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01 CCS B 16 15 内蒙古自治区 地方 标准 DB15/T 3341—2024 饲用燕麦主 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major pests in forage oats 2024-02-23发布 2024-03-23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3341 —2024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19)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农牧局综 合保障中心、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席先梅、徐林波、霍宏丽、康文钦、张冬梅、孔庆全、陈文晋、张溪、贺小勇、 郭婷、范雅芳、韩平安、聂利珍、刘才国、赵亮、朝鲁门、杨帆。 DB15/T 3341 —2024 1 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其中包括:防治对象、防治原则、抗性品种、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饲草燕麦病虫害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4 粮食作物种子 第4部分:燕麦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15/T 1402 燕麦红叶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饲用燕麦 forage oat 作为饲草 利用的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包括皮燕麦( Avena sativa L.)和裸燕麦( Avena nuda L.)。 4 防治对象 害虫 本文件虫害防治对象主要包括地下害虫和蚜虫。 病害 本文件病害防治对象主要有燕麦黑穗病、 燕麦锈病和红叶病, 病原、 症状识别及发生特点见附录 A。 5 防治原则 DB15/T 3341 —2024 2 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植保方针,以监测预警为前提,优先采 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农药使用按照 GB/T 8321 和NY/T 1276 执行。 6 农业防治 抗性品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性强的品种,种子质量符合 GB 4404.4 。 清除病残体 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深翻地灭茬、晒土,减少病源和虫源。 合理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 科学肥水管理 提倡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增施磷钾肥 ;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控制田间湿度。 7 物理防治 糖醋液诱杀 取50度以上白酒 125 mL,水250 mL、红糖375 g、食醋500 mL,90%晶体敌百虫 3 g混合在一起制成 糖醋诱杀液加入少量杀虫剂制成糖醋诱杀液,将诱杀液放入盆内,盆高出作物 30 cm~35 cm,诱杀液深 3 cm~4 cm,2盆/667 ㎡~3盆/667 ㎡。 杀虫灯 在成虫交配产卵发生期,于田间安置频振式杀虫灯,每 667 ㎡安装2个~4个杀虫灯 ,灯间距 200 m 左右,每日傍晚到次日清晨,诱杀地老虎、黏虫等趋光性害虫。 8 化学防治 虫害 8.1.1 地下害虫 8.1.1.1 药剂拌种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按药种比 0.2%~0.3%或11%咯菌腈·噻虫嗪·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种 衣剂按药种比 0.8%~1%进行种子处理。 8.1.1.2 撒施毒土 DB15/T 3341 —2024 3 25%吡虫·毒死蜱微囊悬浮剂 540 mL/667 ㎡~600 mL/667 ㎡药土法施入,兑少量水稀释后与 50 kg 细砂土混合制成毒土,播种时沟施在垄沟内。 8.1.2 蚜虫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 1 g/667 ㎡~1.5 g/667 ㎡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4.5%高 效氯氰菊酯乳油 1500倍液,喷施 1次~2次,每隔 7 d~10 d喷施一次。 0.3%印楝素乳油 180 mL/667 ㎡~ 250 mL/667 ㎡喷雾防治蚜虫。 病害 8.2.1 黑穗病类 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按药种比 0.1%~0.2%进行种子处理或 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 0.2% 进行种子处理防治黑穗病类。 8.2.2 锈病类 发病初期喷施 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 35 mL/667 ㎡~70 mL/667 ㎡、22%嘧菌.戊唑醇乳油 40 mL/667 ㎡~60 mL/667 ㎡、30%肟菌.戊唑醇乳油 40 mL/667 ㎡~50 mL/667 ㎡、19%啶氧·丙环唑悬浮 剂53 mL/667 ㎡~70 mL/667 ㎡,喷施 1次~2次,每隔 7 d~10 d喷施一次。 8.2.3 红叶病 燕麦饲草红叶病按照 DB15/T 1402 执行。 9 生物防治 利用各种有益的生物或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及分泌物,来控制病、虫草群体的增殖,以达到压低甚 至消灭病虫草害的目的,如选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类等成熟的生物菌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DB15/T 3341 —2024 4 A A 附录 A (资料性) 饲用燕麦主要病害病原、症状识别及发生特点 饲用燕麦主要病害病原、症状识别及发生特点见表 A.1。 表A.1 饲用燕麦主要病害病原、症状识别及发生特点 病害名称 病原 症状识别 发生特点 饲 草 燕 麦 黑 穗 病 类 坚 黑 穗 病 病原菌为坚黑粉菌( Ustilago segetum(Bull.) Pers.) ,属担 子菌亚门, 冬孢菌纲,黑粉菌 目,黑粉菌属。 主要发生在抽穗期。 病、 健株抽出时间趋于 一致。 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 被毁坏, 其内充 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 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 不易分散, 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 故称坚黑 穗病。 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 厚垣孢子团隐 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 4 ℃~34 ℃, 适温为 15 ℃~ 28 ℃。 温度高、 湿度大利于发 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连作地、 管理不到位等均足易发病。 散 黑 穗 病 病原菌为散黑粉菌( Ustilago avenae (Pers) Rostr. ) ,属担 子菌亚门,冬孢 菌纲,黑粉菌 目,黑粉菌属。 大部分整穗发病,个别中、下部穗粒发病。 病株矮小,仅是健株株高的 1/3~1/2,并 且使抽穗期提前。 病状始见于花器, 染病后 子房膨大, 致病穗的种子充满黑粉, 外被一 层灰膜包住, 后期灰色膜破裂, 散出黑褐色 的厚垣孢子粉末,最后仅剩下穗轴。 病原菌在种子内越冬。发育温 度范围为 4 ℃~34 ℃,适温 为18 ℃~26 ℃。 生产上播种 期降雨少,土壤含水量低于 30%,播种过深,幼苗出苗慢, 生长缓慢,使病菌侵入期拉 长,当年易发病。 饲 草 燕 麦 锈 病 类 冠 锈 病 病原菌为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 型(Puccinia coronata f. sp. avenae ) ,属担子菌亚 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 菌科,柄锈菌属。 发生在叶片、 叶鞘和穗上, 染病初期叶片表 面褪绿病斑, 产生橘黄色夏孢子堆, 呈椭圆 形。发病后期当生长条件变差时夏孢子堆 则转变成扁平,衰老叶片背面出现灰黑色 呈短线状的冬孢子堆。 病原菌以夏孢子在病残组织 上越冬。冬孢子不易萌发,在 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各种逆 境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秆 锈 病 病原为禾柄锈菌燕麦变种 (Puccinia graminis f. sp. avenae) ,属于担子菌亚门,冬 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 主要发生在茎和叶鞘上,但叶片和穗也有 发生。在侵染点部位产生褐 黄色或褐红色 的椭圆形至狭长的夏孢子堆,发病后期出 现黑褐色、近黑色,粉末状冬孢子堆。 病原菌发育适温为 19 ℃~ 25 ℃。 温度高、 湿度大利于发 病。降雨结露频繁时或灌溉草 地上常发生较重。

.pdf文档 DB15-T 3341-2024 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3341-2024 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3341-2024 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3341-2024 饲用燕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1:28:1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