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C中国赛宝智库 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皮书 (2023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2023年9月 编写者 参编单位: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矩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 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 国长城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同方计算机有限公司、上海熠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阿里云技术有限公司、中 科院计算所、紫光集团前沿技术研究院 参编人员:杨晓明、陈平、刘建、熊婧、李冬、黄朝波、廉建芳、颜秉珩、林 显成、董刚、王洲、蔡彦、陈小文、卢晶雨、任翔、刘娜、张政、李宁、崔士 伟、徐扬、李璇、刘玉海、尹航、李阳、买强、张磊、张震宁、赵立新、左明 敏、周鹏、戴少鹏、杨蔚才、李亚军、伍海龙、陈硕、张阳、刘占民、王佑站、 闫沛浩、张淑艳、杨攀飞 “ 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 应注明“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违反上述声明者,将 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1 编者序 近年来,自动驾驶、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应用不断创新发展,数据规模、算法复杂度 以及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各类加速处理器已成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件,基于 CPU+xPU 的异构计算系统逐渐成为各算力场景的主流架构。然而,随着异构计算系统的种 类和数量越来越多,xPU 性能与灵活性难以兼顾、各 xPU 间计算孤岛问题难以协同、调试 和维护成本增高等问题愈发凸显,函需从异构融合计算方向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Nature Electronics期刊在2022年4月的一篇文章显示:从2018 年开始,随着AI大模型应用的涌现,算力需求平均每2个月翻一倍;摩根士丹利估计 于大模型搜索的成本是标准关键词搜索的10倍”。需求的变化和成本的约束,再加上 NoC(Network-on-Chip)和 SiP(System in Package)等新芯片技术的赋能,必将推动算力 基础架构的变革。计算架构已逐渐从目前各自为政、孤岛式的异构计算,走向异构融合计 算。同时,以系统设计为中心,按照应用需求来设计、定义和规划计算架构,推动多层级 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当前的最佳可行方案。 狭义的异构融合计算,指的是多种不同类型、不同架构处理器组成的计算架构。广义 的异构融合计算,是指通过将处理器、芯片、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编程框架、编程语言、 网络通信协议、数据中心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技术进行整合优化,以实现多种异 构计算资源的高效利用。本白皮书旨在探讨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的内在机制、应用场景和发 展趋势,通过概述计算领域相关概念,回顾计算架构发展历程,分析了异构计算技术的发 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硬件层面(芯片级、设备级)、软件层面(操作系统、编程 框架)、系统层面分别提出了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的探索方案及演进方向,引出了异构融合 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异构融合计算领域相关的实践案例。同时,指出了异构融 合计算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处理器架构的限制,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计算孤 岛问题凸显;二是,当前的编程框架、编程语言、及其他编译/调试工具,不足以支撑高效 的异构代码编写、优化和管理;三是,系统集成和互操作性技术要求高,难以构建统一的 系统视图以支持跨平台的开发和部署。 在此,对参与本白皮书编制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白皮书将为读者 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希望读者能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异构融合计算相关技 术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白皮书内容,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不足,愿请各界专家批评指正。 I 推荐序1 当今,数学化技术作为科技与产业新一轮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止在加速各行各业转型 升级,一个以计算能力为基础的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数字经济时代正加速到 来。在这一进程中,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由单一算力演变为多样性算力,如 何实现多样性算力的高质量协同,已成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领域需突破的关键问题。 《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皮书》针对现有算力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算力需求的问题,深入 刨析了异构计算应用场景特点以及计算架构异构演进历程,提出了异构计算发展所面临的 问题,引入异构融合计算的概念,并分别从硬件、软件、系统三大层面概述了异构融合趋 势和关键技术,系统全面地论证了异构融合计算如何解决传统异构计算的问题,并为多样 性算力高质量协同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体系梳理和的技术发展趋势判断。 融合优势,与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协同,积极打造云智、训推一体,云网边端协同的分布式 算力基础设施。本白皮书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算力赋能提供了相关技术指引和参考,从 基本概念到实践案例,再到未来展望和发展建议,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我们相信该 白皮书能够为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也期待我国在异构融合计算领域 取得更多突破 ----陆钢中国电信研究院云网运营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推荐序2 数学化时代,创新应用爆发式增长,传统单一架构计算平台已难以满足多样性算力需 求,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该白皮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异构融合计算技 术的内涵与外延,让我们对这一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硬件层面,异构融合计算技术是指将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 CPU、GPU、FPGA 等) 融合在一起,实现多种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以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计算能力。本白皮书 通过研判芯粒级、设备级的技术融合趋势,为实现更高计算能力、更高能效比、更低算力 成本的算力硬件实现,提供了一种实现方案。在软件及系统层面,阐述了硬件架构优化、 操作系统优化、算法定制、统一编程框架、编译器优化等软硬件高效协同设计的思路,这 战和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我们可以预见异构融合计算技术将在更多领 域得到应用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技术将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希望 未来的研究能够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以推动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 应用。 IV 推荐序3 计算力就是生产力,智算力就是创新力。智慧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无论被动或主动, 我们都将见证智算赋能千行百业,助力效率呈百倍、千倍提升的历史时刻。以ChatGPT为 代表的AI应用,开启了人机结合的新篇章,它的意义不亚于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甚至 可以媲美人类语言的诞生!然而,AI算力的猛增,也让 IT 基础架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 战。 感谢组织方和各位参编人员,适时地推出了这份前瞻且系统的《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 皮书》。从计算领域相关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异构计算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剖析了异构 计算面临的问题,进而引出异构融合计算的提法,在硬件、软件和系统层面进行了充分阐 释,最后给出了展望和建议。全文较好地遵循了以系统设计为中心的理念,结合融合架构 这一发展方向,指出了异构融合计算的三条演进路径:需要在硬件层面实现芯片级和设备 级的技术创新,需要在软件层面实现跨平台的编程框架和运行环境,需要在系统层面实现 数据中心、网络、算力的融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白皮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异构融合计算”的前瞻性概念,强调实现更深层次的 协同,突破各异构系统之间的鸿沟,实现通用性和高性能的更高统一,这一观点前瞻性强, 值得业界关注。异构融合计算通过多元融合的软硬件协同,实现大规模计算资源池化,更 好地为新型应用提供高性价比的算力服务。 总体来说,白皮书对异构融合计算的概念阐释和技术路线给出了参考,相信在实践中 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希望大家能够携手并进,共同推动异构融合计算理念的传播,并 ----叶毓睿元宇宙产业委副主任委员兼联席秘书长 V 推荐序4 异构融合技术是一种将不同种类、不同架构、不同性能的计算或处理单元融合在一起 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各种硬件的优势,以实现更高的性能、能效或功能扩 展。异构融合技术通常涉及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加速器、存储设备等的协同工作,以满足 日益复杂的计算需求。从整体出发,“以系统为中心”是异构融合的指导思想,浪潮信息 的融合架构3.0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总的来说,异构融合技术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 用,帮助实现更高效、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因此, 本白皮书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白皮书中,编者详细介绍了异构融合的概念、应用场景、现有问题以及未来发展 趋势。编者还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异构融合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需求。 这些案例涉及不同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异构融 合的应用和价值。总的来说,这本白皮书对异构融合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为读 者提供了深入的了解和洞察。同时,编者也进一步探讨了异构融合技术的挑战和问题,以 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赵雅倩浪潮信息体系结构研究部副总经理 VI

.pdf文档 2023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皮书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2023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皮书 第 1 页 2023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皮书 第 2 页 2023异构融合计算技术白皮书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0 11:20: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