈五边形或近五边
形;单孔(d i s c o i d a l
po r e s)是一种微小 、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硬化区 。
3.6
阴门 v u l v a
雌性生殖孔的开口 ,位于虫体腹面第 7、8腹节腹板之间 ,周围常有多格腺分布 。
1S N/T5 3 7 4—2 0 2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3.7
肛环 a n a l
r i ng
肛门开口处的硬化环状结构 ,位于背末 。常为椭圆形 ,其上具有成列环孔和肛环毛 。
3.8
尾瓣 a n a l
l o b e s
肛环两侧的突出部分 。尾瓣端部具 1根长刚毛 ,称端毛。端毛基部腹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硬化片 、硬
化棒或硬化条 。
4 菲律宾粉蚧的基本信息
学名:P s e u d o c o c c u s
ph i l ip pi n i c u s
W i l l i a m s ,
2 0 0 4。
中文名:菲律宾粉蚧 。
分类地位 :半翅目 H e m ipt e r a,蚧总科C o c c o i d e a ,粉蚧科P s e u d o c o c c i d a e ,粉蚧属P s e u d o c o c c u s
We s t w o o d 。
菲律宾粉蚧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 A。
5 方法原理
根据菲律宾粉蚧的分布 、寄主、为害状与传播途径进行现场检疫 ,在检疫现场中取得雌成虫样品 ,制
作玻片标本 ,用显微镜观察 ,依据雌成虫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类鉴定 。
6 仪器、用具和试剂
6.1 仪器
生物显微镜 、体视显微镜 、水浴锅。
6.2 用具
放大镜、剪刀、小刀、镊子、昆虫解剖针 、小毛笔、样品盒(袋) 、1. 5
mL薄壁离心管 、直径6
c m表面
皿、载玻片、凹面载玻片 、盖玻片、解剖刀、酒精灯、滤纸、标签。
6.3 试剂
7 0%乙醇、9 5%乙醇、无水乙醇 、1 0%氢氧化钠 (或1 0%氢氧化钾 )溶液、醋乙醇溶液 (冰醋酸:9 5%
乙醇:蒸馏水体积比为 2∶9∶9 ) 、酸性品红 (酸性品红 9 5%乙醇饱和溶液 ) 、二甲苯、石炭酸-二甲苯溶液
(石炭酸∶二甲苯体积比为 1∶2) 、中性树胶 、乙醇-甘油保存液 (7 0%乙醇和甘油的体积比为 5 0∶1) 。
7 现场检查
查看果实和植株表面 ,如发现有蚂蚁或有煤污污染的情况 ,应进一步检查 ;检查果实的果柄 、果蒂、
萼片及果脐处 ,检查植株枝干 、枝条及裂口缝隙处 。虫体多不太活动 ,体被有白色的粉状物 ,体缘有蜡
丝,有时也会有白色卵囊及其他混杂物 。如发现粉蚧 ,用湿毛笔轻轻挑入装有 7 0%乙醇-甘油保存液的
1. 5
mL离心管内 ,或将虫体连同寄主一起取下 ,放入样品盒 (袋)中,加以标记 ,做好现场记录 ,送实验
室进行鉴定 。样品传递过程中应固定好寄主 ,以防压损虫样 。
2S N/T5 3 7 4—2 0 2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8 实验室检测
8.1 标本制备
在体视显微镜下检查送检样品 ,用沾湿的小毛笔挑取蚧虫虫体 ,然后将其按固定 、软化、脱水、染色、
脱水、透明、封片的步骤制成玻片标本 (参见附录 B) 。
8.2 镜检鉴定
将玻片标本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观察 ,按照粉蚧科 、属、种的相应特征进行鉴定 。
9 实验室鉴定
9.1 粉蚧科雌成虫的主要鉴定特征
特征如下 :
— — —触角端节较其前节长而大 ,约呈纺缍形 ;
— — —背孔0~2对,位于前胸背面及腹部第 6节背面;
— — —腹脐0~5个,位于体腹面中区成 1纵列,一般1个,位于第3、4腹节节间 ;
— — —背缘有一系列刺孔群 ,左右侧成对 ,基数为1 8对,可少至零 ,或更多;每对刺孔群由锥刺及腺群
组成;
— — —体表常具有三格腺 。
9.2 粉蚧属雌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特征如下 :
— — —雌成虫虫体宽椭圆形 ;
— — —尾瓣上无硬化棒 ;
— — —触角8节,少数7节;
— — —足发达,爪无细齿 ;后足常有透明孔 ;
— — —腹脐有或无 。有前、后背孔;
— — —刺孔群1 2对~1 7对,通常为1 7对,眼前对通常无 ;大多数刺孔群有锥刺 2根,而在头部的刺
孔群有锥刺 3根,胸部刺孔群有时会具有 3根锥刺;尾瓣刺孔群通常硬化 ;刺孔群一般具有附
毛,但头部到末前对刺孔群有时无附毛 ;
— — —蕈状管一般在背面 ,若无,则会在腹面分布 。领状管位于腹面 ,大小不等 。单孔存在 ,有时1~
2个分布在蕈状管边缘 ,有时靠近眼 。无五格腺 。
9.3 菲律宾粉蚧雌成虫的形态特征 (参见附录 C)
特征如下 :
— — —雌成虫体被白粉状蜡质覆盖物 ,体缘具1 7对白色蜡丝 ,其中末对蜡丝最长 ;
— — —雌成虫长椭圆形到宽椭圆形 ,膜质,最大的标本长 3. 3
mm,宽2. 0
mm;
— — —尾瓣发达 ,端毛长1 7 5
μm~2 1 5
μm;腹面具有三角形硬化区 ,硬化区比肛环小 ;
— — —触角8节,长5 2 0
μm~6 1 0
μm;
— — —足发达;后足胫节 +跗节长是后足转节 +腿节长的 1. 0 6~1. 0 9 倍;后足胫节与跗节长的比率
为2. 5 7~3. 7 0 ;后足基节无透明孔 ,后足腿节与胫节的后表面有透明孔 ,有时后足转节的后表
3S N/T5 3 7 4—2 0 2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面也有透明孔 ;爪发达,长约4 5
μm,跗冠毛和爪冠毛各 1对,端部膨大 ;
— — —喙长1 5 0
μm~1 8 0
μm,和唇基盾长度接近 ;
— — —腹脐宽1 4 0
μm~2 4 0
μm,有节间线通过 ;
— — —背孔凸起 ,唇瓣内缘轻微硬化 ,每唇瓣有一些三格腺和短毛 ;
—
SN-T 5374-2021 菲律宾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05:38:1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