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01 CCSB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5211.6—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6部分:黄矮病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evaluationofresistancetodiseasesand insectpestsinwheat—Part6:Barleyyellowdwarf 2025-01-24发布 2025-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4521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的第6部分。GB/T45211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条锈病; ———第2部分:叶锈病; ———第3部分:秆锈病; ———第4部分:赤霉病; ———第5部分:纹枯病; ———第6部分:黄矮病; ———第7部分:蚜虫; ———第8部分:吸浆虫。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刘艳、王锡锋。 ⅠGB/T45211.6—2025 引 言 GB/T4521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小麦抗病虫性鉴定技术方法、操作程序和鉴定 评价原则,为育种材料筛选、杂交后代选择、抗病基因发掘和品种评价审定等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技术方 法,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植物检疫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小麦生产中具有较大 危害的8种重要病虫害,GB/T45211拟分为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条锈病; ———第2部分:叶锈病; ———第3部分:秆锈病; ———第4部分:赤霉病; ———第5部分:纹枯病; ———第6部分:黄矮病; ———第7部分:蚜虫; ———第8部分:吸浆虫。 ⅡGB/T45211.6—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6部分:黄矮病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小麦抗黄矮病评价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评价程序,规定了接种体制备、鉴定圃 设置、病情调查、抗性评价等内容,描述了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属植物对黄矮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小麦黄矮病 wheatbarleyyellowdwarf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yellowdwarfvirus,BYDVs)等引起的小麦病害,小麦发病后主要表现 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分蘖减少等症状。 3.2 抗病性 disease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3.3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干扰寄主生长并引起病变的能力。 3.4 人工接种 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感病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3.5 抗性评价 evaluationof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植物寄主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6 株系 strain 同种病毒从不同病植株上获得的、血清学相关的分离物,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差异。 3.7 接种体 inoculum 能侵染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病原体。 3.8 严重度分级 diseaserating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1GB/T45211.6—2025 4 评价程序 小麦抗黄矮病评价程序包括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严重度记载、成株期抗黄矮病性评价。小麦抗 黄矮病评价程序见图1。 图1 小麦抗黄矮病评价程序流程图 5 接种体制备 5.1 传毒介体的纯化与标准饲养 将田间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 phumpadi)的无翅成蚜采回室内,用毛笔挑取成蚜刚产下的若蚜,分别放在盆栽的健康小麦幼苗上,在 隔离房间扣罩饲养或在养虫笼内饲养。饲养温度为18℃~25℃。 5.2 株系的繁殖 根据不同种麦蚜传播BYDVs的能力划分小麦黄矮病株系(见附录A),我国小麦黄矮病在生产上 2GB/T45211.6—2025 造成危害的主要是麦二叉蚜、禾缢管蚜传播的GPV株系,麦二叉蚜、麦长管蚜传播的GAV株系和禾缢 管蚜、麦长管蚜传播的PAV株系。不同株系致病性存在差异,抗性鉴定应以当地流行株系为病毒接 种体。 采集田间具有典型小麦黄矮病症状的植株叶片,用3种无毒蚜虫进行生物学分离,或用BYDVs不 同株系进行抗血清测定,确定当地黄矮病的主要株系种类。分别以株系专化性蚜虫为传毒介体,接种到 指示作物岸黑燕麦(Avenasativacv.CoastBlack)上,小麦黄矮病在岸黑燕麦叶片上的症状为橘红色, 适宜发病温度为18℃~25℃,光照强度为15000lx~25000lx。 5.3 株系的保存 株系常年保存在防虫温室或光照气候箱的燕麦苗上。 6 鉴定圃设置 6.1 鉴定圃选址 抗性鉴定圃应设置在光照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 6.2 种植要求 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一致,或适当调整不同品种的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 候条件(湿度与温度)相遇。 6.3 播种方式 对已稳定的品种采用堆测法穴播,行距33cm,穴距25cm,每穴播种15粒~20粒种子,每个品种 在接种畦和对照畦各播种1穴。每隔19个材料播种一穴当地感病品种作对照,2次~3次重复。土壤 肥力水平和耕作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出苗后每隔15d全田喷药防治自然界蚜虫。 6.4 人工接种 6.4.1 接种时期 成株期鉴定在小麦分蘖期接种。 6.4.2 接种方法 采用人工接种法。采集经大量扩繁的大麦黄矮病毒纯合株系、具典型症状的燕麦病叶,将病叶剪成 1cm~2cm小段,放入保湿的培养皿内(培养皿底部铺放滤纸并加适量水),然后投放饥饿约3h的无 毒蚜虫(根据所用株系选用适宜的传毒蚜虫),将培养皿盖严,放入15℃生长箱内,在黑暗条件下离体饲 毒24h~48h。接种时用镊子将带有上述蚜虫的病叶轻轻放到小麦上,穴播材料每穴放45头。接种后 7d左右,全田喷药灭蚜。 6.5 接种前后的田间管理 接种前后7d及时锄草、施肥,若田间干旱应及时浇灌,保证植株健康生长。 7 病情调查 7.1 调查时间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的病情调查在小麦灌浆期进行。 3GB/T45211.6—2025 7.2 调查方法 逐穴逐茎调查每份材料发病症状,每份材料至少调查20茎,记载严重度。每隔1周调查1次,根据 3次~4次的调查结果进行校正,以消除待鉴定材料因生育期不同所导致的抗性程度差异。 7.3 病情严重度分级 成株期采用目测法,按6级分级标准逐穴记载各茎严重度(见表1)。 表1 小麦黄矮病成株期病情严重度划分标准 严重度分级 划级标准 0级 所有叶片无黄化 1级 部分叶片尖端变黄 2级 旗叶下1片~2片叶叶尖黄化 3级 旗叶黄化面积占旗叶总面积的1/2以下,其他叶片黄化面积占总叶面积1/2以下 4级 旗叶黄化面积占旗叶总面积的1/2及以上,其他叶片黄化面积占总叶面积1/2及以上 5级 几乎所有叶片完全黄化,植株矮化显著,穗变小甚至不抽穗 7.4 平均严重度计算 通过对鉴定材料群体中个体植株发病程度的综合计算,确定各鉴定材料的平均严重度,按照公式(1) 计算平均严重度。 S=∑n i=1(Xi·Si)/∑n i=1Xi …………………………(1) 式中: S———平均严重度; i———病级数(1~n); Xi———病情为i级的单元数; Si———病情为i级的严重度值。 8 抗性评价 8.1 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鉴定圃中的感病对照材料平均严重度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则该批次抗黄矮病鉴定视为有效。 8.2 抗性评价分级 依据成株期鉴定材料的平均严重度分级评价其抗性水平,划分级别见表2。 表2 小麦成株期对黄矮病抗性评价 平均严重度 抗性评价 0 免疫Immune(I) 0<平均严重度<1.0 高抗Highresistant(HR) 4GB/T45211.6—2025

.pdf文档 GB-T 45211.6-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6部分 黄矮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45211.6-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6部分 黄矮病 第 1 页 GB-T 45211.6-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6部分 黄矮病 第 2 页 GB-T 45211.6-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6部分 黄矮病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8 03:53:3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