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 16 15
内蒙古自治区 地方 标准
DB15/T 4034.4—2025
马铃薯害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第4部分:二十八星瓢虫
Code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tato pests
Part4: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2025-05-16发布 2025-06-16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4034.4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 DB15/T 4034 《马铃薯害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第 4部分。DB15/T 4034 已经发布了以
下部分:
—— 第1部分:蓟马;
—— 第2部分:叶蝉;
—— 第3部分:蚜虫;
—— 第4部分:二十八星瓢虫。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25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准格尔
旗农牧局、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斌、李正男、吕秀华、张磊、孙平平、张小霞、武占敏、王金泉、牟英男、
曹春玲、陈齐云龙、张志弘。
DB15/T 4034.4 —2025
II 引言
标准化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监测与防治技术
规程,能够有效统一技术操作要求,提升马铃薯害虫防控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内蒙古自治区及相似生
态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马铃薯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是保障马铃薯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对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经济损失、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15/T 4034 《马铃薯害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旨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马铃薯害虫监测与防
控技术体系,针对不同害虫类群制定差异化的技术标准,提升内蒙古自治区及相似生态区马铃 薯害虫综
合防控能力。本文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 第1部分:蓟马。目的在于规定蓟马的监测方法、防治阈值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技术要求。
—— 第2部分:叶蝉。目的在于明确叶蝉的种群动态监测、预警指标及环境友好型防治策略。
—— 第3部分:蚜虫。目的在于规范蚜虫的田间监测技术、病毒传播风险评估及化学与生物协同
防治方案。
—— 第4部分:二十八星瓢虫。目的在于制定二十八星瓢虫的生态防控技术、施药阈值及抗性管
理措施。
DB15/T 4034.4 —2025
1
马铃薯害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第4部分:二十八星瓢虫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田常发二十八星瓢虫的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虫情监测、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田中二十八星瓢虫的监测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虫情监测
调查时间
从马铃薯播种出苗至成熟期结束,每隔 5 d进行一次系统性调查。
调查田块
针对不同区域的马铃薯种植区,选择生育期一致的三块马铃薯田作为系统观测与调查样地。在二十
八星瓢虫发生期内不施药,且三个调查地之间的 距离至少为 1000 m。
调查方法
在选定的系统调查样地内,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采集样本。每样点内选取 1 m长双马铃薯(约 0.5
m2),在取样行下铺一块长 1 m、宽0.8 m的白布,拍打马铃薯数次直至拍打后无虫时止。自马铃薯出苗
开始,每 5 d拍打一次。收集瓢虫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二十八星瓢虫种类鉴定。调查结果记录在《二十
八星瓢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 A.2),并撰写调查报告。
5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DB15/T 4034.4 —2025
2 利用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成虫的假死性,通过拍打植株,将成虫击落并集中在盆中杀灭,从而减少
成虫数量。根据卵块颜 色鲜艳和若虫活动弱且易于发现的特点,结合农事活动,人工摘除卵块和若虫。
待马铃薯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及田间的枯枝、杂草,消灭大量残留的瓢虫,降低虫源基数。
生物防治
保护异色瓢虫、七星瓢虫、草蛉、花蝽等捕食性天敌以及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减少人为因素对天
敌的伤害。
物理防治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杀虫灯悬挂于离地面 1.5 m~2.0 m,每2 hm2放置一盏。
化学防治
5.4.1 防治适期
应抓住越冬成虫发生盛期和 1代幼虫集聚期( 1~2 龄)前期的化学防治适期。
5.4.2 药剂使用剂量
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因其低毒性和环境友好性,已成为防治害虫的重要方法。
可选用10%噻虫嗪可湿性粉剂可稀释 2000~3000倍液、15%联苯噻虫胺悬浮剂稀释 1500~2500倍
液、10%环氧虫啶悬浮剂稀释 2000~30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粒剂稀释 1000~2000倍等药剂进行喷
雾。可根据虫情多次使用,间隔 7 d~10 d,且不同药剂轮换使用。药剂使用按照 GB/T 8321 (所有部
分)的规定执行。
DB15/T 4034.4 —2025
3 A A
附录 A
(资料性)
内蒙古地区二十八星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查记录表
A.1 二十八星瓢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见表 A.1。
表A.1 二十八星瓢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项目 描述
形态特征 成虫:体型呈半球形,直径约 7 mm~8 mm,整体颜色为赤褐色,体表布满密集的黄褐色细毛。头
部较小,隐藏在前胸背板下方,复眼黑色,呈半球形突出。触角由 11节组成,较短且呈棍棒状,基部
较粗大,端部逐渐变细。前胸背板前缘中部有明显的凹陷,凹陷两侧各有一个大型的近圆形黑斑,边
缘清晰可见;后缘中部有一个形状规整的三角形黑斑,颜色深浓。鞘翅上均匀分布着 28个黑色斑点,
其中基部 3个黑斑后方紧接的 4个黑斑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是呈现错落排列。两鞘翅会合处有 1~2
对黑斑相互连接,形成独特的斑纹组合。鞘翅质地坚硬,表面有细微的刻点和纹理,在光照下呈现光
泽。足短小粗 壮,颜色与体色相近,跗节分节明显,末端有尖锐的爪,便于在植物表面爬行和抓附。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 9 mm,身体纺锤形,背面明显隆起,呈淡黄色。每节背部均布满黑色枝刺,
形状细长且尖锐,基部环绕着淡黑色的环状纹,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环状纹宽度均匀且颜色一致。
头部较小,黑色且坚硬有光泽,正面可见一对短小的触角痕迹。前胸背板宽大,表面有一对显眼的黑
色圆形斑纹,斑纹边缘整齐清晰。第八、九腹节背板各自具有一对黑色斑纹,大小和形状与前胸背板
上的斑纹不同。第八腹节背板上的斑纹较小,呈椭圆形;第九腹节背板上的斑纹较大,接 近圆形,颜
色较深,对比鲜明。
卵:卵粒形状如同弹头,长约 1.4 mm,初产时呈鲜黄色,表面光滑且有光泽,随着时间推移,颜
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卵通常成块产在叶片背面,卵粒排列紧密有序,呈规则的行列状排列,卵块形状
近似长方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 当温、湿度适宜 , 在夏马铃薯区和沿黄河流域 1年发生3代, 秋马铃薯 1年可发生
2代。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土、石、山缝、杂草、树洞、房前屋后空隙中或土中群居越冬 , 翌年早春 3月
底至4月中旬始见 , 在枸杞、野茄草、苜蓿等植物上寄养生活 , 5月转移到茄 子或夏马铃薯的植株上进
行繁殖发展 , 5月上旬在夏马铃薯上产卵 , 6月上旬出现 1代幼虫, 6月中旬幼虫老熟化蛹羽化成成虫 ,
一个世代 30 d左右。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为第 1代幼虫危害高峰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为第 2代幼虫危害高
峰。成虫具有假死性和食卵习性 , 幼虫也有食卵习性。马铃薯瓢虫食性比较杂 , 但其成虫必须取食马
铃薯才能顺利完成生活史。越冬成虫若未取食马铃薯则不能产卵 , 幼虫不取食马铃薯发育也不正常。
以取食马铃薯叶片的产卵量大 , 以茄子叶为主的产卵量少。因此 , 马铃薯瓢虫的发生与马铃薯栽培存
在密切的关系。
DB15/T 4034.4 —2025
4 A.2 二十八星瓢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见表 A.2。
表A.2 二十八星瓢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虫口数量(头 /百株) 均值(头 /百株)
DB15-T 4034.4-2025 马铃薯害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第4部分 二十八星瓢虫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1:47:3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