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99 CCSB16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3402—2025 松梢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25-04-19发布 2025-07-19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14/T3402—2025 I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虫情调查............................................................................1 5危害程度等级划分....................................................................2 6防治措施............................................................................2 7防治效果检查........................................................................2 8档案管理............................................................................3 附录A(资料性)松梢螟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危害特点......................................4DB14/T3402—2025 II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本文件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0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山和地理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 管理局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山西省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有 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固县林场、山西涑水河源头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珊、李茂林、赵海燕、赵新刚、李亚成、张建勇、王晓俪、毛益婷、霍履远、 樊智敏、张金朝、谭军峰、侯敏、马月青。 DB14/T3402—2025 1松梢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松梢螟(DioryctriarubellaHempson)综合防治程序,规定了虫情调查、危害程度等 级划分、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检查和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松梢螟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范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14/T1201森林抚育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松梢螟 又名微红梢斑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危害油松、华山松、白皮松、 樟子松、黑松、云杉等树种主梢、球果、幼树枝干的钻蛀性害虫。松梢螟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危害特点 见附录A。 4虫情调查 4.1时间 每年幼虫转梢危害期和成虫羽化期。 4.2方法 4.2.1踏查 根据寄主树种资源分布情况,沿公路、林道、防火通道等设计踏查路线,如果线路两边50 m范围内 有新梢发黄、干枯、球果变褐枯萎、侧枝丛生萎蔫等异常现象,便调查新梢基部或枝干、球果内是否有 松梢螟幼虫,并统计发生范围、面积等。 4.2.2信息素监测 成虫羽化前期到羽化期结束,在寄主分布区林道边、山脊等地势较高、便于作业的位置,间隔 DB14/T3402—2025 2100 m~500 m挂设诱捕器,高度距地面1.5 m~2 m处,每7 d统计一次诱捕情况。 4.2.3标准地调查 踏查、信息素监测发现松梢螟危害的,以小班为单位设标准地详查。标准地面积为0.2 hm2,标准地 总面积不小于寄主面积的 0.2‰ ,随机抽取20 株样株,调查枝梢受害情况,统计枝梢被害率。 5危害程度等级划分 按枝梢被害率将松梢螟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 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 。 表1松梢螟危害程度等级划分 受害程度危害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枝梢被害率(Y)/% Y≤10 10 <Y≤20 Y>20 6防治措施 6.1营林措施 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抚育作业按照DB14/T1201 规定执行。 6.2物理防治 6.2.1剪虫枝 越冬幼虫出蛰前,剪除被害枝梢、虫果,并运出林外集中销毁。 6.2.2灯光诱杀 成虫羽化期间,在林间空地、林缘等视野开阔处,设置杀虫灯。诱杀操作按照LY/T1915 规定执行。 6.3生物防治 6.3.1释放赤眼蜂 羽化盛期,避开连雨和大风天气释放赤眼蜂。轻、中、重度发生区分别按60 万头/hm2~80 万头/hm2、 80 万头/hm2~120 万头/hm2、120 万头/hm2~150 万头/hm2释放。放蜂时将载体固定在树干2 m左右位置。 6.3.2性信息素诱杀 成虫羽化期诱杀。在林内均匀布设诱捕器,3 套/hm2~5 套/hm2,悬挂高度1.5 m~2 m。 6.4化学防治 危害程度中度以上的林分,在越冬代幼虫转梢期、成虫期,采用 25% 灭幼脲悬浮剂1 000 倍液或  1.8% 阿维菌素乳油1 000 倍液、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 50% 杀螟松乳油1 000 倍液进行 防治。卵期可采用灭幼脲进行防治。化学药剂使用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和NY/T1276 规定执行。 7防治效果检查DB14/T3402—2025 37.1内容 枝梢被害减退率。 7.2时间 次年幼虫转梢危害期和成虫羽化期。 7.3方法 在防治区设置标准地,随机抽取20 株样株,调查枝梢被害减退率。 8档案管理 收集松梢螟虫情调查记录表、发生区的气候条件记录、危害照片、防治情况、防治效果等资料,归 档保存。 DB14/T3402—2025 4AA 附录A (资料性) 松梢螟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危害特点 A.1形态特征 A.1.1成虫 体长10.0 mm~14.0 mm,翅展20.0 mm~30.0 mm。虫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前翅暗灰褐色,基部鳞片 灰褐色,基线黑色,内、外横线浅深褐色,呈细齿状,外侧镶有白边;翅外缘有黑色点列,有时连成黑 线,缘毛灰褐色,中间有灰白线纹;中室端有一白色肾形斑;后翅灰白色,无斑纹。 A.1.2卵 卵期6 d~8 d,椭圆形,长约0.9 mm,初产为黄白色,有光泽,孵化前呈樱桃红色。 A.1.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5.0 mm左右,头部及前胸背板赤褐色,中、后胸及腹部淡褐色;背线和亚背线灰褐 色;体节两侧生有4 对褐色毛片。 A.1.4蛹 长椭圆形,长约10.0 mm~18.0 mm,宽约3 mm。黄褐色,羽化前变为暗褐色。腹末生3 对钩状臀棘, 中央一对较长。 A.2生活史 松梢螟在山西一般1 a发生1 代,以4 龄~5 龄幼虫在被害枯梢及球果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来年4 月 初至中旬开始活动,继续蛀食危害2 a年生主梢,在被害梢虫道上端化蛹,5 月上旬化蛹,6 月初成虫开 始羽化有趋光性,交尾后即可产卵,卵产于叶鞘基部、被害枯梢或断梢口,散产。6 月中旬~9 月中旬 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嫩梢危害,3 龄后蛀入木质部,受害的松梢逐渐枯死,呈弯曲状。 A.3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等松科树种。松梢螟幼虫5 龄,初孵化幼虫迅速爬到旧虫道内隐蔽, 取食旧虫道内的木屑等,4 d~5 d脱皮1 次,从旧虫道爬出,吐丝下垂,或在植株上爬到主梢或侧梢进 行危害,也有幼虫危害球果。危害时先啃食嫩皮,形成指头大小的伤痕,被害处有松脂凝聚,以后注入 髓心,从梢的近中部蛀入,大多蛀害0.8 cm~1 cm的嫩梢。3 龄幼虫有迁移危害习性,从原被害梢转移 到新梢危害。

.pdf文档 DB14-T 3402-2025 松梢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山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4-T 3402-2025 松梢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山西省 第 1 页 DB14-T 3402-2025 松梢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山西省 第 2 页 DB14-T 3402-2025 松梢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山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0:58:3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