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ICS11.220
CCSB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
鉴定技术规范
Quarantine
protocol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for
tick
vectors
transmitting
animal
diseases
2021-06-18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州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吕继洲、王素华、吴绍强、李树清、林祥梅、袁向芬、王慧煜、邓俊花、王彩霞。
ⅠSN/T5337—202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
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的采集、保存、形态学鉴定以及DNA条形码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的种类鉴定,可辅助应用于相关动物疫病的监测与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OI: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TP: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5 样品采集
5.1 试剂与材料
5.1.1 干冰。
5.1.2 乙醚(或松节油、煤油、三氯甲烷等)。
5.1.3 无水乙醇。
5.1.4 橡胶手套。
5.1.5 50
mL离心管与15
mL
离心管。
5.1.6 白绒布(长50
cm~100
cm,宽25
cm~100
cm)。
5.1.7 离心管。
5.1.8 吸水纸。
1SN/T5337—202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5.2 设备与仪器
5.2.1 聚苯乙烯塑料杯(500
mL)。
5.2.2 不锈钢诱捕装置(30
cm×45
cm×8
cm)。
5.2.3 真空吸尘器。
5.3 采集方法
5.3.1 防护要求
5.3.1.1 应穿浅色、表面光滑实验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鞋袜里,穿靴子,戴橡胶手套。
5.3.1.2 裸露皮肤应涂抹趋避剂如避蚊胺等。
5.3.1.3 帐篷等露营装备应用杀虫剂浸泡。
5.3.1.4 避免在蜱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5.3.1.5 野外活动结束后应检查衣物上是否有蜱,一旦发生蜱叮咬,不可用手强行拔除,应用乙醚等处
理蜱使其自行从身上脱落,尽快就医。
5.3.2 畜禽体上蜱的采集
在牛、羊、犬、禽等动物身上采集蜱,动物身下铺放白布。用准备好的乙醚(或松节油、煤油、三氯甲
烷)涂抹蜱头部,等待数分钟,蜱自行从动物身上脱落。用镊子摘取脱落蜱,放置到离心管中。
5.3.3 周围环境中蜱的采集
在经常放牧的草地、野生动物巢穴、家养畜舍地面及墙缝内采集蜱。方法如下:
a) 手工采集法:通过手工挖开野生动物巢穴、家养畜舍居住地里缝隙或洞穴中的泥土,通过肉眼
观察,用镊子采集蜱。
b) 二氧化碳诱捕法:使用不锈钢装置,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聚苯乙烯塑料杯(500
mL)。不锈钢
装置放置于蜱出入区域的地面,用泥土将诱捕器的表面覆盖,人即离开,在几个小时或过夜后
回来收集蜱。
c) 真空吸尘法:在野外大批量收集蜱时,用真空吸尘器在圈舍、草地或灌木丛中吸取样品,检查真
空吸尘器桶体,用镊子夹取蜱收集于离心管中。
d) 布旗法:白绒布一边穿入木棍,在木棍两端系以长绳,在草地上或灌木从中拖动,草地以及灌
木上的蜱即可附着在旗面上,检查并用镊子收集于离心管中。
5.4 样品运输及保存
5.4.1 将采集的活蜱放入15
mL或50
mL
离心管中,管中宜放置浸水的吸水纸、棉花等,常温运输,
24
h内送入实验室。容器上应附有采集标签,注明采集地点、日期、宿主、生境、海拔、经纬度、采集人等
信息。
5.4.2 活蜱先放入70
℃~80
℃热水中杀死,用吸水纸吸干体表水分,放入1.5
mL离心管中,放置在
-80
℃冰箱保存。
6 形态学鉴定
6.1 试剂与材料
6.1.1 灭菌双蒸水(应符合GB/T
6682
中一级水的规格,按照A.8配制)。
2SN/T5337—202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6.1.2 无水乙醇。
