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7.060
CCS A 47 15
内蒙古自治区 地方 标准
DB15/T 711—2025
代替DB15/T 711 -2014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2025-04-18发布 2025-05-18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711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DB15/T 711 -2014《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与 DB15/T 711 -2014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删除了部分术语 “外部防雷系统、内部防雷系统、剩磁法、金相法、闪电定位系统 ”(见2014年
版的3.1、3.2、3.6、3.7、3.8);
b) 增加了部分术语“雷击”(见 3.1);
c) 增加了章结构 (见第 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2014版
的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
d) 删除了“调查流程”(见 2014年版的5.2);
e) 删除了“调查组的职责、雷灾事故现场因素的调查、调查前期准备、鉴定方法”(见 2014年
版的5.1.4、6.3、7.1、8.3.1);
f) 删除了“附录 A雷电灾害等级分类、附录 B雷电灾害损失统计”(见 2014年版的附录 A和附
录D);
g) 增加了附录 B“剩磁检测”(见附录 B);
h) 更改了 “现场调查 ”(见第8章,2014年版的第 6章);
i) 更改了“资料收集”(见第 9章,2014年版的6.4);
j) 更改了“灾害分析及鉴定”(见第 10章,2014年版的第 8章);
k) 更改了“编制调查报 告”(见第 11章,2014年版的8.4);
l) 更改了“资料整理”(见第 12章,2014年版的第 8章)。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23 )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内蒙古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庆君、高迎侠、徐燕霞、石茹琳、王曼霏、张馨元、高霏、裴继儒、李溪楠、
侯越、张祺玥、李艳娜、张晓文、马云海。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14年首次发布为 DB15/T 711 -2014;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15/T 711 —2025
1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原则、雷电灾害等级、调查组织、调查内容、现场调查、资料收
集、灾害分析及鉴定、编制调查报告、资料整理。
本文件适用于雷电灾害的调查和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QX/T 103 -2017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QX/T 1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雷击 lightning stroke
对地闪击的一次放电。
[来源:QX/T 103 -2017,3.1]
雷电灾害 lightning disaster
因雷电对生命体、建(构)筑物、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所造成的损害。
[来源:QX/T 103 -2017,3.2]
雷电灾害调查 investig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雷电灾害的现场勘察和取证、资料收集、技术鉴定和分析、评估并做出结论的过程。
[来源:QX/T 103 -2017,3.3 ]
剩磁数据 data of residual magnetism
铁磁体被导线短路电流及雷电流形成的磁场磁化后仍保留的磁性值。
注: 单位为毫特斯拉( mT)。 DB15/T 711 —2025
2 [来源:QX/T 103 -2017,3.4]
4 基本原则
及时性
在雷电灾害发生后,接到灾情报告,应及时进行调查。
科学性
调查必须实事求是,分析灾情应符合雷电科学原理。
公正性
调查应保持公正,调查人员应与所发生的灾害事件无利害关系。
完整性
全部调查资料应完整,建档备查。
5 雷电灾害等级
雷电灾害等级划分应符合 QX/T 103 -2017的5.2的要求。
6 调查组织
雷电灾害调查应由气象主管机构组成的调查组负责实施。
调查组人员应三人以上,现场调查应两人以上,调查组成员应具有雷电防护及相关专业中级及以
上技术职称,并从事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或雷电防护管理工作五年以上。
7 调查内容
灾害的基本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 灾害发生的单位、时间及有经纬度定位信息的地点;
—— 发生的经过;
—— 现场雷电防护装置情况 ;
—— 灾后应急处置情况;
—— 灾害伤亡人员及相关人员情况。
灾害损失统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 人员和生命体伤亡;
—— 建筑物受损;
—— 设备及系统受损;
—— 经济损失。
8 现场调查 DB15/T 711 —2025
3
基本要求
8.1.1 调查组应及时到达现场开展调查,并填写雷电灾害调查表,表格样式参见附录 A。
8.1.2 现场调查包括现场询问、现场勘查、影像采集。
现场询问
8.2.1 调查询问对象包括:
—— 受灾当事人;
—— 受灾单位负责人;
—— 最早发现灾情和最早参与救援的人员;
—— 灾害发生时处于现场或附近的人员;
—— 熟悉与灾情有关的设备、系统、工艺、运行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
8.2.2 调查询问要求:
—— 应做好录音和笔录,应由被询问者签字确认;
—— 向被询问者收集与雷电发生和灾害事件有关的具体情况。询问一般应包含人物、时间、地
点、经过、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 询问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应带有任何的倾向性,不透露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客观地听
取和记录被询问者描述的情况。
现场勘查
8.3.1 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了解周围的环境,确定灾害现场勘查范围和步骤。
8.3.2 根据询问的情况逐个勘查受灾对象的有关情况,拍摄现场照片、做好现场勘查检测。
8.3.3 需要勘查的对象包括以下方面 :
—— 灾害发生地经纬度;
—— 痕迹和残留物的数量、位置、形状、大小、色泽以及空间位置;
—— 受损对象的名称、位置、损坏的情况;
—— 受损对象所在场所及周围地理、地质、环境情况;
—— 受损对象及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及现场铁磁体的剩磁数据(剩磁数据的检测按照附录
B的规定);
—— 电气、电子系统及线缆敷设和损坏情况;
—— 防雷装置设置情况及性能。
影像采集
影像采集应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进行采集,需要采集的对象如下:
—— 受灾区域的全景、局部及周围环境;
—— 受灾对象、痕迹、残留物的近距离细节拍摄;
—— 受灾对象周围环境及各类相关金属管线的敷设情况的全景、局部;
—— 防雷装置设置情况;
—— 询问、现场勘查、提取证物的相关过程。
9 资料收集
现场资料收集 DB15/T 711 —2025
4 现场调查时根据需要可要求事故发生单位及其相关单位提供以下资料:
—— 雷电灾害发生时的现场影像资料;
—— 参与雷电灾害应急救援相关部门对雷电灾害现场处置的有关资料;
—— 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及施工记录;
—— 防雷装置定期检测报告;
—— 安全管理制度、相关设备操作规程及其运行操作记录。
气象资料收集
灾害发生时段的气象资料收集包括:
—— 闪电定位资料(日期、时间、经纬度、强度、陡度等);
—— 大气电场资 料(日期、时间、强度、极性等);
—— 气象雷达资料(雷达回波强度);
—— 卫星云图资料(对流云团的演变过程);
—— 气象台站观测资料;
—— 受灾区域历史上的雷电活动及灾害情况。
10 灾害分析及鉴定
灾害分析
10.1.1 根据灾害发生的现场资料和气象资料判定雷击和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吻合。
10.1.2 分析受灾对象、痕迹、残留物和现场物体的物理、化学效应以及现场测试的相关数据,确定雷
击点及雷电电磁脉冲侵入的路径。
10.1.3 根据灾害现场雷电防护装置状况,分析现场雷电防护装置运行情况。
灾害判定
10.2.1 灾害的判定结论可分为:雷电灾害、非雷电灾害和不确定三种。
10.2.2 当确定为雷电灾害时,应按照 QX/T 103 -2017附录E统计雷电灾害损失,确定雷电灾害等级。
11 编制调查报告
调查组根据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和灾害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式样见附录 C。
报告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12 资料整理
雷电灾害调查资料应完整,应包括以下内容:
—— 雷电灾害调查
DB15-T 711-2025 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技术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1:49:0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