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13.020.01 CCS Z 50 15 内蒙古自治区 地方 标准 DB15/T 1017—2025 代替DB15/T 1017 -2016 风沙区入 河风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the amount of windblown sand into the river in sand y area 2025-02-28发布 2025-03-28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1017 —2025 I 目次 前言 ................................ ................................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 1 4 风沙运动监测 ................................ ................................ ....... 1 5 入河风沙量计算 ................................ ................................ ..... 4 附录A(资料性) 监测区本底调查统计表 ................................ ................. 7 附录B(资料性) 监测指标体系 ................................ ......................... 8 附录C(资料性) 常见风沙流与风速风向监测仪器设备 ................................ ..... 9 附录D(资料性) 2 m高度起沙风情况统计 ................................ .............. 11 DB15/T 1017 —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DB15/T 1017 -2016《风沙区入河风积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 本文件与 DB15/T 1017 -2016相比, 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章,2016年版的第 3章); —— 更改了“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见第 4章、第5章,2016年版的第 4章); —— 删除了“监测设备”(见 2016年版的第 5章); —— 更改了附录 A(见附录 A,2016年版的附录 A); —— 更改了附录 B、附录D(见附录 B、附录D,2016年版的附录 B、附录C); —— 增加了附录 C(见附录 C)。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21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 学、内蒙古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磴口县水利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郭建英、李锦荣 、董智、田世民、崔崴、何京丽、潘英华、杨振奇、李庆和、 闫敏、唐国栋、张铁钢、葛楠、郑颖、岳征文、刘静、赵天启、张俊、冯秀、田秀民、要振宇、张海霞、 刘心宇、苗恒录、刘茜雅、董雷、田甜、史鹏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2016年首次发布为 DB15/T 1017 -2016《风沙区入河风积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15/T 1017 —2025 1 风沙区入河风沙量监测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风沙区入河风沙量监测的术语和定义、风沙运动监 测、入河风沙量计算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流经风 沙区河流的入河风沙 量监测与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0483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SL/T 277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入河风沙量 the amount of aeolian sand into the riv er 河道边界外地表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以风沙流和沙丘移动的形式进入河道边界以内的沙物质总量。 4 风沙运动监测 本底调查 4.1.1 通过遥感监测、野外调查、室内测试等方法获取监测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沙丘类型及形态、植 被、土壤等基础资料,并见附录 A的要求进行整理,调查指标体系应参见附录 B。具体方法可按照 GB/T 20483、GB/T 24255 、SL/T 277 的规定。本底调查包括: —— 监测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 流动沙丘类型及形态、高度、宽度、走向及所占比例; —— 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被高度; —— 土壤物理性质。 4.1.2 河道边界确 定应符合下 列要求: —— 有堤防的河道,以河道两侧堤防为河道边界; —— 无堤防的河道,以水文部门确定的河道测验断面左右端点为河道 边界; —— 无堤防且无测验断面的河道,以 50年一遇水面线或设计洪水水位之间为河道边界。 DB15/T 1017 —2025 2 观测场布设 4.2.1 观测场地选择 按下列要求进行选择: —— 应位于河道边界以外且紧邻河道的沙地(丘)区域,宜位于开阔、无明显人为干扰区域; —— 如紧邻河道区域无适宜场地,则场地可向外延伸,但距离河道边界应小于 500 m; —— 沙丘沿河道两侧分布的,河道两侧均应有观测场地; —— 各土地利用类型区的观测场地连续分布面积应大于等于 1 km2; —— 场地选择区无洪水淹没的风险。 4.2.2 观测场地布设 4.2.2.1 流动沙丘 应选择典型沙丘布设监测点。 4.2.2.2 半固定沙丘 应根据半固定沙地(丘)裸露区域和植被覆盖区域的分布特征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应能够代表半固 定沙地(丘)的特征。 4.2.2.3 固定沙丘 应根据固定沙地(丘)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和分布面积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应能够覆盖固定沙 地(丘)的主要植被类型。 4.2.2.4 监测样点数 每个观测场地内布设的监测点应不少于 3个。 监测设备 4.3.1 风沙流监测设备 包括蠕移收集器、集沙仪和风沙观测通量塔,可根据监测对象见附录 C选择相应的监测设备。 4.3.2 沙丘移动监测设备 包括测量仪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并符合下列要求: —— 测钎宜为光滑细长的圆柱形硬质金属杆,直径宜为 2 mm~10 mm,长宜为 50 cm~100 cm; —— 测桩可采用一端为方形、另一端为三角形的木质桩,长宜为 2 m~3 m,宽宜为 7 cm~10 cm,厚宜为5 cm~7 cm; —— 水准仪、全站仪、 RTK测量仪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测量设备,可采用商用标准产 品,精度满足地形测量要求。 4.3.3 自动风速风向监测仪 用于监测风沙区的气象特征,见附录 C的相关参数要求选择相应的设备。 仪器布设 4.4.1 风速风向仪 DB15/T 1017 —2025 3 宜选择在其他监测 仪器的上风向、平 坦开阔的地方,和集沙仪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30 m。 4.4.2 风沙观测通量塔 应沿主风向在河道两 侧各布设 1个,宜从 1 m高度处开始,每隔 1 m或2 m设置风沙监测仪器,也可根 据监测需求在其他高度设置风沙监测仪器。 4.4.3 集沙仪 集沙仪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 风沙流结构、风沙量的实时监测宜选用附录 C中的蠕移收集器和多梯度旋转集沙仪,每个监 测点应布设以上集沙仪各不少于 1个; —— 风沙量长期监测宜选用附录 C中的全方位多层集沙仪,每个监测点应布设不少于 1个集沙 仪; —— 不同风向的风沙量监测宜采用全方位定点集沙仪或全方位多层集沙 仪,每个监测点应布设不 少于1个全方位集沙仪。 监测内容与方法 4.5.1 沙丘沿河道边界长度 应利用高分辨率遥感(航拍)影像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进行确定。 4.5.2 各类型沙地(丘)的起沙风速 采用小型自动气象站进行现场监测,或利用仿真地面、风洞模拟进行试验观测,

.pdf文档 DB15-T 1017-2025 风沙区入河风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1017-2025 风沙区入河风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1017-2025 风沙区入河风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1017-2025 风沙区入河风沙量监测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1:24:0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