6.1.3 手套。
6.1.4 吸水纸。
6.2 设备与仪器
体视显微镜。
6.3 形态学观察
6.3.1 未经-80
℃保存的蜱,直接放置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6.3.2 -80
℃保存的蜱,可放在常温双蒸水中浸泡15
min后,吸水纸吸干体表水分后观察。
6.3.3 观察蜱的背面观、腹面观、假头基、须肢、肛沟等,再观察气门板、生殖孔、哈氏器等形态学特征部
位。蜱具体形态特征部位参见附录B。
6.4 蜱的形态学种类判定
6.4.1 蜱可鉴定到属,具体按照附录C鉴定。
6.4.2 蜱可根据典型形态特征鉴定到种,具体形态特征按照附录D鉴定,其他种蜱则需采用分子生物
学方法进行种类的鉴定。
7 DNA条形码鉴定
7.1 试剂与材料
除特别说明以外,本文件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应符合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定。
7.1.1 无水乙醇。
7.1.2 蛋白酶K(20
mmol/μL
)。
7.1.3 50×TAE缓冲液(试剂配制按照A.1)。
7.1.4 阳性对照(长角血蜱的基因组DNA,按照A.2)。
7.1.5 Tirs-Hcl缓冲液(试剂配制按照A.3)。
7.1.6 生理盐水(试剂配制按照A.4)。
7.1.7 EDTA溶液(试剂配制按照A.5)。
7.1.8 TES缓冲液(试剂配制按照A.6)。
7.1.9 10%
SDS溶液(试剂配制按照A.7)。
7.1.10 氯化钠。
7.1.11 三氯甲烷。
7.1.12 异丙醇。
7.1.13 冰乙酸。
7.1.14 Tris
饱和酚。
7.1.15 70%乙醇。
7.1.16 Goldview
核酸染料。
7.1.17 Taq
DNA聚合酶。
7.1.18 dNTP(2.5
mmol/L)。
7.1.19 琼脂糖。
7.1.20 灭菌双蒸水(应符合GB/T
6682
中一级水的规格,按照A.8配制)。
7.1.21 引物。
3SN/T5337—202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LCO1490:5’-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3’
HCO2198:5’-TAAACTTCAGGGTGACCAAAAAATCA-3’
用双蒸水将引物稀释为20
μmol/L工作浓度,-20
℃保存备用。预期扩增片段长度为670
bp,引
物合成后采用灭菌双蒸水稀释为10
μmol/L。
7.2 设备与仪器
7.2.1 常规
PCR仪。
7.2.2 组织研磨器。
7.2.3 超净工作台。
7.2.4 制冰机。
7.2.5 高速冷冻离心机。
7.2.6 水浴锅。
7.2.7 台式小型离心机。
7.2.8 常规冰箱。
7.2.9 旋涡振荡器。
7.2.10 电泳仪。
7.2.11 凝胶成像系统。
7.2.12 微量可调移液器(10
μL、100
μL、1
000
μL)及配套吸头。
7.3 检测方法
7.3.1 DNA提取
使用完整或不完整的成年蜱、幼蜱、若蜱、蜱卵样品。蜱样品用双蒸水冲洗后,用液氮冻后研磨,提
取待检组织基因组DNA,按照附录E提取组织DNA的方法,也可采用商品化的组织基因组DNA提取
试剂盒进行。
7.3.2 PCR反应体系
在PCR管内,加入10×PCR缓冲液2.5
μL,5
U/μL
Taq
DNA聚合酶0.5
μL,10
μmol/L上下游
引物各0.5
μL,10
mmol/L
dNTPs
2
μL,模板DNA
2
μL,补充灭菌双蒸水至25
μL。
7.3.3 PCR扩增程序
95
℃预变性5
min;之后95
℃变性30
s,50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共40个循环;最后72
℃
延伸10
min。
PCR阳性对照:取-80
℃保存蜱基因组DNA。
PCR阴性对照:加水替代基因组DNA。
7.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取5
μL样品PCR扩增产物,进行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结束后,用凝胶成像仪或者紫
外透射仪观察结果。
7.3.5 结果判定
7.3.5.1 阳性对照有670
bp的扩增条带,同时阴性对照没有相应条带,判定试验成立;否则试验无效,
需分析并排除引起试验无效的因素,并重新试验。
SN-T 5337-2021 动物疫病传播媒介蜱种类鉴定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8-04 05:36:2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