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91.120.25 CCS P 15 12 天津市 地方标准 DB12/T 1447—2025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 ismic safety evaluation 2025 - 06 - 04发布 2025 - 07 - 05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DB12/T 1447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天津市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城建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武平、刘芳、闫成国、张文朋、张安东、曹颖、付占岭、王志胜、杨菲、塔 拉、周海涛、林逸、刘中宪、刘红艳、纪静、李国兴、马婷、岳鹏。 DB12/T 1447 —2025 1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区域性地震 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741 -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 18306 -2015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36072 -2018 活动断层探测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269 -2015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JGJ 83-2011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 17741 、GB/T 1820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构造环境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与区域地震活动及其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的地壳动力学与地质构造背景的总称。 3.2 设定场地 planning engineering site 目标区内具体建设工程场地空间分布范围。 3.3 目标区 target area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指定的场地空间分布范围。 3.4 近场区 near field region 地震活动构造、 地震活动对目标区地震动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有重要影响的区域。 3.5 区域 region 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对目标区地震动特征有影响的区域。 3.6 全新世断层 holocene fault 全新世期间或距今 12000年以来发生过位移的断层。 DB12/T 1447 —2025 2 3.7 晚更新世断层 late Pleistocene fault 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位移,但无全新世活动证据的断层。 3.8 早-中更新世断层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fault 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地质或地貌单元,但无晚更新世以来活动 证据的断层。 3.9 前第四纪断层 pre-Quaternary fault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的断层。 3.10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4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区域范围和图件 4.1 4.1.1 根据目标区所处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历史地震影响等地震环境,以及目标区内建设工程对 长周期地震动参数的需求,确定区域范围。区域范围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 150km。 4.1.2 区域地震构造图、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等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 1:1 000 000。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比例尺不小于 1:2 500 000。 4.1.3 所有区域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并标注目标区图例。 地震活动性 4.2 4.2.1 地震资料搜集和地震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根据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搜集整理相关地震资料; b) 历史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震级大于等于 4.7级) ; c) 仪器记录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仪器记录以来所记录到的可定地震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 d) 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理坐标(经度 、纬度)与参考地名、震 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及震中定位精度信息;地震震级采用震级 M,其中仪器测定地震震级 依据GB 17740 确定,历史地震震级依据 MS震级确定;破坏性地震同时存在宏观震中与微观震 中时,采用宏观震中位置; e) 收集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网资料,评估区域内最小地震监测能力。 4.2.2 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分别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和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包 括震级大于等于最小完整震级且小于 4.7级的地震事件; b) 注明资料起止时间; c) 标注重要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 4.2.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 b) 区域地震活动成带、丛集、弥散、重复等空间分布 特征分析 ; c) 区域地震震源平均深度,以及地震密集带震源深度分布; d) 区域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特征, 以及区域范围涉及的主要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特征 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DB12/T 1447 —2025 3 4.2.4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搜集、增补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b)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性质及分区等特征; c)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 4.2.5 区域破坏性地震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收集分析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 b) 应采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无目标区地震影响烈度记载的地震进行 地震烈度值估算, 有明确地 震烈度调查资料的以调查资料确定地震烈度; c) 给出目标区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 d) 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包括目标区范围所遭受到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 4.2.6 区域地震活动性影响综合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价; b)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 c)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 d) 区域现代应力场特征评价; e) 历史地震影响评价。 地震构造 4.3 4.3.1 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搜集区域地层、 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 b) 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 ,应反应 大地构造分区、主要断层等内容; c)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4.3.2 区域新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搜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与地质构造资料; b) 编制区域新构造图,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 c) 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 d) 分析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4.3.3 区域断层活动性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搜集区域断层活动性资料; b) 编制主要断层活动特征一览表,包括断层走向、断层带长度及其区内长度、断层带宽度、断层 活动性分段、最新活动的性质与产状、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断层及其附近破坏性地震、 断 层到目标区的最近距离等内容; c) 对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且展布和活动性依据不充分的区域性断层,补充相应调查工作,每条断 层应设不少于 1个确定其活动性的有效观测点; d) 分析区域主要断层展布、最新活动时代、断层性质和运动特征、断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 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等特征; e) 对控制区域地震活动的主要断层进行详细的论述。 4.3.4 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第四纪主要断裂及其分段,并区分活动时代、断裂性质与产状 ; b) 第四纪主要活动褶皱,并区分活动时代; c) 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地表破裂带; d) 第四纪活动盆地及其性质; e) 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DB12/T 1447 —2025 4 f) 新近纪以来的地层; g) 新近纪或第四纪以来的地层等厚线; h) 第四纪岩浆岩 及时代; i)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并标注重要地震的震级与发震时间。 4.3.5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分析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断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震构造 条件; b) 评估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及其与发震构造的空间关系, 分析地震构造特征及其背景地震活动 特征。 5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近场区范围和图件 5.1 5.1.1 根据目标区邻近区域的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的分布和延续性,考虑历史地震对目标区的地 震动特征以及 地震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确定近

.pdf文档 DB12-T 1447-2025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天津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2-T 1447-2025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天津市 第 1 页 DB12-T 1447-2025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天津市 第 2 页 DB12-T 1447-2025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天津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5 23:13:4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