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150
CCSB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3508—2023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technicalrequirementsforintegratedfarmingofriceand
aquaticanimals
2023-12-28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扬州大学、安徽省水产技术推
广总站、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盘锦光合蟹
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秀娟、郝向举、陈欣、高辉、成永旭、李嘉尧、党子乔、蒋军、丁雪燕、杨霖坤、
张堂林、窦志、胡亮亮、胡振、汤亚斌、唐建军、李晓东。
ⅠGB/T43508—2023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总体原则,规定了总体要求以及稻渔设施建设、
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日常管理等技术要求,描述了记录等相应的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525 有机肥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稻渔综合种养 integratedfarmingofriceandaquaticanimals
利用稻田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3.2
共作 co-culture
在同一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动物的一种稻渔综合种养(3.1)方式。
3.3
轮作 rotation
在同一稻田中,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动物的一种稻渔综合种养(3.1)方式。
3.4
茬口 stubble
在同一稻田中,种植作物和养殖水产动物前后季替换次序的总称。
3.5
种养田块 paddyfieldfortheintegratedfarming
稻渔综合种养(3.1)生产中,具有独立种养功能的稻田,具备沟、渠、路、涵、埂等生产设施条件。
3.6
沟坑 ditchandpuddleforaquaculture
设置于稻田中,用于水产动物养殖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沟或凼。
1GB/T43508—2023
3.7
沟坑占比 proportionoftheareasforditchandpuddle
种养田块(3.5)内沟坑(3.6)面积占稻田面积(包括沟坑面积)的百分比。
4 总体原则
稻渔综合种养遵循以下原则。
a) 稳粮为主。在保障水稻正常生产、不降低水稻单产水平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严格控
制沟坑占比,充分发挥边行效应。
b)稻渔互促。合理设置水稻栽插密度和水产动物养殖密度,发挥水稻和水产动物相互促进和资
源互补利用效应。
c)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稻田和水土资源状况、温光等气候条件、水稻种植制度、产业政策和市场
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水产动物和技术模式开展综合种养。在充分利用原有排灌沟渠
等基础设施基础上,建设与模式相宜的稻渔设施。
d)绿色安全。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碳种养,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种养技术体系,促进循环用
水和化肥农药减量,减少面源污染。
5 总体要求
5.1 沟坑设置及占比
宜不挖沟坑或少挖沟坑。需要设置沟坑时,沟坑占比不应超过10%。沟坑占比按公式(1)计算。
P=(s1+s2)
s×100 …………………………(1)
式中:
P———沟坑占比,%;
s1———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s2———坑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s———稻田的面积(包括沟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5.2 水稻产量
平原地区稻渔综合种养的单季稻产量每667m2(包括沟坑面积)不低于500kg。平原地区双季稻
稻渔综合种养和丘陵山区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5.3 水产品产量
在不降低水稻产量和不破坏稻田水土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合理设定水产养
殖的目标单产。
5.4 稻渔设施
在不影响水稻生产的前提下,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需要,合理建设稻田基础设施,包括进排水
系统改造、田埂加高加固、防逃逸和防敌害设施设置等。
5.5 环境条件
5.5.1 稻田条件
稻田所在区域远离污染源,沟渠路涵配套,排灌系统完备。土壤保水保肥性好,以壤土、黏土为
2GB/T43508—2023
宜,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要求。
5.5.2 水源水质
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要求。
5.6 投入品使用
5.6.1 肥料使用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要求。宜施用有机肥,有机肥质量应符合NY/T525的要求。宜少
施用或不施用化肥,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宜平均减少30%以上。
5.6.2 农药使用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宜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应使用含有《水产
养殖用药明白纸》所列禁用药品的化学成分和停用兽药的化学成分的药物。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
比,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宜平均减少30%以上。
5.6.3 饲料使用
渔用饲料质量应符合GB13078的要求。根据水产动物目标单产合理确定饲料使用量,投喂饲料
不应引起面源污染。
5.6.4 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
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见《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的要求,不应使用含有禁用农药的化学成分和对稻
田水土环境、水稻生长发育有害的限用农药的化学成分的药物。
5.7 产品质量
稻米和水产品的农药和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及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应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
6 稻渔设施建设
6.1 沟坑
需要设置沟坑时,应结合稻田形状、大小、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等,在稻田内因地制宜布设沟
坑,沟坑应和进水口相连,且不影响机械作业。常见沟坑布设式样见附录A。
6.2 田埂
田埂应加高加固防渗,并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确定田埂高度和宽度。
6.3 进排水设施
因地制宜设置进排水口,宜设在稻田的相对两角,进水口建在近水源端的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稻田
最低处,确保排灌通畅。
6.4 防逃逸设施
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设置围挡或网栅等防逃逸设施。
3GB/T43508—2023
6.5 防敌害设施
根据需要可在进排水口设置滤网,在稻田中设置防鸟驱鸟设施设备、杀虫灯等防止敌害。
7 水稻种植
7.1 品种选择
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抗倒伏、抗病、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7.2 茬口衔接
做好茬口衔接,适期播栽,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与安全成熟。
7.3 水稻栽插
根据种植规模、田块类型、气候条件及种植习惯,宜采用机插、抛栽、人工移栽等方式栽插。根据稻
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合理配置栽插密度。
7.4 肥水管理
轮作模式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因苗精施穗肥。薄水栽插,浅水活棵,够苗搁田,孕穗期浅水灌
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水稻收获前适时断水。
共作模式控减氮肥施用量,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少施或不施穗肥。施肥前宜降低水位驱使水产
动物进入沟坑。根据水产动物需要,适期建立深水层。水稻收获前适时断水。
7.5 病虫草害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宜采取物理、生物、农业等防控手段。采取化学防控手段时,不应对水产
动物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
7.6 水稻收获
适时收获稻谷。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确定留茬高度,秸秆适度还田利用。共作模式水稻收
获前,应将水产动物捕获或驱赶至沟坑暂养。
8 水产养殖
8.1 种类选择
宜选择适应稻田浅水环境、生长快、品质优、抗病抗逆的水产品种或地方特色良种。
8.2 苗种来源和放养
8.2.1 苗种来源和质量
苗种宜来源于合法的苗种生产经营单位,经检疫合格。苗种体表无伤、肢体完整、体质健壮、规格
整齐。
8.2.2 放养规格和密度
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市场需要和稻田水产养殖承载力,合理确定放养
4GB/T43508—2023
GB-T 43341-2023 纳米技术 石墨烯的缺陷浓度测量 拉曼光谱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8 03:19:34上传分享