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20 CCS B 23 DB23 黑龙江省 地方标准 DB 23/T 3779-2024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 术规程 2024-08-30 发布 2024-09-29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T 3779 —2024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炜、刘淼、樊超、梁文卫、毕影东、 申忠宝、 杨光、刘建新、邸树峰、王丹 丹。DB23/T 3779 —2024 1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的育苗、菌种 来源和制备、接种时间、接种方 法、接种后管理、调查与 标准、感病率计算及抗性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2114 大豆疫霉病菌检疫检测与测定方法 DB23/T 2024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 扩繁更新技术规程 DB23/T 2026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性状描述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NY/T 2114 和DB23/T 2026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4 育苗 选取收集或保存的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经单粒传的后代不少于 100 粒,破皮后播种于装有灭菌蛭石 的盆钵中,每盆种植 10 粒种子,出苗后保苗 5 株,育苗盆数不少于 10盆。破皮方法按 DB23/T 2024的规 定执行,育苗期温度控制在 20 ℃~30 ℃。 5 菌种来源和制备 选用经分离鉴定的 大豆疫霉根腐病 菌,分离、鉴定、 保存和制备方法按NY/T 2114的规定执行 。 6 接种时间 在第一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后、第二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前,进行接种。 7 接种方法 将待鉴定植株的第一片三出复叶剪下并去掉叶柄,置于托盘内,托盘内 事先放置无菌纱布并喷施 适量无菌水保持纱布湿润。用灭菌后的刀片在三出复叶的各单叶上,沿主叶脉划出 0.5 cm长的伤口。DB23/T 3779 —2024 2 将制备的大豆疫霉根腐病 菌接种体切取直径 0.5 cm的圆形菌块,完全覆盖于伤口上,菌丝面向上。接 种的三出复叶数不少于 30个,并设置 3 个空白对照,空白对照只接种空白培养基块。 8 接种后管理 用透明保鲜膜覆盖托盘,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在 24 ℃、光强 2500 Lx ~3000 Lx、光照/黑暗12 h/12 h条件下进行培养,用无菌水保持纱布湿润。 9 调查与标准 接种后第 5 d,对接种叶片进行病情调查。与空白对照相比,叶片失绿面积 ≥50%视为感病。 10 感病率计算 按单叶进行统计,计算感病率,感病率计算按下式计算。 100 %  =接种单叶总数感病单叶数) 感病率( 11 抗性评价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水平 按表1评价。 表1 供试材料对大豆疫 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标准 抗性水平 感病标准 感病率( %) 抗( R) 叶片失绿面积 ≥50% <30 中间型( I) 30~70 感病( S) >70

.pdf文档 DB23-T 3779-2024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T 3779-2024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1 页 DB23-T 3779-2024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2 页 DB23-T 3779-2024 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2:19:0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