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CCS B 39DB 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2363—2024 杏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2024 - 12 - 11发布 2025 - 01 - 10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 63/T 2363—2024 I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民和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兰波、钟应霞、王生、史瑞琪、柳红、祁香琴、王亚艺、霍建强、付艳姝、 许永丽、何婷、罗生寿、仁青吉、张黎明、高生莲。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DB 63/T 2363—2024 1杏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杏鲍菇设施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量指标、产地选择、栽培种选择、栽培基质、栽培 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杏鲍菇的设施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杏鲍菇 Pleurotus eryngii (DC.et Fr. Quél.) 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伞菌侧耳科。别名刺芹侧耳,雪茸,香口蘑,白鲍鱼菇等。 3.2  栽培种 从母种经过二次扩繁后培养的生产菌种,栽培种只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繁。 3.3  原基 菌丝体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阶段后,扭结形成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质。 3.4  菇蕾 由原基分化的有菌盖和菌柄的幼小子实体。 4 产量指标DB 63/T 2363—2024 2一般产量52.500 t/hm2~74.985 t/hm2 (3500.00 kg/667 m2~4999.00 kg/667 m2),高产产量 75.000 t/hm2~112.500 t/hm2(5000.00 kg/667 m2~7500.00 kg/667 m2)。 5 产地选择 5.1 生产环境 生产环境符合NY/T 2375的规定,用水符合GB 5749的规定。 5.2 栽培场地 选择日光温室、拱棚或可实现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调控的厂房。 5.3 选用设备 生产灭菌锅炉主要选择常压锅炉。 6 栽培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 发菌出菇快、 抗逆性强、 高产优质、 商品性好的栽培菌种。 栽培种满足NY/T 1742 的要求。 7 栽培基质 7.1 基质原料及预处理 栽培主料选用玉米芯、杂木屑、棉籽壳,辅料有麦麸、石灰粉。栽培基质满足NY/T 1935的要求, 生产用水符合GB 5749的规定。木屑粒径为2.00 cm~4.00 cm,玉米芯粒径为1.00 cm~2.00 cm。木屑 提前预湿,与玉米芯、棉籽壳、麦麸、石灰粉混合均匀,补充水分至70%~75%。 7.2 基质配方 按照当地原材料和需求任选以下配方其中一种。 ——棉籽壳44%,玉米芯40%,麦麸15%,石灰粉1%; ——棉籽壳35%,杂木屑24%,玉米芯25%,麦麸15%,石灰粉1%。 8 栽培技术 8.1 栽培时期 栽培时间宜选择9~10月份。 8.2 拌料 将基质原料摊平,按照1:(1.20~1.40)的料水比混匀,预湿10 h~24 h,装袋前混拌均匀。栽培 料的pH值为7.0~7.5,含水量为60%~65%。 8.3 装袋DB 63/T 2363—2024 3选择规格为宽18 cm~20 cm,长33 cm~36 cm,厚0.03 mm~0.04 m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材质的折角 袋,采用人工或机械装袋并封口,每袋装料1 kg~1.2 kg。 8.4 灭菌 料袋经常压下灭菌24 h~48 h后,冷却至常温进行无菌接种。 8.5 接种及用量 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接种。接种前用75%的酒精对接种人员的手、料袋外壁和接种工具进行消毒,打 开袋口将固体栽培种接入,每瓶(袋)栽培种接30~40袋栽培袋。 8.6 菌袋布局 采用层架式栽培。栽培场地放置规格为宽0.40 m,长6 m的栽培床,床架5层,床架层距50 cm,最 底层离地面30 cm为宜。每层放置菌棒60~65个。 8.7 发菌管理 在通风、避光、温度23 ℃~25 ℃、湿度60%~70%的环境下培养至菌丝满袋,及时清除污染菌袋。 8.8 出菇管理 8.8.1 催菇管理 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出现小菇蕾时开袋, 袋膜向外卷下折至高于料面2 cm。 室温控制在15 ℃~18 ℃, 相对湿度90%~95%,通风、散光照射。 8.8.2 育菇管理 保持室温在13 ℃~16 ℃,空气相对湿度85%~95%,散光照射。子实体较多时疏蕾,保留1~2个健 壮圆整的菇蕾。 8.9 二潮菇管理 第一潮菇采收后,及时剔除菇柄、杂屑,按一潮菇出菇管理方法。 9 病虫害防治 9.1 主要病虫害 木霉、青霉、菌蚊、菌蝇等。 9.2 物理防治 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利用粘虫板、糖醋液、杀虫灯进行诱杀。 9.3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 9.4 化学防治DB 63/T 2363—2024 4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化学防治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用量及使用方法按要求进行登记,不得使 用国家禁用农药。使用化学药剂应在出菇间隙期进行。符合NY/T 393和NY/T 2375的规定。防治方法参 加附录A。 10 采收与贮存 10.1 采收标准 子实体菌盖平展,连柄处下凹,菌柄12 cm~15 cm,菌盖边缘内卷时采收。 10.2 采收方法 采收时按住菌袋将子实体左右旋转轻轻摘下。 10.3 贮存 采收后及时放入温度为4 ℃~6 ℃,相对湿度为85%~95%的保鲜库贮存。DB 63/T 2363—2024 5AA 附 录A (资料性) 杏鲍菇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杏鲍菇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表A.1。 表A.1 杏鲍菇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药剂 用量及使用方法 氧化钙 5%~10%澄清物喷洒;直接撒粉;与硫酸铜合用 二氯异氰尿酸钠 800倍液45%~50%二氯异氰尿酸钠喷雾 木霉、青霉 40%多菌灵 1000 倍液喷雾 苏云金芽孢杆菌 500 倍液喷雾 0.1%黎芦根茎提取物 120 g/667㎡~140 g/667㎡喷雾 菌蝇、菌蚊 43%联苯肼酯悬浮剂 10 ml/667㎡~30 ml/667㎡喷雾

.pdf文档 DB63-T 2363-2024 杏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2363-2024 杏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2363-2024 杏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2363-2024 杏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13:31:2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